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宝齐;朱敏;何卫春;陆明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8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胞二磷胆碱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观察组治疗后NBN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6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兴月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评价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依照发病24 h内 Hcy水平将114例ACI患者分为 Hcy正常组(n=38)和 Hcy高水平组,其中Hcy高水平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n=38)和干预治疗(n=38);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后的Hcy水平、Barthel指数、NIHSS评分。结果干预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的Hcy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与同时期常规治疗组比较也具有显著差异(P<0.05);Hcy正常组和干预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 Hcy水平的ACI患者的预后差,给予必要的干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ACI患者预后。
作者:闫琼红;刘波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激素、康复治疗等,对照组加用甲钴胺注射液,观察组加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疗程21 d ,应用Portmann简易量表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Portmann简易量表评分第14 d和第21 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有效改善预后,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顾浩;赵变歌;于会娜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it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 )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02—2015‐01我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给予降血糖、降脂及降压治疗,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治疗,观察组给予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对2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密西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评分(MDNS)及神经传导速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60.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治疗前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腓总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的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及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均显著加快,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对比,观察组患者的MDNS评分显著下降,对照组患者的 MDNS评分无显著变化;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MDN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应用于DPN的治疗疗效显著,显著加快神经传导速度病改善患者症状及体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谈雪梅;范文闯;王宏伟;郭海燕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动脉溶栓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01—2014‐12收治的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急性脑动脉血管内溶栓治疗,观察血管闭塞再通疗效。结果7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29例均出现脑血管闭塞影像。颈内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和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再通率分别为50.0%、62.5%、57.1%和62.5%。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或完全恢复正常22例(61.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行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显著。
作者:杨柳;黄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及与临床卒中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同期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非脑梗死患者各60例,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通过颈动脉超声观察颈动脉病变情况,同时比较2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情况及血脂等指标。结果2组颈动脉病变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颈总动脉分叉处存在斑块且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易患急性脑梗死,应积极预防治疗。
作者:张淑艳;赵倩;孙蜀宁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调查分析神经内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原因,为防治神经内科气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6—2013‐06我科室收治的实施中心静脉导管患者825例,其中发生CRBSI患者23例,发生率2.79%,分析CRBSI的发生原因。结果本组23例CRBSI患者,共分离出血培养病原菌27株,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株(44.44%),肠球菌5株(18.52%)及大肠埃希菌3株(11.11%);置管时间越长,发生CRBSI的患者越多,其中置管时间在30 d以上发生CRBSI的患者12例(52.17%),置管时间20~29 d发生CRBSI7例(30.43%);感染发生期间对我科室采样共67份,其中阳性样本14份,检出率20.90%,其中洗手肥皂阳性样本率为100.00%,其次为护士手阳性样本率为45.00%。结论神经内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导管留置时间、患者自身因素、无菌操作、医务人员手卫生、导管材料等相关,在临床中应针对上述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大限度降低CRBSI的发生。
作者:陈杏梅;方丽萍;盛瑞玲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M HD)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并实践,检验其效果。方法采用已构建好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心理干预模式对干预组30例患者进行干预,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护理。2组患者均于开始透析后1周内及1月后或出院前,接受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生活质量量表(SF‐36)的评估。结果应用M HD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进行M HD患者早期临床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下降,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下降,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M HD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时秋英;臧格;徐甜甜;刘晓辉;史小艳;董永欣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不同时期联合治疗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1‐02—2014‐02本院诊治的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124例,按照不同治疗时机分为A、B、C3组,A组40例患儿发病至治疗时间≤4 d ,B组41例患儿发病至治疗时间5~10 d ,C组43例患儿发病至治疗时间>10 d ,3组患儿均给予更昔洛韦与高压氧联合治疗,观察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发病至治疗的不同时期与联合治疗方案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A 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B、C 组82.92%、67.44%,且B组高于C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儿体征与临症改善时间短于B、C组,且B组各项指标改善时间短于C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P<0.01);联合治疗后A组患儿MESSS评分显著低于B、C组,且B组MESSS评分低于C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发病至治疗时间的不同时期与联合治疗的效果呈负相关,即发病至治疗时间越短疗效越佳。
作者:武卫东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了解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误诊原因、预防误诊措施、基本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8‐02—2014‐02收治的由颈椎病变引起的眩晕100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中学生26例,公务员25例,教师28例,司机16例,其他5例;伴有高血压18例,糖尿病9例,头颈部外伤6例。主要症状为发作性眩晕,首诊误诊66例(66%),其中误诊为美尼尔病54例,良性位置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各3例,外伤后遗症眩晕、冠心病各2例,前庭神经炎、神经官能症各1例。经牵引、推拿、口服抗胆碱能神经药、钙离子拮抗剂、静滴活血化瘀后症状缓解者92例(92%),8例仍反复发作延长治疗周期,并加用高压氧治疗后疗效满意7例,1例经手术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颈性眩晕是由颈椎疾病引起,应详细采集病史,掌握临床发作特点,及时选做颈椎X线片,必要时用CT、MR以提高诊断率。
