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D-二聚体和超敏 C 反应蛋白在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

孙小红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 D-二聚体, 超敏C反应蛋白, 老年
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06—2014‐06我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60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组(24例)和非进展组(36例),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老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的D‐二聚体和hs‐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D‐二聚体及hs‐C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进展组(P<0.05)。结论血清D‐二聚体与hs‐CRP检测对老年进展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麻醉方法对脑卒中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脑卒中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03—2013‐06收治的的114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所采用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A、B、C3组,A组采用全身静脉麻醉的麻醉方法,B组采用全身静脉+吸入复合麻醉的麻醉方法,C组采用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的麻醉方法,比较3种不同麻醉方法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6 d、12 d、24 d、48 d后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B组及C组3组镇痛效果有效率分别为68.4%、78.9%、92.1%,C组的镇痛效果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 组、B组及C组3组患者常见并发症(低血压、恶性呕吐、嗜睡、呼吸抑制、死亡及头晕)的发病率分别为34.2%、15.8%、7.90%,C组并发症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其他2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较全身静脉麻醉对脑卒中的镇痛效果有显著提高,对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有显著改善,且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病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辉;刘建宇;吴永刚;任国玲;孟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腹膜透析并发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分析及临床防治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及其临床防治策略。方法选择213例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并发脑卒中与否分为并发脑卒中组78例和无并发脑卒中组135例。观察并比较2组年龄、性别、腹膜透析龄,并检测血红蛋白(Hb)、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糖尿病、高血压、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尿酸、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等,比较分析各指标与腹膜透析并发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发脑卒中组年龄、血压,入院时 NIHSS评分和Glasgow 评分与无并发脑卒中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并发脑卒中组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血清尿酸浓度、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无并发脑卒中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糖尿病、高血压、血清C反应蛋白、血清尿酸、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均为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作者:陈家斌;陈文慧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替莫唑胺和洛莫司汀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对比分析替莫唑胺和洛莫司汀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自2010‐03—2012‐03本院诊治的脑胶质瘤患者52例,按照完全抽样法1:1分成2组,均在三维适形放疗1周后行化疗方案,对照组26例给予洛莫司汀治疗,研究组26例给予替莫唑胺治疗,比较2组治近期疗效、生存质量与安全性。结果研究组完全缓解率50.00%,客观有效率76.92%,显著高于对照组30.77%、50.00%,Ⅲ~Ⅳ级消化道反应(0)、血液学毒性发生率(3.85%)明显低于对照组(15.38%与23.0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无复发生存与总生存时间(10.59±2.24)个月与(14.76±3.29)个月,均显著长于对照组的(6.87±2.15)个月与(10.64±1.5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周孟强;张潇月;邱荣良;臧凯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中风偏瘫的中医治疗优点和辨证治疗

    目的:探讨中风及其偏瘫中医辨证治疗的优点。方法以2012‐06—2013‐05我院收治的80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中医辨证治疗(观察组)和常规中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基本治愈17例(42.5% ),显效18例(45.0% ),有效3例(7.5% ),无效2例(5.0% ),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基本治愈6例(15.0% ),显效13例(32.5% ),有效10例(25.0% ),无效11例(27.5% ),总有效率为7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在中风及其偏瘫的治疗上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

    作者:刘崇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的关系

    目的:研究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1‐01—2013‐01入院诊治的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非固定剂量的阿立哌唑治疗8周,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潽法测定血药浓度,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及临床总体印象‐病情严重程度量表评定疗效,对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第2周末PANSS总分与SAPS、一般病理症状与基线数据相比均显著降低,第4周末与第8周末各指标均显著降低。第4、8周末血药浓度与药物剂量呈显著正相关,第2、4、8周末血药浓度与PANSS减分率显著正相关。截止第8周末,有效率为70.83%,但有效组的血药浓度在第4、8周末均较无效者显著增高,第8周末有效组的血药浓度范围为(487±145)μg/L ,血药浓度的四分位间距为348~623μg/L。结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药浓度的四分位间距为348~623μg/L。

    作者:李丽枝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神经节苷脂联合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神经节苷脂联合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来我院诊治的8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复方氟米松软膏,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神经节苷脂。观察2组治疗4周后皮损面积分、皮损程度分、瘙痒程度分、苔藓化程度分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实验组患者皮损面积分、皮损程度分、瘙痒程度分、苔藓化程度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能够显著降低皮损面积分、皮损程度分、瘙痒程度分、苔藓化程度分,较单独使用复方氟米松软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改良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采用改良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2011—2013年我院收住的8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45例采用改良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改良组),40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对比2组病人的预后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伤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改良组中恢复良好/中残26例,重残/植物生存12例,死亡7例;对照组中恢复良好/中残23例,重残/植物生存11例,死亡6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与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并发症明显减少。

