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在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沈彦坡

关键词:麻醉, 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 显微血管减压术
摘要:目的:探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应用于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35例。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 0)、插管前即刻(T 1)、插管后即刻(T2)、切皮(T3)、切开硬脑膜时(T4)和拔管时(T5)各时间点的 HR和MAP变化;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结束手术至患者Aldrete麻醉恢复评分≥9所需时间。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与F组相比,R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Aldrete麻醉恢复评分≥9所需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R组MAP值在T2~T4时较F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中采取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具有麻醉平稳、苏醒快、血流动力学稳定等优点。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腰穿逆向冲洗加侧脑室引流治疗三脑室积血性阻塞5例分析

    目的:探讨腰穿逆向冲洗加侧脑室引流治疗三脑室积血的疗效。方法总结5例三脑室积血性阻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三脑室积血患者,4例术后取得明显效果,病人恢复快,1例术后脑脊液循环通.,但由于大脑组织损伤严重,意识状态无明显恢复。结论腰穿逆向冲洗加侧脑室引流治疗三脑室积血性阻塞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安全,能尽快疏通脑脊液循环,挽救患者生命。

    作者:李春鹏;王五永;王芙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高压氧综合治疗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高压氧综合治疗在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的疗效。方法100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2组均给与激素抗炎、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理疗消肿、针灸和面肌锻炼治疗,观察组另行高压氧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在中度和重度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疗程<5次和5~10次的比例为28.00%、64.00%,明显高于对照组(18.00%、42.00%)( P<0.05)。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面瘫的总有效率较高,且疗程更短,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丁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的常见疾病,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1] 。本文采用玻片离心沉淀法检查脑脊液细胞学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现分析如下。

    作者:刘迎春;阮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TNF-α和IL-1β在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T N F‐α及IL‐1β在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03—2013‐02我院收治的30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25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为对照组,选用ELISA (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方法分别测定2组患儿血清中的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及IL‐1β(白细胞激素‐1)的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清T N F‐α表达水平(27.8±3.2)pg/L明显高于对照组(14.5±1.6)p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血清IL‐1β表达水平(22.3±2.5)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8.6±1.9)n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相比,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中T N F‐α、IL‐1β表达水平更高,在临床诊断中有助于病毒性脑膜炎与细菌性脑膜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任麦青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同时观察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后的NIHSS评分为(18.72±5.22)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为(13.17±5.38)分,对照组为(19.51±5.78)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 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肿体积为(10.96±2.48)m L ,显著小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水肿体积为(16.37±8.92)m L ,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治疗中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急性脑出血可促进血肿的吸收,阻止脑水肿进一步扩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王瑞忠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持续加温湿化吸氧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应用

    目的:观察持续加温湿化吸氧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疗效。方法选取2002‐01—2004‐01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持续加温湿化加氧对气道湿化给氧,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吸氧装置给氧,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情况、痰液黏稠度及感染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PaO2、PaCO2、SpO2和呼吸频率治疗后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痰液黏稠度治疗后3 d、5 d、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吸氧装置气道给氧相比,持续加温湿化吸氧疗效显著,是明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的佳选择。

    作者:栾苏妮;胡东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经鼻窦内窥镜脑垂体瘤摘除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探讨经鼻窦内窥镜脑垂体瘤摘除术治疗过程中的麻醉处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鼻窦内窥镜脑垂体瘤摘除术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45例,A组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并在手术过程中通过调节瑞芬太尼的用量控制患者的血压变化,B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中给予乌拉地尔静脉注射调节控制血压变化。比较2组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不同时间点血压、心率等变化情况及术后的清醒时间、躁动发生情况等。结果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不同时间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情况,结果可见,2组患者各项指标的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清醒时间分别为(5.9±1.3)min和(12.8±3.2)min ,躁动发生率分别为6.7%(3/45)和44.4%(20/45),A组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实施经鼻窦内窥镜脑垂体瘤摘除术的过程中,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均能达到比较理想的麻醉效果,且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小,但实施静脉复合麻醉的患者术后清醒时间和躁动发生情况较静吸复合麻醉具有显著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卫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脑池及脑室出血为主的颅脑损伤27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有明确外伤病史,CT表现为脑池及脑室出血为主的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像资料,提高颅脑损伤合并脑血管病的诊断,减少漏诊。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神经外科自2012‐06—2014‐06间颅脑C T表现为脑池及脑室出血为主的27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像资料,对其CTA或DSA诊断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7例患者男19例,女8例,年龄23~74岁,平均(49±9.8)岁。25例均行CTA或DSA检查,发现无阳性14例,阳性11例(颅内动脉瘤5例,多发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3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烟雾病1例)。结论以脑池及脑室出血为主的颅脑损伤病人应常规进行CTA或DSA的检查,减少对脑血管病的漏诊。

