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雅琴
目的:研究丁苯酞序贯疗法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03—2014‐07收治的124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以及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线微酸性蛋白(GFAP)、S100B蛋白(S‐100B)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SE(7.6±1.8)μg/L、GFAP(0.8±0.4)ng/L、S‐100B(0.5±0.1)μg/L较对照组(9.7±2.1)μg/L、(1.3±0.3)ng/L、(0.7±0.2)μg/L显著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有效率90.32%较对照组72.58%显著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丁苯酞序贯疗法能降低短暂性脑缺血患者NSE、GFAP、S‐100B表达水平,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作者:李静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分析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07—2014‐07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血肿量在30~100 m L的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0例。2组均给予常规的内科支持治疗,包括吸氧、降血压、降颅压、止血、预防并发症及抗感染等治疗。存在梗阻性脑积水者均采用侧脑室穿刺引流,有气管切开指征者均予以气管切开。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给予开颅血肿清除术。结果观察组痊愈21例,显效29例,有效25例,无效15例,治疗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21例,有效22例,无效34例,治疗有效率为62.22%。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为(6.2±1.7)分,BI评分为(85.43±11.21)分;对照组 NIHSS评分为(9.6±2.5)分,BI评分为(67.54±10.22)分。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刘西;刘光炉;周林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分析并探讨对中风偏瘫患者及家属进行同步运动康复指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01—2014‐08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偏瘫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支持治疗和运动康复指导,观察组则同时对家属进行康复指导。结果治疗12周后,2组ADL各项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提高,且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MAS评分为(7.5±3.1)分,治疗后2周为(21.3±6.7)分,治疗4周为(34.6±8.9)分;治疗前对照组 MAS评分为(7.7±3.3)分,治疗后2周为(20.3±6.6)分,治疗4周为(25.7±7.7)分。2组患者MAS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及以后观察组M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偏瘫患者及家属进行同步运动康复指导对于患者健康恢复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莫王波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老年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1‐06—2013‐05的153例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按照其是否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对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并且记录2组患者的病死率和NIHSS评分降低百分数。结果153例患者中SAP的发生率为34.0%,单因素分析发现脑卒中类型、吞咽障碍、侵入性操作、卒中既往史等因素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可知有吞咽障碍、长期卧床、未预防性抗感染、营养状况等因素是引发老年患者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同时感染组的 NIHHS评分降低百分数要显著低于非感染组,而其病死率要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存在多种独立危险因素,并且能显著影响患者预后,临床上应尽早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以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曹艳;龚自力;左尧金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a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电生理改变。方法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甲钴胺联合a硫辛酸治疗;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交感皮肤反应(SSR)潜伏期和波幅(LAT、AMP)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CV、正中神经和腓肠神经的SCV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感皮肤反应2组上肢波幅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a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使用。
作者:刘俊超;孙顺成;张娜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对比分析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与单用七氟烷对重型颅脑损伤并脑疝形成患者急症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以我院2011‐01—2014‐01收治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并脑疝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七氟烷麻醉处理,观察组采用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麻醉处理,对比麻醉效果。结果2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生命体征均较平稳,心率、呼吸、体温以及氧饱和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MAP、SBP、DB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观察组MAP、SBP与DBP均较对照组平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与单用七氟烷的麻醉效果均较好,术后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但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更能平稳维持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