    作者:郭燕春;谢泽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侧脑室置管外引流加脑室灌注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侧脑室置管外引流加侧脑室灌注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11—2013‐10收治的32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应用抗菌药物、侧脑室置管外引流、脑室灌注、腰大池引流及营养支持治疗,通过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和脑脊液检查指标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26例颅内感染得到控制,死亡1例,植物生存2例,脑积水3例,接受V‐P分流手术。结论侧脑室置管外引流加侧脑室灌注联合腰大池引流能有效控制颅内感染。

    作者:柯于勇;刘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Rt-PA 静脉溶栓治疗的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96例,分别按照不同的时间窗和 TOAST 分型进行分组,均予 rt‐PA 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溶栓后出血、脑疝、死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1)按照时间窗进行分组,3~4.5 h溶栓组较3 h溶栓出血事件发生率稍高,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按照TOAST分型进行分组,心源性脑梗死溶栓组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稍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溶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脑疝发生率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4.5 h时间窗溶栓较3 h内静脉溶栓出血不良反应有增加趋势,但本研究样本中无统计学差异。对于心源性脑梗死,溶栓后皮肤黏膜出血和脑疝的发生率较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风险相对较高的患者,尽早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同时,应参考不同的脑梗死分型和病情判断预后。

    作者:邓伟华;杨勇;潘小平;李泽;周进;黄翚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颈部血管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观察颈部血管超声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4‐12诊治的15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初期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取158例健康受检者为对照组。2组受检者均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观察2组受检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颈动脉中膜厚度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情况。结果研究组颈动脉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准确度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郝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重型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24例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与治疗。结果19例患者入院后急诊手术治疗,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5例血肿量较少患者先行保守治疗,复查CT示大面积脑梗死形成后,行去大骨瓣减压术。药物治疗包括予钙离子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保持血容量稳定。伤后6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死亡5例,植物生存4例,重残6例,中残7例,良好2例。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情危重,早期诊断,及时合理的手术治疗,术后抗血管痉挛,改善脑血管微循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黄弘杰;林晓元;黄捷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他克莫司软膏联合帕罗西汀治疗伴失眠神经性皮炎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他克莫司软膏联合抗焦虑抑郁药帕罗西汀治疗伴失眠神经性皮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05—2014‐05来我院门诊治疗伴失眠的神经性皮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0. 1%他克莫司软膏适量,2次/d外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10mg,1次/d口服(晨起顿服),2组疗程均为8周,并统计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随访3个月后的复发率,评估2组患者神经性皮炎主要症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 7%、78. 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患者治疗3个月后复发率分别为15. 2%、48. 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他克莫司软膏联合帕罗西汀治疗伴失眠神经性皮炎的疗效较好,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作者:林忠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血清 PCT CRP 及 TNF-α检测对小儿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PCT、CRP及TNF‐α检测对小儿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细菌性脑膜炎及3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选择30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血清PCT、CRP及 TNF‐α的差异。结果细菌性脑膜炎组患儿血清PCT、CRP及TNF‐α均较病毒性脑膜炎组、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在病毒性脑膜炎组及对照组患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TNF‐α在病毒性脑膜炎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PC T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的一个敏感指标,联合检测PCT与CRP、TNF‐α则更具临床价值。

    作者:王素梅;齐旭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钻孔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钻孔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4例纳入本研究,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钻孔引流41例设为手术1组,开颅血肿清除43例设为手术2组,回顾性分析两种手术方法后2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远期预后等方面。结果手术1组手术时间明显小于手术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 d ,手术2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手术1组,但总体比较,2组血肿清除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除颅内感染,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手术2组较手术1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手术1组SSS评分高于手术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1组的半年后整体ADL评级优于手术2组( P<0.05)。结论钻孔引流损伤小,远期预后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开颅血肿清除,临床应灵活运用。

    作者:可宗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微栓子监测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究微栓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2012‐09—2014‐09我院收治的77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斑块组46例,无斑块组31例。采集静脉血行 TC、TG、LDL‐C、HDL‐C检测,行脑动脉微栓子监测与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斑块组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 TC血症、高LDL‐C血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微栓子阳性率显与稳定性斑块微栓子阳性率比较;单发微栓阳性率与多发微栓子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微栓子主要来自不稳定斑块。微栓子存在即易导致脑梗死,应及时对症治疗。

