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在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沈彦坡

关键词:麻醉, 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 显微血管减压术
摘要:目的:探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应用于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35例。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 0)、插管前即刻(T 1)、插管后即刻(T2)、切皮(T3)、切开硬脑膜时(T4)和拔管时(T5)各时间点的 HR和MAP变化;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结束手术至患者Aldrete麻醉恢复评分≥9所需时间。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与F组相比,R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Aldrete麻醉恢复评分≥9所需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R组MAP值在T2~T4时较F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中采取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具有麻醉平稳、苏醒快、血流动力学稳定等优点。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蛛网膜囊肿切除及颅骨修补术治疗颅骨生长性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蛛网膜囊肿切除及颅骨修补术治疗颅骨生长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4‐01于我院就诊的颅骨生长性骨折患儿2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均未出现死亡,随访3个月,仍无死亡患者;其中1例患者出现复发现象,该患者由于地震埋压,又进行性加重,导致颅骨骨折复发,复发率为4.55%,给予治疗后,随访6个月,患者均未出现复发和死亡;经过术后C T检查发现1例患者发生严重的脑积水现象,并给予积极治疗,取得满意度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为4.55%,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治疗前脑颅缺损评分均显示存在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或不全,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骨骨折采用蛛网膜囊肿切除及颅骨修补术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预防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等现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彦彬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微创穿刺引流疗法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水肿带的影响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疗法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水肿带的疗效。方法对86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2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血肿清除率、水肿带的变化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病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总有效率及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水肿带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微创穿刺引流疗法在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方面具有清除血肿率高、改善水肿带明显及神经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钱洪波;吴高远;殷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02—2014‐02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奥拉西坦治疗,对照组给予吡拉西坦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能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的变化,并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MoCA 、MMSE、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oCA 、MMSE、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oCA、MMSE、ADL评分改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奥拉西坦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吡拉西坦,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张玉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神经生理监测技术在老年胃肠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手术中应用神经生理检测技术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2‐02—2013‐02收治的36例行老年胃肠手术的患者,直肠癌19例,结肠癌17例,均行经腹部或者经腹会阴联合根治术,观察患者在术中神经检测的变化,并对患者的膀胱功能进行评价。结果32例患者电刺激双侧膀胱支,在患者膀胱逼尿肌上记录到CMAPs ,作为电刺激阳性;4例患者在手术前进行电刺激显示为膀胱支阳性,但是进行电刺激盆丛主干却无法诱导肌电活动,则将其定义为电刺激阴性;电刺激阳性患者术后1周平均残余尿量为(85.27±21.73)m L ,电刺激阴性患者其术后1周的残余尿量为(314.15±48.92) m 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电刺激阳性患者平均留置尿管时间为(7.41±0.12)d ,阴性患者(14.75±2.46)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神经生理监测技术能够在结直肠癌手术中准确地反映出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同时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肖鸣;张万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急性脑梗死与 CRP 基因及 rs1205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rs1205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5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对比2组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rs1205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比较,CPR基因型对脑梗死患者严重程度的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浆C‐反应蛋白(CRP)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分布趋势中rs1205基因型及rs1205等位基因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严重程度与rs1205基因型没有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升高,监控其水平对治疗有重大意义,rs1205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无关联。

    作者:刘威;赵美英;张宁;王润青;李江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疏肝解郁胶囊配合综合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疏肝解郁胶囊配合综合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05—2013‐03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口服疏肝解郁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干预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常见并发症(头痛、恶心呕吐、失眠、肝功能异常、皮疹、头晕)的发生率。结果2组治疗前HAMD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4周、8周后 HAMD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疏肝解郁胶囊配合综合干预治疗较单独采用疏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可更有效降低HAMD评分,提高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值得应用。

    作者:于海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对比

    目的:观察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安全性及手术时间。方法10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软通道微创手术组为观察组,硬通道微创手术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比2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继发颅内血肿例数、手术后2个月和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 )、巴氏指数(BI)、病死率。结果软通道组继发颅内感染较硬通道组少,且软通道组的手术时间较硬通道组手术时间长。2组治疗后2~6个月的GOS、BI、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软通道微创手术和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均确切,虽较硬通道微创手术更费时,但更安全。

