学术投稿

探讨帕罗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李方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症, 帕罗西汀, 抑郁状态, 神经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07—2014‐06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精神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抑郁状态改善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 ,2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差异不明显,但观察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2周、4周后的HAMD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良好,患者HAMD评分明显改善,促进了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侧脑室置管外引流加脑室灌注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侧脑室置管外引流加侧脑室灌注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11—2013‐10收治的32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应用抗菌药物、侧脑室置管外引流、脑室灌注、腰大池引流及营养支持治疗,通过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和脑脊液检查指标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26例颅内感染得到控制,死亡1例,植物生存2例,脑积水3例,接受V‐P分流手术。结论侧脑室置管外引流加侧脑室灌注联合腰大池引流能有效控制颅内感染。

    作者:柯于勇;刘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单药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post stoke pilepsy ,PSE)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05—2014‐05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给予奥卡西平治疗,疗程为6个月,观察2组患者的脑电图、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脑电图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脑电图均较治疗前改善,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6个月后,2组有效率分别为87.50%、64.29%,无效率分别为12.50%、35.71%,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有头晕、轻微皮疹、乏力、嗜睡、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2组发生率分别为8.93%和14.29%,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奥卡西平对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治疗效果满意,且安全性较高,推广应用。

    作者:马刚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他克莫司软膏联合帕罗西汀治疗伴失眠神经性皮炎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他克莫司软膏联合抗焦虑抑郁药帕罗西汀治疗伴失眠神经性皮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05—2014‐05来我院门诊治疗伴失眠的神经性皮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0. 1%他克莫司软膏适量,2次/d外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10mg,1次/d口服(晨起顿服),2组疗程均为8周,并统计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随访3个月后的复发率,评估2组患者神经性皮炎主要症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 7%、78. 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患者治疗3个月后复发率分别为15. 2%、48. 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他克莫司软膏联合帕罗西汀治疗伴失眠神经性皮炎的疗效较好,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作者:林忠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的常见疾病,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1] 。本文采用玻片离心沉淀法检查脑脊液细胞学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现分析如下。

    作者:刘迎春;阮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佳操作技巧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患者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50例患有面肌痉挛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在术中应用面肌诱发肌电图进行监测。结果所有患者均有血管压迫面神经,均属于动脉压迫,随访仅1例复发。结论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面肌痉挛患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刘金德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蛛网膜囊肿切除及颅骨修补术治疗颅骨生长性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蛛网膜囊肿切除及颅骨修补术治疗颅骨生长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4‐01于我院就诊的颅骨生长性骨折患儿2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均未出现死亡,随访3个月,仍无死亡患者;其中1例患者出现复发现象,该患者由于地震埋压,又进行性加重,导致颅骨骨折复发,复发率为4.55%,给予治疗后,随访6个月,患者均未出现复发和死亡;经过术后C T检查发现1例患者发生严重的脑积水现象,并给予积极治疗,取得满意度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为4.55%,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治疗前脑颅缺损评分均显示存在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或不全,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骨骨折采用蛛网膜囊肿切除及颅骨修补术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预防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等现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彦彬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46例精神分裂症复发患者复发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的复发原因。方法选择2011‐04—2012‐04我院接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6例,出院1a后实施自制问卷调查并通过随访的方式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服药情况、复发情况、复发原因、社会活动情况及复发早期的相关表现。分析总结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复发原因及复发早期表现,为预防复发风险提供依据。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1 a后复发率为43.48%,单一服药患者较合并服药患者多,复发主要发生于服药依从性差,经常受社会心理因素、季节因素和遗传因素影响的患者;患者出院后社会活动减弱,未参加社会学习工作的患者较患病前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复发患者的早期主要表现在行为障碍、情绪障碍、自主神经的功能障碍和睡眠障碍。结论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现状,患者和家属应加强对预防知识的了解,及时就诊,尽可能减少复发。

    作者:倪章松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早期使用镇静剂在预防热性惊厥引起癫痫中的疗效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镇静剂在预防患儿热性惊厥引起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收治142例热性惊厥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观察组先行常规治疗,早期使用适量镇静剂治疗,对照组对症降温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特点、颅脑CT、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热性惊厥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正常后出现痫性发作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发作期脑电图阳性、颅脑CT 病理改变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镇静剂对于热性惊厥患儿有显著缓解全身惊厥症状,并预防热性惊厥引起的癫痫,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境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mir-181c靶向作用 Smad7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调控机制研究