    作者:姚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老年慢性肾衰血透患者常见神经精神症状及相关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肾衰血透患者常见神经精神症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64例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的老年慢性肾衰患者(治疗组)与无神经精神症状的慢性肾衰患者(对照组)的透析年龄、肾功能及血压水平等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血透失衡综合征、脑血管意外及尿毒症脑病患者的透析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尿毒症脑病患者的肾功能血肌酐水平、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血压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老年慢性肾衰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与透析年龄、肾功能及血压水平等有一定关系。

    作者:梁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保胎孕妇与围产期抑郁症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调查保胎孕妇与孕期顺利孕妇围产期抑郁症的发病情况,探讨保胎对围产期抑郁症的发病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1‐01—2013‐06在我院围保并分娩的800例单胎足月初产妇,按孕期有无保胎分为2组,组1(非保胎),组2(保胎),分析保胎对围产期抑郁症影响,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进行调查问卷,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孕期保胎孕妇产前抑郁发生率与孕期顺利孕妇产前抑郁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0.05)。孕期保胎孕妇产后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孕期顺利孕妇产后抑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降低孕期保胎率能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如孕期已进行保胎,孕期及产褥期注意加强心理监护及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有望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作者:李彩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早期使用镇静剂在预防热性惊厥引起癫痫中的疗效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镇静剂在预防患儿热性惊厥引起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收治142例热性惊厥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观察组先行常规治疗,早期使用适量镇静剂治疗,对照组对症降温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特点、颅脑CT、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热性惊厥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正常后出现痫性发作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发作期脑电图阳性、颅脑CT 病理改变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镇静剂对于热性惊厥患儿有显著缓解全身惊厥症状,并预防热性惊厥引起的癫痫,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境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颈动脉粥样斑块对住院老年患者进食后血压的影响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对住院老年患者进食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老年患者120例,餐前15 min测第1次血压,进第1口餐开始计时,20 min、40 min、60 min、90 min和120 min各测1次血压,以餐后血压变化大值为餐后血压。采用彩色多普勒测量颈动脉分叉处10 m m内左右颈动脉的各项指标,包括内径、小流速、大流速、阻力指数、内‐中膜厚度(IM T )、有无颈总动脉体斑块、颈总动脉窦部斑块(以大斑块为准),并将服用降压药、颈动脉有无斑块等因素对进食后血压变化进行偏相关分析。将120例患者分为:(1)餐后低血压组(PPH组,97例)和餐后无低血压组(对照组,23例),比较颈总动脉各项指标;(2)单侧颈总动脉斑块组、双侧颈总动脉斑块组及双侧颈总动脉无斑块组;(3)单侧颈总动脉窦部斑块组、双侧颈总动脉窦部斑块组及双侧颈总动脉窦部无斑块组;比较各组进食后血压的变化。结果 PPH组左右颈动脉窦部斑块面积均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66、2.196,P=0.025、0.030)。早餐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与颈动脉窦部斑块相关( r=0.223,P=0.015;r=0.235,P=0.010)。早餐后颈总动脉体单、双侧斑块舒张压变化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2.232,P=0.028;t=-3.309,P=0.001)。双侧颈动脉窦部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早餐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24,P=0.036;t=2.762,P=0.007)。结论颈总动脉斑块与早餐后舒张压变化、双侧颈动脉窦部斑块及早餐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有关。

    作者:开金津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帕金森病患者血脂和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和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血脂和血尿酸(BU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8例 PD患者为观察组,选取88例非PD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血样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切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BUA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观察组男性患者比例和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血标本中的TC、TG、LDL、HDL、apoA、Lp(a)和BU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男性(OR=2.218)及高龄(OR=1.126)是PD患病的危险因素,而较高的apoA水平(OR=0.428)、HDL水平(OR=0.543)、Lp(a)水平(OR=0.824)、BUA水平(OR=0.506)则可降低PD的患病风险;观察组血样中的apoA 水平(rs=-0.455)、HDL 水平(rs=-0.337)与患者的 Hoehn‐Yahr分级呈负相关(P<0.05),apoA水平(r=-0.392)、HDL水平(r=-0.318)与患者的病程呈负相关(P<0.05)。结论男性、高龄、低血脂水平、低BUA水平是P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患者血脂水平的降低幅度可作为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但BUA水平不具有指示病情进展的作用。

    作者:刘佳;杜静;高宗良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