    作者:索书涛;贡平;彭小健;尚立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替莫唑胺和洛莫司汀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对比分析替莫唑胺和洛莫司汀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自2010‐03—2012‐03本院诊治的脑胶质瘤患者52例,按照完全抽样法1:1分成2组,均在三维适形放疗1周后行化疗方案,对照组26例给予洛莫司汀治疗,研究组26例给予替莫唑胺治疗,比较2组治近期疗效、生存质量与安全性。结果研究组完全缓解率50.00%,客观有效率76.92%,显著高于对照组30.77%、50.00%,Ⅲ~Ⅳ级消化道反应(0)、血液学毒性发生率(3.85%)明显低于对照组(15.38%与23.0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无复发生存与总生存时间(10.59±2.24)个月与(14.76±3.29)个月,均显著长于对照组的(6.87±2.15)个月与(10.64±1.5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周孟强;张潇月;邱荣良;臧凯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颈部血管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观察颈部血管超声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4‐12诊治的15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初期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取158例健康受检者为对照组。2组受检者均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观察2组受检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颈动脉中膜厚度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情况。结果研究组颈动脉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准确度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郝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血清 S100B 蛋白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中的临床意义及对迟发性脑病的预测价值

    目的:研究血清S100B蛋白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中的意义及对迟发性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011‐01—2013‐12我院收治的急性CO中毒患者的血清S100B蛋白浓度,评估血清S100B蛋白浓度与急性CO中毒病情、中毒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及是否对迟发性脑病有早期预测价值。结果重度中毒组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高于中度中毒组及轻度中毒组,迟发性脑病组患者血清S100B蛋白高于痊愈组,采用ROC曲线进行分析,当血清S100B蛋白浓度>0.912μg/L时,预示患者有发生迟发性脑病的风险,其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84%。结论血清S100B蛋白可作为急性CO中毒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的客观指标,并且对早期预测迟发性脑病有一定价值。

    作者:农媛;肖海;冼莹;曾灏;梁妙玲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微栓子监测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究微栓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2012‐09—2014‐09我院收治的77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斑块组46例,无斑块组31例。采集静脉血行 TC、TG、LDL‐C、HDL‐C检测,行脑动脉微栓子监测与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斑块组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 TC血症、高LDL‐C血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微栓子阳性率显与稳定性斑块微栓子阳性率比较;单发微栓阳性率与多发微栓子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微栓子主要来自不稳定斑块。微栓子存在即易导致脑梗死,应及时对症治疗。

    作者:姚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盐酸文拉法辛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在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应用盐酸文拉法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07—2014‐06收治的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萘普生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文拉法辛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评分低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2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而言,应用盐酸文拉法辛治疗具有良好临床效果,患者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明显改善,降低了嗜睡、恶心呕吐、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晋予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定向硬通道微创治疗在颅内血肿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定向硬通道微创治疗颅内血肿的疗效。方法我院对2010‐05—2012‐08收治的106例颅内血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53例接受定向硬通道微创术治疗,对照组53例接受硬通道微创术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3%,对照组90.57%,观察组治疗效率稍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在出血、感染、气颅和硬组织损伤)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能力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颅内血肿都有很好疗效,但定向硬通道微创治疗略高于硬通道微创治疗疗效,定向硬通道微创治疗颅内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更高。

    作者:李洪涛;苗永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高压氧综合治疗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高压氧综合治疗在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的疗效。方法100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2组均给与激素抗炎、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理疗消肿、针灸和面肌锻炼治疗,观察组另行高压氧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在中度和重度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疗程<5次和5~10次的比例为28.00%、64.00%,明显高于对照组(18.00%、42.00%)( P<0.05)。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面瘫的总有效率较高,且疗程更短,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丁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烧伤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烧伤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法,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诊治的80例烧伤合并神经损伤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手术治疗。结果实验组感觉疼痛、感觉减退、过敏、麻木及乏力等各项感觉功能在第1、2、3周后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0.0%)较对照组(72.5%)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手术治疗烧伤合并神经损伤老年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各项感觉功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王芸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老年慢性肾衰血透患者常见神经精神症状及相关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肾衰血透患者常见神经精神症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64例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的老年慢性肾衰患者(治疗组)与无神经精神症状的慢性肾衰患者(对照组)的透析年龄、肾功能及血压水平等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血透失衡综合征、脑血管意外及尿毒症脑病患者的透析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尿毒症脑病患者的肾功能血肌酐水平、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血压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老年慢性肾衰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与透析年龄、肾功能及血压水平等有一定关系。