    作者:曹海燕;郭辉;李庆菲;宋宏恩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血清 PCT CRP 及 TNF-α检测对小儿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PCT、CRP及TNF‐α检测对小儿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细菌性脑膜炎及3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选择30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血清PCT、CRP及 TNF‐α的差异。结果细菌性脑膜炎组患儿血清PCT、CRP及TNF‐α均较病毒性脑膜炎组、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在病毒性脑膜炎组及对照组患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TNF‐α在病毒性脑膜炎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PC T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的一个敏感指标,联合检测PCT与CRP、TNF‐α则更具临床价值。

    作者:王素梅;齐旭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钻孔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钻孔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4例纳入本研究,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钻孔引流41例设为手术1组,开颅血肿清除43例设为手术2组,回顾性分析两种手术方法后2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远期预后等方面。结果手术1组手术时间明显小于手术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 d ,手术2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手术1组,但总体比较,2组血肿清除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除颅内感染,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手术2组较手术1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手术1组SSS评分高于手术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1组的半年后整体ADL评级优于手术2组( P<0.05)。结论钻孔引流损伤小,远期预后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开颅血肿清除,临床应灵活运用。

    作者:可宗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CEA 补片术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偏身障碍术后并发症的对比

    目的:对比颈动脉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后补片修补术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偏身障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补片组44例行标准单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补片修补,支架组44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对比2组术后7 d脑部、心血管及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 d补片组发生脑部并发症3例(6.8%),心血管2例(4.5%) ,局部6例(13.6%);支架组分别为15例(34.1%) ,2例(4.5%) ,7例(15.9%);支架组脑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补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补片组和支架组心血管和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剥脱术后补片修补术治疗老年颈动脉硬化狭窄所导致的老年偏身障碍疗效更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梁俊君;辛海滨;黄韶华;吕廷明;马永超;付强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蛛网膜囊肿切除及颅骨修补术治疗颅骨生长性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蛛网膜囊肿切除及颅骨修补术治疗颅骨生长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4‐01于我院就诊的颅骨生长性骨折患儿2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均未出现死亡,随访3个月,仍无死亡患者;其中1例患者出现复发现象,该患者由于地震埋压,又进行性加重,导致颅骨骨折复发,复发率为4.55%,给予治疗后,随访6个月,患者均未出现复发和死亡;经过术后C T检查发现1例患者发生严重的脑积水现象,并给予积极治疗,取得满意度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为4.55%,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治疗前脑颅缺损评分均显示存在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或不全,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骨骨折采用蛛网膜囊肿切除及颅骨修补术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预防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等现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彦彬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妊娠相关脑卒中的临床调查及产前诊断

    妊娠相关性脑卒中通常是指脑卒中发生于整个孕期及产后6周内,是孕期及产褥期罕见的并发症之一,虽然发病率低,却是导致母亲和胎儿病死的重要原因,致死率高达12%,因此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1]。