作者:张丽明;刘祥平;张世焱;王永丰;孙明贤 刊期: 2015年第22期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出现在神经外科手术后,神经中枢一旦受到感染患者长期受到病痛的折磨,损伤脑神经结构恢复的完整性,不但影响原来的生理功能,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还会危及患者生命[1‐2]。本文主要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并分析了主要致病菌的类型,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房文峰;朱爱华;徐杰;陆华;吴卫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不同时期联合治疗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1‐02—2014‐02本院诊治的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124例,按照不同治疗时机分为A、B、C3组,A组40例患儿发病至治疗时间≤4 d ,B组41例患儿发病至治疗时间5~10 d ,C组43例患儿发病至治疗时间>10 d ,3组患儿均给予更昔洛韦与高压氧联合治疗,观察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发病至治疗的不同时期与联合治疗方案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A 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B、C 组82.92%、67.44%,且B组高于C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儿体征与临症改善时间短于B、C组,且B组各项指标改善时间短于C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P<0.01);联合治疗后A组患儿MESSS评分显著低于B、C组,且B组MESSS评分低于C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发病至治疗时间的不同时期与联合治疗的效果呈负相关,即发病至治疗时间越短疗效越佳。
作者:武卫东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重度颅脑损伤多由高空坠落、跌伤、工伤及意外事故等所致,是临床常见的急性重型病症。颅内血肿、脑干伤损及脑挫裂伤等均属于重度颅脑外伤,此类患者病情严重、危急,通常需手术治疗,但术后多有并发症,致残率、病死率极高。长期临床实践发现,术后护理可有效促进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恢复,降低术后残疾率,减少死亡风险。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及试验,并提出了相关见解。本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相关论文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阐述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映红;徐从蕊;孙明翠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小剂量递增与大剂量冲击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重症肌无力改善情况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肌无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孔祥茹;王伟忠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评价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凝、溶栓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80 mg/d+氯吡格雷75mg/d,疗程为28d,比较2组患者血脂指标、神经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血脂指标、hs‐CRP及ESS及ADL评分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8 d后治疗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水平,可能与其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有关。
作者:张长山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选取2010‐02—2013‐04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5例,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35例,辅以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观察其心率变异性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SDNN、SDANN、PNN50%、rMSSD和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上述指标治疗后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治疗后在SDNN、SDANN、PNN50%、rMS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43%,观察组无不良反应,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心率变异性预后,且安全性高。
作者:董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调查神经外科手术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4—2014‐04在我院接受神经外科手术的2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对与感染有关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以及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24例手术患者中,42例发生感染,发病率18.6%,手术感染主要为创口感染和颅内感染,其中创口感染31例(发生率13.8%)、颅内感染11例(发生率4.9%);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终筛选出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40(g/L)、术前住院天数、糖尿病、备皮时机、手术切口及接台手术是神经外科手术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种高危因素导致神经外科手术感染的发生,应当积极的加强感控措施,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感染率的发生。
作者:吴丽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究与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产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05—2015‐05収治的120例产后抑郁产妇,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护理组与综合护理干预组,每组各60例,对比2组产妇抑郁及焦虑量表评分及子宫复旧情况。结果常规护理干预组护理后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护理前相比均明显降低(t=2.90,P<0.05;t=2.88,P<0.05)。综合护理干预组护理后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护理前相比均明显降低(t=3.45,P<0.05;t=3.67,P<0.05)。综合护理干预组护理后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常规护理组护理后相比降低更加显著(t=4.23,P<0.05;t=3.93,P<0.05)。综合护理干预组产后2周、产后3周三径之和较常规护理组相比均明显减少(t=2.34,P<0.05;t=3.21,P<0.05;t=3.45,P<0.05)。综合护理干预组3周内子宫复旧至正常的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χ2=4.93,P<0.05)。结论对产后抑郁产妇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焦虑及抑郁情绪,促进子宫复旧,值得推广与应用。