    作者:梁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脑心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参附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后脑心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心综合征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对比2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血清心肌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7%( P<0.01);治疗后治疗组心律失常、S T‐T改变、心肌酶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于急性脑梗死后脑心综合征的疗效确切。

    作者:孙乐羽;姜炎;贺刚锐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妊娠相关脑卒中的临床调查及产前诊断

    妊娠相关性脑卒中通常是指脑卒中发生于整个孕期及产后6周内,是孕期及产褥期罕见的并发症之一,虽然发病率低,却是导致母亲和胎儿病死的重要原因,致死率高达12%,因此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1]。

    作者:冯学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 EAE 大鼠神经再生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后在EAE大鼠体内存活、增殖、分化,探讨BMSCs对EAE的神经再生的修复作用及迁徙分化情况。方法 SD雌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其中EAE模型组20只,正常对照组5只, EAE模型BMSCs移植组20只。重组免疫蛋白MBP68‐86诱导建立EAE的动物模型,在免疫后早期第5天静脉输注Wistar大鼠的BMSCs(4×106/只,0.4 mL)。观察输注后大鼠神经功能变化和组织学变化,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时间脑脊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2’,3’‐环腺苷酸‐3’‐磷酸二酯酶(CNPase)表达,观察BMSCs移植后EAE大鼠体内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数量。结果 EAE大鼠免疫后早期移植BMSCs ,神经功能评分无论是高峰期评分还是平均评分显著低于EAE模型组。BMSCs移植组在第7天NSE阳性细胞数较EAE模型组表达水平增多,但并无显著性差异,而第15天、第21天和第30天NSE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EAE模型组的表达水平(P<0.05)。BMSCs移植组各时间点CNPase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EAE模型组的表达水平(P<0.05),随着时间迁移,BMSCs移植组CNPase染色阳性细胞数表达逐渐增加。BMSCs移植组各个时间点GFAP阳性细胞数与EAE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病理检查显示EAE大鼠免疫后早期移植BMSCs可使脑组织炎症反应减轻,脱髓鞘病灶的数目也明显少于EAE模型组。结论预防性静脉输注BM SCs可能通过免疫调节,抑制免疫反应所致的神经细胞损伤,减少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不能排除仍有部分BMSCs在局部微环境信号的诱导下向脱髓鞘区迁徙并分化为髓鞘形成细胞的可能。

    作者:何展文;刘木金;孟哲;李平甘;罗向阳;李栋方;梁立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帕金森病患者血脂和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和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血脂和血尿酸(BU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8例 PD患者为观察组,选取88例非PD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血样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切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BUA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观察组男性患者比例和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血标本中的TC、TG、LDL、HDL、apoA、Lp(a)和BU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男性(OR=2.218)及高龄(OR=1.126)是PD患病的危险因素,而较高的apoA水平(OR=0.428)、HDL水平(OR=0.543)、Lp(a)水平(OR=0.824)、BUA水平(OR=0.506)则可降低PD的患病风险;观察组血样中的apoA 水平(rs=-0.455)、HDL 水平(rs=-0.337)与患者的 Hoehn‐Yahr分级呈负相关(P<0.05),apoA水平(r=-0.392)、HDL水平(r=-0.318)与患者的病程呈负相关(P<0.05)。结论男性、高龄、低血脂水平、低BUA水平是P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患者血脂水平的降低幅度可作为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但BUA水平不具有指示病情进展的作用。

    作者:刘佳;杜静;高宗良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