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伟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指出血直径<5 mm ,属于小出血病灶[1]。CBM进行常规的神经影像学的检查一般不易查患者是否合并脑微出血[2]。而头颅C T 与常规的头颅M RI对于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诊断价值有限,对此需要借助于MRI T2梯度的回波确定是否发生脑微出血进行辨别。我院研究了急性脑梗死合并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脑微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现将报道如下。个研究均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进行,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选患者经入院检查均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同时把合并出凝血系统疾病患者、恶性肿瘤的患者排除。观察组98例,年龄26~78岁。对照组30例,年龄25~79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2组患者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合并糖尿病、高血脂、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年龄、合并高血压与吸烟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作者:陈文亚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颅骨修补术对颅脑损伤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62例颅骨修补术后患者,根据患者颅骨修补的时间,分为颅骨修补早期组30例(3个月以内)和颅骨修补晚期组32例(3~6个月)。2组修补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分别于康复治疗前、治疗后1月、治疗后2月行运动功能(FM A )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IM )评估。结果2组患者经康复治疗后均取得明显的康复疗效(P<0.05),早期颅骨修补组康复疗效优于晚期修补组(P<0.05)。结论早期行颅骨修补能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功能康复。
作者:曾年菊;姚兴发;何博;朱宙雁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评价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依照发病24 h内 Hcy水平将114例ACI患者分为 Hcy正常组(n=38)和 Hcy高水平组,其中Hcy高水平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n=38)和干预治疗(n=38);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后的Hcy水平、Barthel指数、NIHSS评分。结果干预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的Hcy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与同时期常规治疗组比较也具有显著差异(P<0.05);Hcy正常组和干预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 Hcy水平的ACI患者的预后差,给予必要的干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ACI患者预后。
作者:闫琼红;刘波 刊期: 2015年第22期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炎症反应,约占病毒性脑炎的15%左右。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脑组织软化、水肿、出血坏死等,患者主要症状为全身痛、头痛、头晕、意识障碍等,甚至出现昏迷、脑疝等并发症,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其致死率可高达70%[1]。本文将2012‐05—2014‐05我院收治的36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应用甘露聚糖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选择2012‐05—2014‐05我院接治的72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均经头颅C T、脑电图、M RI、脑脊液病原学检查证实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将其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30~50岁,平均(41.16±5.29)岁。对照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32~53岁,平均(42.97±4.72)岁。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臧召霞;刘志强;殷萍;魏亚芬;朴钟源;刘永丹;卢冲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对我院2009‐10—2013‐04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伴糖尿病72例患者为观察组,38例不伴有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通过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检测(TC、TG、UA、HDL及FIB)及疗效观察,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结果伴2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老年人居多,TC、TG、UA及FIB指标明显高于不伴2型糖尿病患者,而 HDL水平则相对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47%,而观察组仅为7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834,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主要为老年女性,且病情严重,治疗效果差。临床治疗应积极控制血糖,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发生心脑血管的风险。
作者:左尧金;龚自力;曹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64例符合纳入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奥拉西坦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83例行常规治疗方案,对症治疗基础疾病,脱水控制颅内压,神经保护药物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奥拉西坦药物治疗,2组患者连续治疗1月,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和BI指数评定量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月后,治疗组的MMSE评分及B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30%)显著高于对照组(78.31%)。结论脑卒中后应用奥拉西坦药物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田欣;张志全;杨新国;王彩宁;赵欣欣;郝玉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老年肺性脑病防治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09‐01—2011‐03来我院救治的肺部疾病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64例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72例采用预见性护理,观察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数字连接试验复常率,住院时间,肺性脑病的发生率,病死率及肺性脑病的严重程度。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数字连接试验异常率、复常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肺性脑病发生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死率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对老年肺部疾病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可以减少肺性脑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且病情较轻,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尹彦敏;谷红俊;贾艳红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究颅内CT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近期来我院就诊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23例,正常新生儿20例,均行C T检查,并对照分析。结果通过C T检查,发现新生儿缺血缺氧性患者相比较于正常新生儿,其脑实质存在低密度灶和颅内出血。结论对新生儿进行颅内CT检查,可有效确诊新生儿中缺血缺氧性患者,给患者的治疗带来方便。
作者:朱引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瘦素(Lep)、雌二醇(E2)、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等指标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水平变化。方法检测4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清及血肿液IL‐6、IL‐1β、hs‐CRP、Lep、E2、TNF‐α的含量,并与38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统计比较。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液和血清中IL‐6、IL‐1β、hs‐CRP、Lep、E2、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颅内血肿液与血清中IL‐6、IL‐1β、hs‐CRP、Lep、E2、TNF‐α进行相关分析,各指标均呈现正相关(r>0.05,P<0.05);重中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中IL‐6、IL‐1β、hs‐CRP、Lep、E2、TNF‐α水平均高于轻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IL‐6、IL‐1β、hs‐CRP、Lep、E2、TNF‐α指标能有效反映颅内血肿液各指标情况,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检测价值较高,且对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积极反应作用。
作者:赵颖;吕军;白龙 刊期: 2015年第22期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类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病死率的脑血管病,约占脑血管疾病的1/3,其中以基底节区出血发生率高,多见于50~60岁的老年人,但年轻的高血压病人也可发病[1]。由于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差且传统的开颅手术病死率高,因此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极为重要。我院于2011‐03—2014‐03对符合入选标准的71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微创引流治疗和保守治疗,同时观察2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建成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反应蛋白的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入选我院2013‐01—2014‐01急性脑出血病78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择体检健康者78例为研究对照,检测2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观察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出血患者不同时段的血清VEGF水平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随病情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的C‐反应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升高,与脑出血量密切相关,检测其水平有助于评估病情及预后。