作者:张冬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告知对精神疾病患者静脉采血配合程度的影响。方法通过对2013‐01—2014‐01在我院治疗的126例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组,对2组静脉采血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时间告知,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配合程度。结果实验组患者配合度为98.4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4.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静脉采血的精神疾病患者采用提前告知和反复告知模式,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提高静脉采血的配合度。选择适宜时间告知精神疾病患者静脉采取对提高患者配合程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韩静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危险人群的一级预防现状,分析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方法从2013‐03—09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参加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的患者中筛选出危险人群,收集其临床特征,调查慢病的知晓、治疗、控制情况,并于登记后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治疗的依从情况,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本调查共入组615例缺血性脑卒中危险人群,其高血压病的知晓率为66.5%,治疗率为53.2%,控制率为19.9%;糖尿病的知晓率为44.8%,治疗率为38.4%,控制率为17.4%;血脂异常的知晓率为58.2%,治疗率为25.5%,控制率为11.0%。3个月随访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治疗依从率分别为75.8%、72.0%、19.8%;6个月时分别为68.6%、56.0%、12.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1.974,P=0.045)、医保(OR=1.973,P=0.047)与高血压治疗依从性好相关;高龄(OR=4.573, P=0.012)与糖尿病治疗依从性好相关;高龄(OR=3.094,P=0.025)、居住于城市(OR=2.982,P=0.042)与血脂异常治疗依从性好相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危险人群一级预防的现状仍不理想,尤以血脂异常的治疗和依从性差。
作者:吕翔;陶定波;曹华;刘佩佩;阎烁;韩璐;潘玉坤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究妊娠中期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妇女临床诊疗方法及妊娠结局,为临床提供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09-10来我院就诊妊娠中期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妇女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分析临床诊疗方法以及妊娠结局。结果31例妊娠中期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妇女中6例癫痫,7例急性病毒性脑炎,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3例脑血管动静脉畸形,3例脑血管动脉瘤,2例脑梗死,2例脑出血,2例脊髓动静脉畸形,1例脊髓炎,1例重症肌无力,1例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妊娠期患者死亡4例(12.9%),生存27例(87.1%)。妊娠妇女21例(77.8%)经引产或者药物引流终止妊娠,1例(3.7%)行开宫取胎术,5例(18.5%)诊疗结束至足月剖宫产,母亲和胎儿状况正常,在随访过程中,2例3 a内再次妊娠,3例5 a内再次妊娠,胎儿正常。结论妊娠中期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症状严重,致残率和病死率高,采取合理、及时、全面、综合诊疗方法可以提高胎儿和患者安全性,在必要时可采取引产或药物引流方法终止妊娠。
作者:黄燕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重症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0‐01—2013‐12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脑出血术后患者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护理方法,干预组则在常规基础上运用PDCA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待治疗周期结束后,分析2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重症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应用PDC A管理模式进行有计划性、针对性的术后早期护理干预,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患者的预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郑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多奈哌齐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4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则加用多奈哌齐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16、24周,2组患者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差异及血浆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8、16、24周后观察组患者MMSE和MoCA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16、24周后观察组患者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NO水平的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用多奈哌齐治疗能有效缓解血管性痴呆患者病情的恶化,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作者:米晓斌;杨晨曦;李彦斌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和拉莫三嗪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效果,以期选取佳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05—2013‐05收治的150例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分成2组,分别予普瑞巴林和拉莫三嗪治疗,观察治疗后在疗程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和治疗3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4、8周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拉莫三嗪组显愈率49.34%,总有效率76%;普瑞巴林组显愈率66.67%,总有效率8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在头晕、嗜睡、视物模糊、共济失调、外周水肿、白细胞减少、口干等并发症发生率和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总健康状况等生活质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瑞巴林能提高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临床效果,且并发症低。
作者:贺桂文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评价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凝、溶栓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80 mg/d+氯吡格雷75mg/d,疗程为28d,比较2组患者血脂指标、神经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血脂指标、hs‐CRP及ESS及ADL评分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8 d后治疗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水平,可能与其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有关。
作者:张长山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的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73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轻型41例,重型32例)和30例行腹部手术患儿(对照组)脑脊液中IL‐6和T N F‐α的水平,并分析其指标在患儿脑脊液中的含量及相关性。结果轻型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 IL‐6和T N F‐α水平分别为(81.36±13.84)ng/L、(53.21±8.52)μg/L ,重型病毒性脑炎患儿分别为(128.90±22.31)ng/L、(95.77±13.82)μg/L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型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IL‐6和TNF‐α水平高于轻型病毒性脑炎患儿(P均<0.05)。轻型、重型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 IL‐6和 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389、0.531,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IL‐6和TNF‐α水平异常升高,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联合检测患儿脑脊液中IL‐6和T N F‐α水平有助于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
作者:刘奇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究急诊危重监护室(EICU )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对急性脑出血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79例患者根据是否死亡分为成功组(21例)和死亡组(58例),均经口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记录患者救治率,分析通气前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电解质紊乱变化状况,测定通气前后平均动脉压及动脉血气指标,评定患者 APACHEⅡ及Glasgow评分。结果救治成功率为26.58%(21/79),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上,2组通气前及通气后存在差异(P<0.01);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上,2组通气后无差异(P>0.05);多器官衰竭发生率上,2组通气前及通气后无差异(P>0.05);平均动脉压、pH、PaCO2、PaO2、SaO2上,2组通气前无差异(P>0.05),通气前后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成功组在通气后与死亡组存在差异(P<0.01);APACHE II评分及Glasgow评分上,2组通气前无差异(P>0.05),死亡组通气前后无差异(P>0.05),成功组通气前后存在显著差异(P<0.01),成功组在通气后与死亡组存在差异(P<0.01)。结论急诊危重监护室呼吸机辅助呼吸明显改善脑出血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机体供氧状态,提高预后恢复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刘东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08—2014‐07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对比2组疗效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hs‐CRP与BNP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有效降低hs‐CRP与BNP水平,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毕贞水 刊期: 201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