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秋;程晓玲;程伟;吴磊;黄豫军;郑雪丹;黄莹
目的:探讨卵巢癌脑部转移引起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比较不同方法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03—2014‐05来我院诊治的40例卵巢癌脑部转移引起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实验组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血糖及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分析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变化;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血糖水平为(6.05±0.50)mmol/L、(0.75±0.50)mmol/L ,显著低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15.60±2.50)、(2.90±1.40),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卵巢癌脑部转移引起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能够显著降低血糖和血乳酸水平,明显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吕丽岭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运动联合维生素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以2012‐02—2014‐01我院收治的5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运动联合维生素治疗(观察组)和单纯维生素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疗效、叶酸、维生素B12、Hcy水平及MMSE、ADL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0.0%。2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结束后,2组叶酸、维生素B1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Hcy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效果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组MMS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ADL评分明显降低,且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联合维生素可有效降低AD患者的功能损害程度,改善叶酸、维生素B12、Hcy水平,较单纯的维生素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曾会云;胡贤主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分析安宫牛黄丸对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格拉斯格评分的影响,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06—2013‐09来我院诊治的80例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诊治,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安宫牛黄丸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第1、3、7、10天的格拉斯格(GCS)评分的变化;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2组患者的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肢体运动评分及GCS评分逐渐升高,第3、7、10天的各项评分实验组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2.5%)较对照组高(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宫牛黄丸治疗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肢体运动评分及GCS评分,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刘效筠;汪刚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联合法舒地尔对于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及脑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08—2014‐08来我院就诊的60例行蛛网膜下腔出血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实验组术后给予尼莫地平联合法舒地尔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2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脑神经功能保护的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术后脑神经功能保护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法舒地尔与单用尼莫地平相比,可显著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改善脑神经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婉秋;程晓玲;程伟;吴磊;黄豫军;郑雪丹;黄莹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的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73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轻型41例,重型32例)和30例行腹部手术患儿(对照组)脑脊液中IL‐6和T N F‐α的水平,并分析其指标在患儿脑脊液中的含量及相关性。结果轻型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 IL‐6和T N F‐α水平分别为(81.36±13.84)ng/L、(53.21±8.52)μg/L ,重型病毒性脑炎患儿分别为(128.90±22.31)ng/L、(95.77±13.82)μg/L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型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IL‐6和TNF‐α水平高于轻型病毒性脑炎患儿(P均<0.05)。轻型、重型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 IL‐6和 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389、0.531,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IL‐6和TNF‐α水平异常升高,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联合检测患儿脑脊液中IL‐6和T N F‐α水平有助于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
作者:刘奇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出现在神经外科手术后,神经中枢一旦受到感染患者长期受到病痛的折磨,损伤脑神经结构恢复的完整性,不但影响原来的生理功能,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还会危及患者生命[1‐2]。本文主要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并分析了主要致病菌的类型,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房文峰;朱爱华;徐杰;陆华;吴卫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均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软通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使用软通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杜宏瑞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微创穿刺引流术后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01—2013‐12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微创穿刺引流与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2组患者的脑水肿体积明显减小,血清AQP4水平明显降低;观察组术后脑水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血清AQP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应用醒脑静注射液能够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术后脑水肿的症状,降低炎性介质水平,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作者:代晓杰;董素娟;贾颐;刘建军;陈丽娜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M HD)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并实践,检验其效果。方法采用已构建好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心理干预模式对干预组30例患者进行干预,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护理。2组患者均于开始透析后1周内及1月后或出院前,接受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生活质量量表(SF‐36)的评估。结果应用M HD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进行M HD患者早期临床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下降,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下降,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M HD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时秋英;臧格;徐甜甜;刘晓辉;史小艳;董永欣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在神经外科开颅手术中尝试推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 ,PBL )的教学模式,通过术前做PPT、术前讨论、术中手术配合、术中手术录像、术后总结及讨论等步骤,可以培养学生在开颅手术的主动性、能动性,从而使学生能牢靠的掌握神经外科病变的影像学、性质、部位、解剖,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并理解手术入路的设计、实体解剖、术中手术细节及注意事项,培养研究生及住院医师更快、更扎实的掌握神经外科手术技巧,值得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用。