作者:陈光远;何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显微手术结合抗血管痉挛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05—2014‐04我院收治的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8例,给予早期(3 d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并结合术中术后抗痉挛药物治疗,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按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综合处理后的临床疗效。结果48例患者术中探查见蛛网膜下腔出血,破裂动脉瘤周围有血凝块合并脑血管痉挛,在分离瘤颈的过程中有8例动脉瘤破裂;术后脑血管造影显示,除1例床突旁动脉瘤有小部分残颈外,余47例动脉瘤均消失,原有脑血管痉挛症状减轻或消失,除2例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外,余均未发生脑血管痉挛。治愈和好转共39例,好转率为81.25%;术后发生一过性偏瘫和原有偏瘫加重者共7例,出院时明显好转5例;出院时重度残疾2例,轻度残疾4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手术可以有效防止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降低病死率;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痉挛药物,对预防脑血管痉挛疗效显著。
作者:苏一家;朱光升;莫永保;黄信超;杨军;陈斌;廖芝宏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老年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1‐06—2013‐05的153例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按照其是否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对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并且记录2组患者的病死率和NIHSS评分降低百分数。结果153例患者中SAP的发生率为34.0%,单因素分析发现脑卒中类型、吞咽障碍、侵入性操作、卒中既往史等因素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可知有吞咽障碍、长期卧床、未预防性抗感染、营养状况等因素是引发老年患者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同时感染组的 NIHHS评分降低百分数要显著低于非感染组,而其病死率要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存在多种独立危险因素,并且能显著影响患者预后,临床上应尽早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以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曹艳;龚自力;左尧金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多奈哌齐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4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则加用多奈哌齐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16、24周,2组患者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差异及血浆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8、16、24周后观察组患者MMSE和MoCA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16、24周后观察组患者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NO水平的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用多奈哌齐治疗能有效缓解血管性痴呆患者病情的恶化,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作者:米晓斌;杨晨曦;李彦斌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究与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产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05—2015‐05収治的120例产后抑郁产妇,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护理组与综合护理干预组,每组各60例,对比2组产妇抑郁及焦虑量表评分及子宫复旧情况。结果常规护理干预组护理后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护理前相比均明显降低(t=2.90,P<0.05;t=2.88,P<0.05)。综合护理干预组护理后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护理前相比均明显降低(t=3.45,P<0.05;t=3.67,P<0.05)。综合护理干预组护理后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常规护理组护理后相比降低更加显著(t=4.23,P<0.05;t=3.93,P<0.05)。综合护理干预组产后2周、产后3周三径之和较常规护理组相比均明显减少(t=2.34,P<0.05;t=3.21,P<0.05;t=3.45,P<0.05)。综合护理干预组3周内子宫复旧至正常的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χ2=4.93,P<0.05)。结论对产后抑郁产妇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焦虑及抑郁情绪,促进子宫复旧,值得推广与应用。
作者:严邱英;李倩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分析安宫牛黄丸对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格拉斯格评分的影响,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06—2013‐09来我院诊治的80例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诊治,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安宫牛黄丸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第1、3、7、10天的格拉斯格(GCS)评分的变化;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2组患者的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肢体运动评分及GCS评分逐渐升高,第3、7、10天的各项评分实验组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2.5%)较对照组高(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宫牛黄丸治疗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肢体运动评分及GCS评分,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刘效筠;汪刚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颅内外动脉迂曲与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89例CIS患者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了解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及迂曲发生率,并对比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动脉迂曲发生率,分析动脉迂曲发生率与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轻度狭窄患者均未见动脉迂曲;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者动脉迂曲发生率显著高于轻度(P<0.05),大脑前动脉重度狭窄者显著高于轻、中度患者(P<0.05),大脑中动脉中度狭窄者显著高于轻度(P<0.05),重度狭窄显著高于中度(P<0.05),大脑后动脉重度狭窄者显著高于轻、中度(P<0.05);大脑前、中、后动脉迂曲发生率与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724,0.654,0.877,P<0.05)。结论颅内动脉迂曲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颅内动脉迂曲将导致局部血流速度缓慢,使得血栓形成可能性增加,进而导致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
作者:张琴;黄波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桥小脑角区颅神经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2011‐03—2014‐10采用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43例桥小脑角区颅神经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侧三叉神经痛2例,右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40例。结果术后症状完全消失35例(81.40%)(左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34例),症状明显减轻5例(11.63%)(右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4例),无明显缓解3例(6.98%)(左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2例),有效治愈率93.02%;1例左侧三叉神经痛术后出现面部麻木及嘴角疱疹,面肌痉挛术后听力下降或轻度面瘫2例,无死亡病例,给予临床治疗后可自行痊愈;术后复发2例(面肌痉挛)。结论微血管减压术(MVD)是治疗桥小脑角区颅神经压迫综合征的有效安全方法,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袁雪松;卞晓星;魏文锋;刘平;包卿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01—2014‐01我院接诊的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1例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淋巴结清扫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56,P<0.0001);观察组的切口长度也比对照组短,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70.73%),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6090,P=0.01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6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9.0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优于大骨瓣开颅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汤旭东;宋克西;李小虎;潘腊梅;周建;李雅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分析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自2009‐01—2014‐01收治的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意识程度,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昏迷指数评分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观察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良好率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袁大伟 刊期: 201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