    目的:探索mir‐181c在神经母细胞瘤(NB)中的调控机制。方法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分析(EGFP),免疫蛋白印迹分析(western blot),实时PCR(RT‐PCR),细胞存活实验(MTT),Transwell试验。结果 EGFP ,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Smad7是mir‐181c的直接靶基因。mir‐181c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均降低smad7表达。后,功能性测试表明,mir‐181c过度表达抑制Smad7表达量,重要的是Smad7的超表达可以恢复和诱导mir‐181c的抗肿瘤作用。我们研究证明了mir‐181c通过Smad7蛋白抑制NB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充当一种肿瘤抑制基因。结论 mir‐181c靶向作用于Smad7抑制其表达,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

    作者:李勇;王莉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D-二聚体和超敏 C 反应蛋白在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06—2014‐06我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60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组(24例)和非进展组(36例),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老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的D‐二聚体和hs‐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D‐二聚体及hs‐C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进展组(P<0.05)。结论血清D‐二聚体与hs‐CRP检测对老年进展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小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中医手法与内服治疗马尾神经受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中医手法与内服治疗马尾神经受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从2011‐03—2014‐06于我院就诊的64例马尾神经受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内服方案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中医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方案进行治疗。记录2组患者治疗后行CT分型情况、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行CT后分型的突出、膨出、脱出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疼痛值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降低,而研究组的疼痛值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为65.6%,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医手法与内服治疗马尾神经受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作者:李震华;谢运华;李柳;唐玉;许锦森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静脉溶栓与抗凝治疗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与抗凝治疗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分成静脉溶栓组(A组,n=38)和抗凝组(B组,n=38)2组。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评估结果,记录其日常生活能力(ADL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NIHSS及NF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ADL优良率为50.0%,显著高于B组的2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波;曾涛;刘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颈部血管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观察颈部血管超声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4‐12诊治的15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初期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取158例健康受检者为对照组。2组受检者均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观察2组受检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颈动脉中膜厚度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情况。结果研究组颈动脉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准确度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郝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静安口服液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目的:探讨静安口服液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04—2013‐01收治的61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选取30名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静安口服液治疗,对照组采用硫必利片剂治疗。比较3组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和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结果组内比较发现,实验组治疗后NE和GABA水平上升,GLU、HVA和5‐HT水平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GLU、ASP、5‐HT和DA水平降低,GABA和NE水平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ASP、GLU、HVA和5‐HT水平均明显增高,GABA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枢神经递质失衡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存在密切关联,而静安口服液可有效改善各神经递质水平。

    作者:易安宝;林道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微栓子监测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究微栓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2012‐09—2014‐09我院收治的77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斑块组46例,无斑块组31例。采集静脉血行 TC、TG、LDL‐C、HDL‐C检测,行脑动脉微栓子监测与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斑块组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 TC血症、高LDL‐C血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微栓子阳性率显与稳定性斑块微栓子阳性率比较;单发微栓阳性率与多发微栓子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微栓子主要来自不稳定斑块。微栓子存在即易导致脑梗死,应及时对症治疗。

    作者:姚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手足口病患儿神经系统损害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神经系统损害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通过对2011‐06—2014‐11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8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分组,对照组给予对症护理,实验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儿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手足口病患儿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贾文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安神合剂和艾司唑仑治疗老年失眠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安神合剂治疗老年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艾司唑仑治疗,治疗组予以安神合剂治疗。结果1、2、8周末2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中度失眠方面,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安神合剂是治疗老年失眠症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谢先龙;刘菊;陈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颅脑外伤术后癫痫的综合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颅脑外伤手术后癫痫的综合护理措施。方法将32例颅脑外伤手术后癫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满意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住院期间,对照组发生3例不良事件,护理满意度94%。观察组未发生不良事件,护理满意度100%。结论对颅脑外伤手术后癫痫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王红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急性脑梗死与 CRP 基因及 rs1205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rs1205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5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对比2组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rs1205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比较,CPR基因型对脑梗死患者严重程度的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浆C‐反应蛋白(CRP)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分布趋势中rs1205基因型及rs1205等位基因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严重程度与rs1205基因型没有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升高,监控其水平对治疗有重大意义,rs1205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无关联。

    作者:刘威;赵美英;张宁;王润青;李江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烧伤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烧伤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法,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诊治的80例烧伤合并神经损伤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手术治疗。结果实验组感觉疼痛、感觉减退、过敏、麻木及乏力等各项感觉功能在第1、2、3周后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0.0%)较对照组(72.5%)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手术治疗烧伤合并神经损伤老年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各项感觉功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王芸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