作者:袁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03—2013‐05来我院诊治的40例脑卒中实验组患者和同期的40例对照组非脑血管患者,分别采集实验组治疗前后、对照组静脉血2 mL ,检测2组人群血清NT‐proBNP和 Hcy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为(410.10±73.50)pg/mL ,Hcy水平(19.50±1.10)μmol/L ,均较对照组患者的((65.10±45.50)pg/mL、(10.10±5.50)μmol/L)显著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其 NT‐proBNP水平为(140.40±35.40)pg/mL、Hcy水平(13.40±1.20)μmol/L ,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和 Hcy可作为诊断脑卒中患者患病程度的两项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卢义娥;朱中梁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激素、康复治疗等,对照组加用甲钴胺注射液,观察组加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疗程21 d ,应用Portmann简易量表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Portmann简易量表评分第14 d和第21 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有效改善预后,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顾浩;赵变歌;于会娜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瘦素(Lep)、雌二醇(E2)、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等指标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水平变化。方法检测4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清及血肿液IL‐6、IL‐1β、hs‐CRP、Lep、E2、TNF‐α的含量,并与38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统计比较。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液和血清中IL‐6、IL‐1β、hs‐CRP、Lep、E2、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颅内血肿液与血清中IL‐6、IL‐1β、hs‐CRP、Lep、E2、TNF‐α进行相关分析,各指标均呈现正相关(r>0.05,P<0.05);重中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中IL‐6、IL‐1β、hs‐CRP、Lep、E2、TNF‐α水平均高于轻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IL‐6、IL‐1β、hs‐CRP、Lep、E2、TNF‐α指标能有效反映颅内血肿液各指标情况,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检测价值较高,且对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积极反应作用。
作者:赵颖;吕军;白龙 刊期: 2015年第22期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指出血直径<5 mm ,属于小出血病灶[1]。CBM进行常规的神经影像学的检查一般不易查患者是否合并脑微出血[2]。而头颅C T 与常规的头颅M RI对于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诊断价值有限,对此需要借助于MRI T2梯度的回波确定是否发生脑微出血进行辨别。我院研究了急性脑梗死合并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脑微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现将报道如下。个研究均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进行,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选患者经入院检查均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同时把合并出凝血系统疾病患者、恶性肿瘤的患者排除。观察组98例,年龄26~78岁。对照组30例,年龄25~79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2组患者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合并糖尿病、高血脂、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年龄、合并高血压与吸烟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作者:陈文亚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抗血小板治疗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合并脑微出血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的出血性转换发生率、病死率及治疗后的NIHSS评分和mRS 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出血性转化率为21.6%,病死率为8.3%,对照组出血性转化率为8.4%,病死率为6.7%,出血性转化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组NIHS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mRS评分比较,观察组预后良好58.3%,对照组为3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血小板治疗应用于合并脑微出血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会增加出血性转化风险,并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郑继珍;刘玉波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设计急救药品、物品有效期自动核对、同步预警的方法,杜绝急救药品失效,切实保证急救药品100%处于应急完好的备用状态,确保急救药品、物品使用安全。方法利用Excel软件的时间函数和逻辑判断函数将已导入的基础数据与计算机系统时间实时关联,显示三级提醒结果,并对急救药品、物品提醒结果汇总显示,在神经内科5个病区作为试点,制作急救药品、物品管理一览表。结果计算机根据预计要求对急救药品、物品实现自动核对,并实现同步预警提醒。结论通过在神经内科各病区的临床应用实践,该方法简单易学,方便适用,安全快捷,提高了急救药品、物品的准确性,减轻神经内科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杜绝了浪费,可进一步在全院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徐志霞;刘玲;杨西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了解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误诊原因、预防误诊措施、基本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8‐02—2014‐02收治的由颈椎病变引起的眩晕100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中学生26例,公务员25例,教师28例,司机16例,其他5例;伴有高血压18例,糖尿病9例,头颈部外伤6例。主要症状为发作性眩晕,首诊误诊66例(66%),其中误诊为美尼尔病54例,良性位置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各3例,外伤后遗症眩晕、冠心病各2例,前庭神经炎、神经官能症各1例。经牵引、推拿、口服抗胆碱能神经药、钙离子拮抗剂、静滴活血化瘀后症状缓解者92例(92%),8例仍反复发作延长治疗周期,并加用高压氧治疗后疗效满意7例,1例经手术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颈性眩晕是由颈椎疾病引起,应详细采集病史,掌握临床发作特点,及时选做颈椎X线片,必要时用CT、MR以提高诊断率。
作者:张冬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不同分型的分水岭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上型、混合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各30例,另选择30例腔隙性脑梗死者和30例大面积脑梗死者进行对照研究;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法、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 Hcy和 Hs‐CRP水平。结果4种分型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Hcy和Hs‐CRP水平均高于腔隙性脑梗死者(P<0.05),但低于大面积脑梗死者(P<0.05);4种分型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之间的Hcy和 Hs‐CRP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分型的分水岭脑梗死与 Hcy、Hs‐CRP存在密切关联,且认为Hcy、Hs‐CR可作为临床评价分水岭脑梗死的重要指标。
作者:殷萍;魏亚芬;卢冲;刘永丹;臧召霞;朴钟源;房秋菊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究颅内CT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近期来我院就诊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23例,正常新生儿20例,均行C T检查,并对照分析。结果通过C T检查,发现新生儿缺血缺氧性患者相比较于正常新生儿,其脑实质存在低密度灶和颅内出血。结论对新生儿进行颅内CT检查,可有效确诊新生儿中缺血缺氧性患者,给患者的治疗带来方便。
作者:朱引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例儿童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梗死灶位于基底节区13例,大脑半球6例,小脑1例,其中大面积脑梗死2例。合并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3例,硬膜外血肿1例,硬膜下血肿1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伤后6个月,预后按GOS评分,植物生存1例,重残1例,中残4例,良好14例。结论根据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有利于早期诊断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综合使用手术及药物治疗有助与改善患儿的预后。
作者:黄弘杰;林晓元;黄捷 刊期: 201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