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浆同型半胱胺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探讨

闫琼红;刘波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ACI), 同型半胱氨酸(Hcy), 预后, 预测价值
摘要:目的:评价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依照发病24 h内 Hcy水平将114例ACI患者分为 Hcy正常组(n=38)和 Hcy高水平组,其中Hcy高水平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n=38)和干预治疗(n=38);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后的Hcy水平、Barthel指数、NIHSS评分。结果干预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的Hcy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与同时期常规治疗组比较也具有显著差异(P<0.05);Hcy正常组和干预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 Hcy水平的ACI患者的预后差,给予必要的干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ACI患者预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内科院内感染因素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神经内科患者院内感染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2012‐04—2014‐04收治的61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院内感染患者原发病种类及感染部位,将院内感染因素进行定义及赋值,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自变量及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19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1.1%(69/619),其中脑梗死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43.5%(30/69),呼吸道感染发生率36.2%(25/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1.294,OR=1.947),住院时间(β=1.508,OR=3.062),侵入性操作(β=1.422,OR=2.735),原发病种类(β=1.387,OR=2.448)及意识昏迷(β=1.215,OR=1.871)进入了后回归方程(P<0.05),是神经内科院内感染更具独立作用的高危因素。结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通过调查分析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可为临床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作者:侯西禅;李赞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丁苯酞序贯疗法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丁苯酞序贯疗法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03—2014‐07收治的124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以及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线微酸性蛋白(GFAP)、S100B蛋白(S‐100B)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SE(7.6±1.8)μg/L、GFAP(0.8±0.4)ng/L、S‐100B(0.5±0.1)μg/L较对照组(9.7±2.1)μg/L、(1.3±0.3)ng/L、(0.7±0.2)μg/L显著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有效率90.32%较对照组72.58%显著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丁苯酞序贯疗法能降低短暂性脑缺血患者NSE、GFAP、S‐100B表达水平,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作者:李静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奥拉西坦治疗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64例符合纳入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奥拉西坦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83例行常规治疗方案,对症治疗基础疾病,脱水控制颅内压,神经保护药物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奥拉西坦药物治疗,2组患者连续治疗1月,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和BI指数评定量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月后,治疗组的MMSE评分及B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30%)显著高于对照组(78.31%)。结论脑卒中后应用奥拉西坦药物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田欣;张志全;杨新国;王彩宁;赵欣欣;郝玉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儿童外伤性脑梗死20例临床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例儿童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梗死灶位于基底节区13例,大脑半球6例,小脑1例,其中大面积脑梗死2例。合并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3例,硬膜外血肿1例,硬膜下血肿1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伤后6个月,预后按GOS评分,植物生存1例,重残1例,中残4例,良好14例。结论根据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有利于早期诊断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综合使用手术及药物治疗有助与改善患儿的预后。

    作者:黄弘杰;林晓元;黄捷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多奈哌齐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

    目的:观察多奈哌齐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4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则加用多奈哌齐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16、24周,2组患者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差异及血浆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8、16、24周后观察组患者MMSE和MoCA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16、24周后观察组患者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NO水平的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用多奈哌齐治疗能有效缓解血管性痴呆患者病情的恶化,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作者:米晓斌;杨晨曦;李彦斌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磷脂酶A2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分析磷脂酶A2(PLA2)、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新发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预后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2‐05—2013‐05在我院进行接受治疗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设为观察组,然后随机在人群中抽取80例健康正常者为对照组。然后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磷脂酶A2水平含量,采集所有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血,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的不同时间点,观察组的磷脂酶A2(PLA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开始会有一个上升趋势,在第7天到达高点21.02±4.58,后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脂酶A2、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可以作为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试验的重要参考指标,为脑卒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临床依据,故其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魏统国;杨玉先;石玉良;钟伟;冯淼玲;徐昆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预见性护理在老年肺性脑病防治中的作用及意义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老年肺性脑病防治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09‐01—2011‐03来我院救治的肺部疾病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64例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72例采用预见性护理,观察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数字连接试验复常率,住院时间,肺性脑病的发生率,病死率及肺性脑病的严重程度。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数字连接试验异常率、复常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肺性脑病发生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死率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对老年肺部疾病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可以减少肺性脑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且病情较轻,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尹彦敏;谷红俊;贾艳红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不同药物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和拉莫三嗪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效果,以期选取佳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05—2013‐05收治的150例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分成2组,分别予普瑞巴林和拉莫三嗪治疗,观察治疗后在疗程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和治疗3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4、8周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拉莫三嗪组显愈率49.34%,总有效率76%;普瑞巴林组显愈率66.67%,总有效率8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在头晕、嗜睡、视物模糊、共济失调、外周水肿、白细胞减少、口干等并发症发生率和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总健康状况等生活质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瑞巴林能提高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临床效果,且并发症低。

    作者:贺桂文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8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胞二磷胆碱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观察组治疗后NBN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6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兴月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血清因子IL-6IL-1βhs-CRP LepE2 TNF-α等指标变化与脑出血的关系分析

    目的:研究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瘦素(Lep)、雌二醇(E2)、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等指标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水平变化。方法检测4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清及血肿液IL‐6、IL‐1β、hs‐CRP、Lep、E2、TNF‐α的含量,并与38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统计比较。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液和血清中IL‐6、IL‐1β、hs‐CRP、Lep、E2、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颅内血肿液与血清中IL‐6、IL‐1β、hs‐CRP、Lep、E2、TNF‐α进行相关分析,各指标均呈现正相关(r>0.05,P<0.05);重中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中IL‐6、IL‐1β、hs‐CRP、Lep、E2、TNF‐α水平均高于轻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IL‐6、IL‐1β、hs‐CRP、Lep、E2、TNF‐α指标能有效反映颅内血肿液各指标情况,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检测价值较高,且对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积极反应作用。

