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宝艳;马青
目的:探讨分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行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GC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术后1周颅内压与手术前相比显著性降低(P<0.05),并且其压力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患者的降低幅度(P<0.05);研究组的患者手术后3个月的GCS评分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且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4%)明显低于对照组(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能使患者颅内压明显降低,并发症减少,且术后恢复良好,成功率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陈琨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分析磷脂酶A2(PLA2)、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新发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预后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2‐05—2013‐05在我院进行接受治疗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设为观察组,然后随机在人群中抽取80例健康正常者为对照组。然后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磷脂酶A2水平含量,采集所有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血,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的不同时间点,观察组的磷脂酶A2(PLA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开始会有一个上升趋势,在第7天到达高点21.02±4.58,后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脂酶A2、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可以作为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试验的重要参考指标,为脑卒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临床依据,故其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魏统国;杨玉先;石玉良;钟伟;冯淼玲;徐昆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微创穿刺引流术后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01—2013‐12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微创穿刺引流与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2组患者的脑水肿体积明显减小,血清AQP4水平明显降低;观察组术后脑水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血清AQP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应用醒脑静注射液能够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术后脑水肿的症状,降低炎性介质水平,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作者:代晓杰;董素娟;贾颐;刘建军;陈丽娜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通过对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登记、连续随访,评估卒中人群二级预防药物使用情况,及ABCD2‐1评分与卒中再发的相关性。方法新发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登记患者基本情况,危险因素、用药情况、AB‐CD2‐1评分,分别于发病后3、6、12月进行随访。结果脑卒中的易发年龄为45~60岁,且男性多于女性,分析其相关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发现男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吸烟比例高于女性相关(P<0.01)。随访中调查二级预防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能够有效地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P<0.05),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患者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率逐渐下降。对患者进行ABCD2‐1评分,显示ABCD2‐1评分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能够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ABCD2‐1评分可有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再发风险,应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建立完善的评估、长期连续性随访系统,提高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率,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风险。
作者:王春雨;王小姗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重度颅脑损伤多由高空坠落、跌伤、工伤及意外事故等所致,是临床常见的急性重型病症。颅内血肿、脑干伤损及脑挫裂伤等均属于重度颅脑外伤,此类患者病情严重、危急,通常需手术治疗,但术后多有并发症,致残率、病死率极高。长期临床实践发现,术后护理可有效促进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恢复,降低术后残疾率,减少死亡风险。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及试验,并提出了相关见解。本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相关论文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阐述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映红;徐从蕊;孙明翠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盐酸小檗碱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84例ACI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2)加用阿托伐他汀片,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片+盐酸小檗碱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结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TG、TC、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IMT值、Crouse积分、不稳定性斑块数目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盐酸小檗碱联合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ACI患者的血脂水平和Crouse积分,具有较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王强;苑晓春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究胰激肽原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老年患者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临床症状改善状况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研究对象病例选取均来自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或门诊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例,对照组采用甲钴胺治疗,观察组则在甲钴胺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胰激肽原酶治疗,以4周为一个疗程,2组间基础治疗均相同,记录2组患肢治疗前后麻木及感觉减退症状改善状况,测定患肢治疗前后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同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升高(P<0.01),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后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治疗后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麻木改善状况上,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为76.92%(30/39),观察组为92.5%(3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感觉减退改善状况上,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为74.36%(29/39),观察组为90%(3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63.33%低于观察组的86.67%( P<0.05)。结论胰激肽原酶对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临床麻木、感觉减退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辛凤志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对我院2009‐10—2013‐04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伴糖尿病72例患者为观察组,38例不伴有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通过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检测(TC、TG、UA、HDL及FIB)及疗效观察,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结果伴2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老年人居多,TC、TG、UA及FIB指标明显高于不伴2型糖尿病患者,而 HDL水平则相对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47%,而观察组仅为7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834,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主要为老年女性,且病情严重,治疗效果差。临床治疗应积极控制血糖,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发生心脑血管的风险。
作者:左尧金;龚自力;曹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评价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凝、溶栓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80 mg/d+氯吡格雷75mg/d,疗程为28d,比较2组患者血脂指标、神经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血脂指标、hs‐CRP及ESS及ADL评分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8 d后治疗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水平,可能与其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有关。
作者:张长山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在神经外科开颅手术中尝试推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 ,PBL )的教学模式,通过术前做PPT、术前讨论、术中手术配合、术中手术录像、术后总结及讨论等步骤,可以培养学生在开颅手术的主动性、能动性,从而使学生能牢靠的掌握神经外科病变的影像学、性质、部位、解剖,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并理解手术入路的设计、实体解剖、术中手术细节及注意事项,培养研究生及住院医师更快、更扎实的掌握神经外科手术技巧,值得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用。
