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钻孔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

可宗军

关键词:钻孔引流, 开颅血肿清除, 老年高血压脑出血
摘要:目的:比较钻孔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4例纳入本研究,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钻孔引流41例设为手术1组,开颅血肿清除43例设为手术2组,回顾性分析两种手术方法后2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远期预后等方面。结果手术1组手术时间明显小于手术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 d ,手术2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手术1组,但总体比较,2组血肿清除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除颅内感染,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手术2组较手术1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手术1组SSS评分高于手术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1组的半年后整体ADL评级优于手术2组( P<0.05)。结论钻孔引流损伤小,远期预后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开颅血肿清除,临床应灵活运用。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TNF-α和IL-1β在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T N F‐α及IL‐1β在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03—2013‐02我院收治的30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25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为对照组,选用ELISA (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方法分别测定2组患儿血清中的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及IL‐1β(白细胞激素‐1)的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清T N F‐α表达水平(27.8±3.2)pg/L明显高于对照组(14.5±1.6)p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血清IL‐1β表达水平(22.3±2.5)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8.6±1.9)n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相比,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中T N F‐α、IL‐1β表达水平更高,在临床诊断中有助于病毒性脑膜炎与细菌性脑膜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任麦青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手足口病患儿神经系统损害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神经系统损害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通过对2011‐06—2014‐11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8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分组,对照组给予对症护理,实验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儿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手足口病患儿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贾文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重型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24例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与治疗。结果19例患者入院后急诊手术治疗,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5例血肿量较少患者先行保守治疗,复查CT示大面积脑梗死形成后,行去大骨瓣减压术。药物治疗包括予钙离子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保持血容量稳定。伤后6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死亡5例,植物生存4例,重残6例,中残7例,良好2例。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情危重,早期诊断,及时合理的手术治疗,术后抗血管痉挛,改善脑血管微循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黄弘杰;林晓元;黄捷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Rt-PA 静脉溶栓治疗的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96例,分别按照不同的时间窗和 TOAST 分型进行分组,均予 rt‐PA 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溶栓后出血、脑疝、死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1)按照时间窗进行分组,3~4.5 h溶栓组较3 h溶栓出血事件发生率稍高,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按照TOAST分型进行分组,心源性脑梗死溶栓组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稍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溶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脑疝发生率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4.5 h时间窗溶栓较3 h内静脉溶栓出血不良反应有增加趋势,但本研究样本中无统计学差异。对于心源性脑梗死,溶栓后皮肤黏膜出血和脑疝的发生率较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风险相对较高的患者,尽早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同时,应参考不同的脑梗死分型和病情判断预后。

    作者:邓伟华;杨勇;潘小平;李泽;周进;黄翚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02—2014‐02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奥拉西坦治疗,对照组给予吡拉西坦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能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的变化,并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MoCA 、MMSE、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oCA 、MMSE、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oCA、MMSE、ADL评分改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奥拉西坦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吡拉西坦,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张玉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静脉溶栓与抗凝治疗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与抗凝治疗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分成静脉溶栓组(A组,n=38)和抗凝组(B组,n=38)2组。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评估结果,记录其日常生活能力(ADL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NIHSS及NF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ADL优良率为50.0%,显著高于B组的2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波;曾涛;刘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对应激指标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其对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应激指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5.23±1.38)m g/L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9.87±3.16)mm ,丙二醛(3.93±0.41)μg/L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536.52±115.34)mmol/L ;对照组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0.72±0.09)mg/L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98±0.18)mm ,丙二醛(6.65±0.72)μg/L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701.32±154.53)mmol/L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可降低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同时对颈动脉斑块有良好的改善及稳定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发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青年脑梗死的影像学特点 TOAST 分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青年脑梗死TOAST 分型分布、致病危险因素及CT/MRI特征。方法选取青年脑梗死患者392例为研究对象,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根据TOAST 分型对患者进行分型,分析青年脑梗死患者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1)根据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47例,心源性栓塞型(CE)16例,小动脉闭塞型(SAO)91例,其他病因型(OD)39例,不明原因型(UND)199例。与18~34岁年龄段比较,35~45岁年龄段患者小动脉闭塞型(SAO)比例更高(P<0.05)。(2)392例患者重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吸烟及嗜酒。其中高血压比较高(60.2%)。与18~34岁年龄段比较,35~45岁年龄段患者高脂血症比例更高( P<0.05)。(3)影像学检查显示基底节脑梗死218例,脑叶脑梗死106例,小脑脑梗死29例,脑干脑梗死30例,多发性脑梗死169例,腔隙性脑梗死93例。经脑血管造影检查57例,6例存在烟雾病。结论青年脑梗死具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高血压、高脂血症为其常见的危险因素。