    作者:赵颖;吕军;白龙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老年人卒中后偏瘫侧股骨颈骨折的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卒中后偏瘫侧发生股骨颈骨折的相关高危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为其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9—2014‐08收治入院的259例老年人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偏瘫侧股骨颈骨折的67例患者为观察组,未发生偏瘫侧股骨颈骨折的192例患者为对照组,先对2组患者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然后用L 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观察组老年人卒中后偏瘫侧发生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相关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卒中后偏瘫侧发生股骨颈骨折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血糖、骨质疏松、使用激素类药物、骨折史、体重指数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老年卒中后偏瘫侧发生股骨颈骨折的独立影响因素是年龄(OR=2.362,P=0.003)、女性(OR=2.187,P=0.002)、血糖(OR=1.273,P=0.047)、体重指数(OR=2.187,P=0.018)、骨质疏松(OR=0.872,P=0.069)、骨折史(OR=1.864,P=0.031)等。结论老年人卒中后偏瘫侧股骨颈发生骨折的高危因素与年龄、女性、血糖、骨质疏松、骨折史、体重指数等密切相关,平时预防和临床治疗时需充分考虑上述因素。

    作者:张兆慧;黄利珍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内窥镜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内窥镜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04—2014‐04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疾病患者,包括30例梗阻性脑积水,30例蛛网膜囊肿患者,20例垂体瘤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方案治疗。结果30例脑积水患者颅内高压得到控制,症状明显缓解,随访6个月,患者学习及生活情况均恢复正常;30例蛛网膜囊肿患者颅内高压有效控制,随访6个月期间,有癫痫症状的6例患者均未再发作,复查所有患者结果显示囊肿体积明显缩小;20例垂体瘤患者经治疗后视力均恢复,激素水平测定结果提示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其中10例恢复正常水平。结论内窥镜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其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较高,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刘玉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IL-6和TNF-α水平测定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的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73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轻型41例,重型32例)和30例行腹部手术患儿(对照组)脑脊液中IL‐6和T N F‐α的水平,并分析其指标在患儿脑脊液中的含量及相关性。结果轻型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 IL‐6和T N F‐α水平分别为(81.36±13.84)ng/L、(53.21±8.52)μg/L ,重型病毒性脑炎患儿分别为(128.90±22.31)ng/L、(95.77±13.82)μg/L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型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IL‐6和TNF‐α水平高于轻型病毒性脑炎患儿(P均<0.05)。轻型、重型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 IL‐6和 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389、0.531,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IL‐6和TNF‐α水平异常升高,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联合检测患儿脑脊液中IL‐6和T N F‐α水平有助于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

    作者:刘奇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目的:比较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01例,随机分为加巴喷丁组(51例)与卡马西平组(50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1周、2周、4周疼痛程度,同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加巴喷丁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2周、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卡马西平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2周、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同一用药时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1周、2周、4周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无差异,但加巴喷丁比卡马西平不良反应小,更加安全,值得应用。

    作者:周建文;陈燕燕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动脉溶栓治疗3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动脉溶栓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01—2014‐12收治的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急性脑动脉血管内溶栓治疗,观察血管闭塞再通疗效。结果7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29例均出现脑血管闭塞影像。颈内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和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再通率分别为50.0%、62.5%、57.1%和62.5%。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或完全恢复正常22例(61.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行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显著。

    作者:杨柳;黄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目的:重度颅脑损伤多由高空坠落、跌伤、工伤及意外事故等所致,是临床常见的急性重型病症。颅内血肿、脑干伤损及脑挫裂伤等均属于重度颅脑外伤,此类患者病情严重、危急,通常需手术治疗,但术后多有并发症,致残率、病死率极高。长期临床实践发现,术后护理可有效促进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恢复,降低术后残疾率,减少死亡风险。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及试验,并提出了相关见解。本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相关论文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阐述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映红;徐从蕊;孙明翠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卡巴拉汀联合硫辛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卡巴拉汀联合硫辛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 )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01—2014‐01间我院收治的AD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卡巴拉汀治疗,观察组予以卡巴拉汀联合硫辛酸治疗,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第16周,观察组的MMSE及ALD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ADAS‐cog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3.95%,与对照组的9.3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卡巴拉汀联合硫辛酸治疗AD疗效显著,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莹;魏博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尼莫地平联合法舒地尔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及脑保护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联合法舒地尔对于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及脑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08—2014‐08来我院就诊的60例行蛛网膜下腔出血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实验组术后给予尼莫地平联合法舒地尔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2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脑神经功能保护的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术后脑神经功能保护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法舒地尔与单用尼莫地平相比,可显著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改善脑神经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婉秋;程晓玲;程伟;吴磊;黄豫军;郑雪丹;黄莹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脑梗死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处理体会

    目的:探讨脑梗死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2—2014‐02收治的脑梗死继发癫痫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梗死后癫痫发生率为10.9%,其中早发型30例(71.4%),迟发型12例(28.6%),癫痫发作类型部分性发作34例(81.0%),全面性发作8例(19.0%)。病灶部位位于大脑皮质32例(76.2%),皮质下10例(23.8%),经对原发病治疗及抗癫痫药物治疗,39例患者癫痫症状得到控制,3例死亡。结论及时诊断及治疗可改善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的预后。

    作者:周红;覃少东;黄东明;韦奇;黄澄;陈映萍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04—2015‐08我院收治住院择期行介入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9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干预前SF‐36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各维度评分均显著升高,且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对护理工作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术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运用。

    作者:郝秀珍 刊期: 2015年第22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