作者:袁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运动联合维生素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以2012‐02—2014‐01我院收治的5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运动联合维生素治疗(观察组)和单纯维生素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疗效、叶酸、维生素B12、Hcy水平及MMSE、ADL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0.0%。2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结束后,2组叶酸、维生素B1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Hcy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效果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组MMS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ADL评分明显降低,且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联合维生素可有效降低AD患者的功能损害程度,改善叶酸、维生素B12、Hcy水平,较单纯的维生素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曾会云;胡贤主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了解健康体检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达到增强医护人员主动服务意识,改进体检流程,使体检方便快捷。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518例体检者从人口学资料,体检时心理需求如开单咨询清楚、体检项目个性化等20个项目用5分制模式调查。结果体检时迫切的心理需求是服务态度占69.36%,医疗技术占72.45%,体检便捷占72.50%,报告解读清楚占68.47%,个性化选项占65.25%等10项。结论掌握体检者心理需求,实施人性化服务,缓解体检者心理焦虑,实行个性化健康指导。
作者:周晓丹;施洪;董星明;刘静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比较3%、7.5%高渗盐水(H S )和20%甘露醇降颅压有效性、安全性。方法2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接受不同浓度高渗盐水及20%甘露醇治疗,用药后6 h内测定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Na+、K+、Cl‐、血浆渗透压、脑灌注量(CPP)、血清S100B浓度。结果用药后,三者均可有效降低颅内压,3%高渗盐水组可较好保持中心静脉压处于正常水平,7.5%高渗盐水降压较为平稳,3%、7.5%高渗盐水较20%甘露醇组,作用持续时间更长,提升平均动脉压、脑灌注量更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血清SIOOB浓度均升高,高渗盐水组上升幅度均较甘露醇组小。3%、7.5%高渗盐水组低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20%甘露醇组。结论高渗盐水降颅压作用持续时间长,有助于减轻伤后血脑屏障继发性损伤,并发症少,不良反应小,可作为降低颅内压的一线治疗药物。
作者:陈黎雄;邓云新;王海滨;于布为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内窥镜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04—2014‐04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疾病患者,包括30例梗阻性脑积水,30例蛛网膜囊肿患者,20例垂体瘤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方案治疗。结果30例脑积水患者颅内高压得到控制,症状明显缓解,随访6个月,患者学习及生活情况均恢复正常;30例蛛网膜囊肿患者颅内高压有效控制,随访6个月期间,有癫痫症状的6例患者均未再发作,复查所有患者结果显示囊肿体积明显缩小;20例垂体瘤患者经治疗后视力均恢复,激素水平测定结果提示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其中10例恢复正常水平。结论内窥镜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其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较高,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刘玉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究急诊危重监护室(EICU )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对急性脑出血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79例患者根据是否死亡分为成功组(21例)和死亡组(58例),均经口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记录患者救治率,分析通气前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电解质紊乱变化状况,测定通气前后平均动脉压及动脉血气指标,评定患者 APACHEⅡ及Glasgow评分。结果救治成功率为26.58%(21/79),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上,2组通气前及通气后存在差异(P<0.01);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上,2组通气后无差异(P>0.05);多器官衰竭发生率上,2组通气前及通气后无差异(P>0.05);平均动脉压、pH、PaCO2、PaO2、SaO2上,2组通气前无差异(P>0.05),通气前后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成功组在通气后与死亡组存在差异(P<0.01);APACHE II评分及Glasgow评分上,2组通气前无差异(P>0.05),死亡组通气前后无差异(P>0.05),成功组通气前后存在显著差异(P<0.01),成功组在通气后与死亡组存在差异(P<0.01)。结论急诊危重监护室呼吸机辅助呼吸明显改善脑出血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机体供氧状态,提高预后恢复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刘东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并评价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及凝血功能(Fg、AT‐Ⅲ、PT)的临床检验价值。方法选择58例ACI患者(观察组)和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2组的Cys C、Fg、AT‐Ⅲ、PT 指标差异;同时比较急性期进展型脑梗和完全型脑梗死的Cys C、Fg、AT‐Ⅲ、PT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Cys C、Fg、AT‐Ⅲ、PT比较差异显著(P<0.05);急性期进展型脑梗组与对照组Cys C、Fg、AT‐Ⅲ、PT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急性期完全型脑梗死仅与对照组的Cys C有差异(P<0.05)。结论检测血清胱抑素C(Cys C)及凝血功能(Fg、AT‐Ⅲ、PT)在判断ACI患者病情、进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凝血功能检查对急性期完全型脑梗死无临床意义。
作者:陈军;汪学耀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和拉莫三嗪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效果,以期选取佳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05—2013‐05收治的150例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分成2组,分别予普瑞巴林和拉莫三嗪治疗,观察治疗后在疗程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和治疗3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4、8周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拉莫三嗪组显愈率49.34%,总有效率76%;普瑞巴林组显愈率66.67%,总有效率8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在头晕、嗜睡、视物模糊、共济失调、外周水肿、白细胞减少、口干等并发症发生率和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总健康状况等生活质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瑞巴林能提高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临床效果,且并发症低。
作者:贺桂文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瘦素(Lep)、雌二醇(E2)、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等指标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水平变化。方法检测4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清及血肿液IL‐6、IL‐1β、hs‐CRP、Lep、E2、TNF‐α的含量,并与38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统计比较。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液和血清中IL‐6、IL‐1β、hs‐CRP、Lep、E2、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颅内血肿液与血清中IL‐6、IL‐1β、hs‐CRP、Lep、E2、TNF‐α进行相关分析,各指标均呈现正相关(r>0.05,P<0.05);重中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中IL‐6、IL‐1β、hs‐CRP、Lep、E2、TNF‐α水平均高于轻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IL‐6、IL‐1β、hs‐CRP、Lep、E2、TNF‐α指标能有效反映颅内血肿液各指标情况,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检测价值较高,且对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积极反应作用。
作者:赵颖;吕军;白龙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激素、康复治疗等,对照组加用甲钴胺注射液,观察组加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疗程21 d ,应用Portmann简易量表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Portmann简易量表评分第14 d和第21 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有效改善预后,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顾浩;赵变歌;于会娜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究常规开颅清创手术联合尼莫地平灌洗治疗脑挫裂伤合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2013年我院收治的脑挫裂伤患者80例,均合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常规开颅清创术与常规开颅清创术联合尼莫地平灌洗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7 d后的脑血管痉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7 d、14 dGC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随访3个月GOS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脑挫裂伤合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规开颅清创术联合尼莫地平灌洗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情况,减少并发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白宗旭;毛加顺;姜海涛 刊期: 201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