    作者:温清;刘人恺;杨春水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帕金森病患者血脂和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和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血脂和血尿酸(BU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8例 PD患者为观察组,选取88例非PD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血样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切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BUA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观察组男性患者比例和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血标本中的TC、TG、LDL、HDL、apoA、Lp(a)和BU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男性(OR=2.218)及高龄(OR=1.126)是PD患病的危险因素,而较高的apoA水平(OR=0.428)、HDL水平(OR=0.543)、Lp(a)水平(OR=0.824)、BUA水平(OR=0.506)则可降低PD的患病风险;观察组血样中的apoA 水平(rs=-0.455)、HDL 水平(rs=-0.337)与患者的 Hoehn‐Yahr分级呈负相关(P<0.05),apoA水平(r=-0.392)、HDL水平(r=-0.318)与患者的病程呈负相关(P<0.05)。结论男性、高龄、低血脂水平、低BUA水平是P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患者血脂水平的降低幅度可作为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但BUA水平不具有指示病情进展的作用。

    作者:刘佳;杜静;高宗良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妊娠相关脑卒中的临床调查及产前诊断

    妊娠相关性脑卒中通常是指脑卒中发生于整个孕期及产后6周内,是孕期及产褥期罕见的并发症之一,虽然发病率低,却是导致母亲和胎儿病死的重要原因,致死率高达12%,因此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1]。

    作者:冯学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烧伤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烧伤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法,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诊治的80例烧伤合并神经损伤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手术治疗。结果实验组感觉疼痛、感觉减退、过敏、麻木及乏力等各项感觉功能在第1、2、3周后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0.0%)较对照组(72.5%)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手术治疗烧伤合并神经损伤老年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各项感觉功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王芸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中风偏瘫的中医治疗优点和辨证治疗

    目的:探讨中风及其偏瘫中医辨证治疗的优点。方法以2012‐06—2013‐05我院收治的80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中医辨证治疗(观察组)和常规中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基本治愈17例(42.5% ),显效18例(45.0% ),有效3例(7.5% ),无效2例(5.0% ),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基本治愈6例(15.0% ),显效13例(32.5% ),有效10例(25.0% ),无效11例(27.5% ),总有效率为7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在中风及其偏瘫的治疗上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

    作者:刘崇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不同麻醉方案对腔隙性梗死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比较

    目的:探究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对腔隙性梗死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该类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06—2013‐06我院收治的74例腔隙性梗死需急诊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和全身复合麻醉组,通过比较术前与术后神经功能来评价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对腔隙性梗死患者麻醉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比术前评分有显著降低( P<0.05),相对于复合全身麻醉组,硬膜外麻醉组术后6 h、24 h及72 h的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发生率较低,简易智能状态检测评分(MMSE)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评分(MoCA)结果较好。结论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均对腔隙性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存在一定的影响;但两种麻醉方式比较,硬膜外麻醉比全身复合麻醉影响更小,可作为腔隙性梗死患者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

    作者:毕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对比

    目的:观察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安全性及手术时间。方法10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软通道微创手术组为观察组,硬通道微创手术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比2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继发颅内血肿例数、手术后2个月和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 )、巴氏指数(BI)、病死率。结果软通道组继发颅内感染较硬通道组少,且软通道组的手术时间较硬通道组手术时间长。2组治疗后2~6个月的GOS、BI、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软通道微创手术和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均确切,虽较硬通道微创手术更费时,但更安全。

    作者:索书涛;贡平;彭小健;尚立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血清 PCT CRP 及 TNF-α检测对小儿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PCT、CRP及TNF‐α检测对小儿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细菌性脑膜炎及3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选择30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血清PCT、CRP及 TNF‐α的差异。结果细菌性脑膜炎组患儿血清PCT、CRP及TNF‐α均较病毒性脑膜炎组、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在病毒性脑膜炎组及对照组患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TNF‐α在病毒性脑膜炎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PC T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的一个敏感指标,联合检测PCT与CRP、TNF‐α则更具临床价值。