作者:严邱英;李倩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颅骨修补术对颅脑损伤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62例颅骨修补术后患者,根据患者颅骨修补的时间,分为颅骨修补早期组30例(3个月以内)和颅骨修补晚期组32例(3~6个月)。2组修补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分别于康复治疗前、治疗后1月、治疗后2月行运动功能(FM A )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IM )评估。结果2组患者经康复治疗后均取得明显的康复疗效(P<0.05),早期颅骨修补组康复疗效优于晚期修补组(P<0.05)。结论早期行颅骨修补能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功能康复。
作者:曾年菊;姚兴发;何博;朱宙雁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调查分析神经内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原因,为防治神经内科气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6—2013‐06我科室收治的实施中心静脉导管患者825例,其中发生CRBSI患者23例,发生率2.79%,分析CRBSI的发生原因。结果本组23例CRBSI患者,共分离出血培养病原菌27株,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株(44.44%),肠球菌5株(18.52%)及大肠埃希菌3株(11.11%);置管时间越长,发生CRBSI的患者越多,其中置管时间在30 d以上发生CRBSI的患者12例(52.17%),置管时间20~29 d发生CRBSI7例(30.43%);感染发生期间对我科室采样共67份,其中阳性样本14份,检出率20.90%,其中洗手肥皂阳性样本率为100.00%,其次为护士手阳性样本率为45.00%。结论神经内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导管留置时间、患者自身因素、无菌操作、医务人员手卫生、导管材料等相关,在临床中应针对上述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大限度降低CRBSI的发生。
作者:陈杏梅;方丽萍;盛瑞玲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以我院治疗的97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CM V‐IgG抗体和颈总动脉IM T ,比较CM V‐IgG阳性及阴性患者在颈总动脉IMT差异。结果 CMV IgG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病例特点差异不明显(P>0.05);CMV‐IgG阳性组平均IMT与阴性组有明显差异(P=0.000);不同IMT的CMV阳性率不同,IMT值越高,CMV‐IgG阳性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与CMV阳性率的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Y=0.715+0.968X ,P<0.05。结论 CMV感染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乃至脑梗死的发生、发展。
作者:王苏;刘莹 刊期: 2015年第22期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炎症反应,约占病毒性脑炎的15%左右。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脑组织软化、水肿、出血坏死等,患者主要症状为全身痛、头痛、头晕、意识障碍等,甚至出现昏迷、脑疝等并发症,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其致死率可高达70%[1]。本文将2012‐05—2014‐05我院收治的36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应用甘露聚糖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选择2012‐05—2014‐05我院接治的72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均经头颅C T、脑电图、M RI、脑脊液病原学检查证实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将其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30~50岁,平均(41.16±5.29)岁。对照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32~53岁,平均(42.97±4.72)岁。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臧召霞;刘志强;殷萍;魏亚芬;朴钟源;刘永丹;卢冲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究妊娠中期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妇女临床诊疗方法及妊娠结局,为临床提供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09-10来我院就诊妊娠中期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妇女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分析临床诊疗方法以及妊娠结局。结果31例妊娠中期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妇女中6例癫痫,7例急性病毒性脑炎,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3例脑血管动静脉畸形,3例脑血管动脉瘤,2例脑梗死,2例脑出血,2例脊髓动静脉畸形,1例脊髓炎,1例重症肌无力,1例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妊娠期患者死亡4例(12.9%),生存27例(87.1%)。妊娠妇女21例(77.8%)经引产或者药物引流终止妊娠,1例(3.7%)行开宫取胎术,5例(18.5%)诊疗结束至足月剖宫产,母亲和胎儿状况正常,在随访过程中,2例3 a内再次妊娠,3例5 a内再次妊娠,胎儿正常。结论妊娠中期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症状严重,致残率和病死率高,采取合理、及时、全面、综合诊疗方法可以提高胎儿和患者安全性,在必要时可采取引产或药物引流方法终止妊娠。
作者:黄燕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危险人群的一级预防现状,分析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方法从2013‐03—09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参加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的患者中筛选出危险人群,收集其临床特征,调查慢病的知晓、治疗、控制情况,并于登记后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治疗的依从情况,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本调查共入组615例缺血性脑卒中危险人群,其高血压病的知晓率为66.5%,治疗率为53.2%,控制率为19.9%;糖尿病的知晓率为44.8%,治疗率为38.4%,控制率为17.4%;血脂异常的知晓率为58.2%,治疗率为25.5%,控制率为11.0%。3个月随访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治疗依从率分别为75.8%、72.0%、19.8%;6个月时分别为68.6%、56.0%、12.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1.974,P=0.045)、医保(OR=1.973,P=0.047)与高血压治疗依从性好相关;高龄(OR=4.573, P=0.012)与糖尿病治疗依从性好相关;高龄(OR=3.094,P=0.025)、居住于城市(OR=2.982,P=0.042)与血脂异常治疗依从性好相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危险人群一级预防的现状仍不理想,尤以血脂异常的治疗和依从性差。
作者:吕翔;陶定波;曹华;刘佩佩;阎烁;韩璐;潘玉坤 刊期: 201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