    作者:冯学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右美托咪定在老年颅脑损伤患者镇静镇痛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老年颅脑损伤患者镇静镇痛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07—2014‐07在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老年颅脑损伤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A组应用异丙酚,负荷量0.5~2.0 mg/kg ,并在注射10 min后,以1~3 mg/(kg · h)维持72 h。B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为0.5~1.0μg/kg ,在静脉注射10 min后,以0.2~0.6μg/(kg · h)维持24 h ,2组效果不佳时可加用吗啡。对照组根据临时需要应用吗啡。3组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ICU停留时间、病死率及用药前后血常规和β‐内啡肽(β‐EP)的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B组、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8.00%、6.00%、8.00%,B组IC U停留时间为(5.48±2.45)d ,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A组、B组及对照组用药后镇静镇痛的有效率90.00%、92.00%、78.00%,A组用药后3 h的β‐E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B组(P<0.01)。用药后24 h对照组的β‐EP水平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B组和对照组的β‐EP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且对照组的上升趋势明显大于B组( P<0.05)。WBC水平比较发现,A组和B组在用药后3 h及24 h均低于用药前( P<0.05) ,且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和异丙酚均可有效抑制机体的炎性反应及应激反应,且右美托咪定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较好的镇痛镇静疗效。

    作者:方琴;赵正兰;王炎林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D-二聚体和超敏 C 反应蛋白在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06—2014‐06我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60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组(24例)和非进展组(36例),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老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的D‐二聚体和hs‐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D‐二聚体及hs‐C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进展组(P<0.05)。结论血清D‐二聚体与hs‐CRP检测对老年进展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小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河南地区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目的:探讨河南地区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123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收集被调查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表明共6项有显著性(P<0.05),按危险度(OR)高低排序依次是卒中导致的功能障碍(OR值=2.45)、早期康复治疗(OR值=2.31)、急性期及时治疗(OR值=1.69)、心理状况(OR值=1.23)、年龄(OR值=0.98)、婚姻状况(OR值=0.79)。结论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较低,河南地区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卒中导致的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治疗、急性期及时治疗、心理状况、年龄、婚姻状况。

    作者:李学;马建军;祁亚伟;张俊红;吴少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安神合剂和艾司唑仑治疗老年失眠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安神合剂治疗老年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艾司唑仑治疗,治疗组予以安神合剂治疗。结果1、2、8周末2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中度失眠方面,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安神合剂是治疗老年失眠症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谢先龙;刘菊;陈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对比

    目的:观察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安全性及手术时间。方法10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软通道微创手术组为观察组,硬通道微创手术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比2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继发颅内血肿例数、手术后2个月和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 )、巴氏指数(BI)、病死率。结果软通道组继发颅内感染较硬通道组少,且软通道组的手术时间较硬通道组手术时间长。2组治疗后2~6个月的GOS、BI、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软通道微创手术和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均确切,虽较硬通道微创手术更费时,但更安全。

    作者:索书涛;贡平;彭小健;尚立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不同麻醉方案对腔隙性梗死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比较

    目的:探究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对腔隙性梗死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该类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06—2013‐06我院收治的74例腔隙性梗死需急诊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和全身复合麻醉组,通过比较术前与术后神经功能来评价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对腔隙性梗死患者麻醉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比术前评分有显著降低( P<0.05),相对于复合全身麻醉组,硬膜外麻醉组术后6 h、24 h及72 h的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发生率较低,简易智能状态检测评分(MMSE)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评分(MoCA)结果较好。结论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均对腔隙性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存在一定的影响;但两种麻醉方式比较,硬膜外麻醉比全身复合麻醉影响更小,可作为腔隙性梗死患者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

    作者:毕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他克莫司软膏联合帕罗西汀治疗伴失眠神经性皮炎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他克莫司软膏联合抗焦虑抑郁药帕罗西汀治疗伴失眠神经性皮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05—2014‐05来我院门诊治疗伴失眠的神经性皮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0. 1%他克莫司软膏适量,2次/d外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10mg,1次/d口服(晨起顿服),2组疗程均为8周,并统计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随访3个月后的复发率,评估2组患者神经性皮炎主要症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 7%、78. 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患者治疗3个月后复发率分别为15. 2%、48. 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他克莫司软膏联合帕罗西汀治疗伴失眠神经性皮炎的疗效较好,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作者:林忠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