    作者:王素梅;齐旭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2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方法80例脑出血患者,22例出现呕血或者便血者纳入观察组,58例不伴呕血或者便血者纳入对照组。结果22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者其出血量均较大,脑出血伴发上消化道出血组死亡12例(54.54%),对照组死亡7例(12.06%)。结论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考虑与神经内分泌失调、胃黏膜损伤有关。病情危重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高,且病死率明显增加,表明上消化道出血是脑出血预后不良的指标。

    作者:赵卫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神经生理监测技术在老年胃肠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手术中应用神经生理检测技术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2‐02—2013‐02收治的36例行老年胃肠手术的患者,直肠癌19例,结肠癌17例,均行经腹部或者经腹会阴联合根治术,观察患者在术中神经检测的变化,并对患者的膀胱功能进行评价。结果32例患者电刺激双侧膀胱支,在患者膀胱逼尿肌上记录到CMAPs ,作为电刺激阳性;4例患者在手术前进行电刺激显示为膀胱支阳性,但是进行电刺激盆丛主干却无法诱导肌电活动,则将其定义为电刺激阴性;电刺激阳性患者术后1周平均残余尿量为(85.27±21.73)m L ,电刺激阴性患者其术后1周的残余尿量为(314.15±48.92) m 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电刺激阳性患者平均留置尿管时间为(7.41±0.12)d ,阴性患者(14.75±2.46)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神经生理监测技术能够在结直肠癌手术中准确地反映出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同时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肖鸣;张万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侧脑室置管外引流加脑室灌注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侧脑室置管外引流加侧脑室灌注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11—2013‐10收治的32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应用抗菌药物、侧脑室置管外引流、脑室灌注、腰大池引流及营养支持治疗,通过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和脑脊液检查指标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26例颅内感染得到控制,死亡1例,植物生存2例,脑积水3例,接受V‐P分流手术。结论侧脑室置管外引流加侧脑室灌注联合腰大池引流能有效控制颅内感染。

    作者:柯于勇;刘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CADASIL 的 MRI 特征及 NOTCH3基因的研究

    目的:探讨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 )的M RI特点和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收集5例经临床确诊的CADASIL患者,对其颅脑M RI的特点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 RI显示为双侧大致对称的脑白质病灶,双侧颞极白质病灶(O`sullivan征),外囊T2高信号(“人”字征),皮层下腔隙灶(SLLS征),基底节区、丘脑腔隙性梗死,桥脑T2高信号,脑萎缩,微出血灶。4例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其中3例(75%)为Notch3基因外显子4位点突变,1例(25%)为Notch3基因外显子3位点突变。1例患者病理检查证实为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出现嗜锇颗粒沉积。结论 MRI结合Notch3基因突变可以诊断CADASIL。

    作者:李艳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颈动脉粥样斑块对住院老年患者进食后血压的影响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对住院老年患者进食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老年患者120例,餐前15 min测第1次血压,进第1口餐开始计时,20 min、40 min、60 min、90 min和120 min各测1次血压,以餐后血压变化大值为餐后血压。采用彩色多普勒测量颈动脉分叉处10 m m内左右颈动脉的各项指标,包括内径、小流速、大流速、阻力指数、内‐中膜厚度(IM T )、有无颈总动脉体斑块、颈总动脉窦部斑块(以大斑块为准),并将服用降压药、颈动脉有无斑块等因素对进食后血压变化进行偏相关分析。将120例患者分为:(1)餐后低血压组(PPH组,97例)和餐后无低血压组(对照组,23例),比较颈总动脉各项指标;(2)单侧颈总动脉斑块组、双侧颈总动脉斑块组及双侧颈总动脉无斑块组;(3)单侧颈总动脉窦部斑块组、双侧颈总动脉窦部斑块组及双侧颈总动脉窦部无斑块组;比较各组进食后血压的变化。结果 PPH组左右颈动脉窦部斑块面积均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66、2.196,P=0.025、0.030)。早餐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与颈动脉窦部斑块相关( r=0.223,P=0.015;r=0.235,P=0.010)。早餐后颈总动脉体单、双侧斑块舒张压变化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2.232,P=0.028;t=-3.309,P=0.001)。双侧颈动脉窦部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早餐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24,P=0.036;t=2.762,P=0.007)。结论颈总动脉斑块与早餐后舒张压变化、双侧颈动脉窦部斑块及早餐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有关。

    作者:开金津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