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怡;周毓敏;赵旺胜
为监测同一标本在不同血液分析仪器间的差异,实现科内检验结果统一,我们用同一测定物对3台血液分析仪于常规标本检测中每天随时进行比对监测,计算其结果偏差.结果各台血液分析仪偏差均小于卫生部临检中心制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出现偏差的次数和偏差值大小均为:Hb<RBC<HCT<WBC<PLT,其中STKS血液分析仪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惠芳;周志英;程振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动态观察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的IL-10水平,以其预测乙肝患者对IFN-α的治疗反应.方法用ELISA分别检测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IFN-α 2b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时PBMC在植物血凝素(PHA,100 μg/ml)诱导下培养48 h后培养上清液IL-10的水平,20例健康人做对照.结果 23例干扰素应答患者PBMC IL-10水平在治疗3个月、6个月时较治疗前显著降低.27例无应答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PBMC产生IL-10的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用IFN-α治疗后,高水平IL-10持续不降低,提示慢性乙肝患者对IFN-α无应答.
作者:张宝华;王少扬;马卫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胃癌病人外周血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ELISPOT法检测TH1/TH2细胞,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结果胃癌病人TH1细胞及其细胞因子降低,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升高,TH1/TH2比值降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IL-12和抗IL-4单抗组,TH1细胞阳性率增加,TH2细胞阳性率降低,TH1/TH2比值升高;加IL-4和抗IFN-γ单抗组TH1细胞阳性率降低,TH2细胞阳性率升高,TH1/TH2比值降低(P<0.05).结论胃癌病人TH1细胞受抑制,TH2细胞亢进,导致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受抑制.利用IL-12诱导TH1细胞的增殖,有可能恢复TH1/TH2平衡.
作者:王长印;邹雄;车至香;浦淑英;尚旭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气管切开时,气道呈开放状态,易引起呼吸道感染.我们对179例气管切开患者的痰液进行培养分离,并用Vitek 32微生物鉴定仪鉴定及做药敏试验,结果如下.
作者:居会祥;王国政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许文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胸腔积液(胸液)是胸膜炎常见的临床体征之一.我们检测胸液中腺苷脱氨酶(ADA)和γ-干扰素(IFN-γ)以鉴别积液性质,报告如下.
作者:王新宁;刘正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组织多肽抗原(TPA)由Bjorklund于1957年证实,其血清水平可反映细胞增殖情况[1].特异性组织多肽抗原(TPS)是用针对TPA上的关键表位M3的单克隆抗体检测TPA而发现的,现已被证实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其特异性更优于TPA.血清TPS水平与肿瘤细胞的DNA合成相关联,反映肿瘤细胞增殖分裂的情况,可用于观察治疗效果及早期复发的可能性[2].本文对58例肺癌患者及32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TPS水平用ELISA进行了测定,探讨其在肺癌诊断、组织分型、复发转移及预后判断等方面的意义.
作者:廖秋林;陈铭声;赖日权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我们从1例解脲支原体感染所致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女性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培养出念珠地丝菌(G.candidum),报告如下.
作者:李华信;马周建;杜美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毒鼠强作为杀鼠剂使用已有约50年历史,它不但对啮齿类动物有剧烈的毒杀作用,而且对所有温血动物都有剧毒,中毒后死亡率极高,且无特效解毒剂.因误食毒鼠强引起人员中毒死亡的事件一再发生.由于外观与食盐、碱、面粉等极为相似,毒鼠强近年来也屡次成为犯罪分子首选毒物[1].本文拟就毒鼠强的理化性质、毒理学特点、中毒症状、救治措施及其检验方法作一概述.
作者:李克;武建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分离纯化人骨髓间质干细胞(MSC),研究其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用比密1.073 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成人骨髓MSC,体外扩增,观察细胞生长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MSC表面抗原表达及细胞周期,染色体技术分析骨髓MSC遗传特性.结果成人骨髓MSC培养3 d后有散在呈针尖状的贴壁细胞,7~10 d后形成集落或融合呈纤维状;体外扩增原代可获得(4~6)×105个细胞,10代可获得(1~5)×1010个细胞,5~6代以后的细胞增殖能力下降;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13、CD29、CD44、CD71表达阳性,CD3、CDl4、CD33、CD34、CD38、CD45、HLA-DR不表达;染色体核型正常;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0/G1期:79.48%,G2/M期:6.10%,S期:14.42%.结论人骨髓MSC体外具有较好的增殖更新能力,3~6代的人骨髓MSC作为组织工程细胞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许文荣;张锡然;钱晖;朱伟;孙晓春;胡嘉波;顾可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烟曲霉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以引起原发性皮肤曲霉菌病;也可以引起外耳道、副鼻窦以及眼的感染.肺部大面积烟曲霉菌感染的报道较少见.烟曲霉菌毒力大,且容易被忽视,以致误诊漏诊,危及患者生命.我院近收治1例肺部烟曲霉菌感染的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文博;席云;王谭枫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微孔板反向杂交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影响因素较多.本实验室通过对室温和低温条件下抽提HCV-RNA及不同杂交温育方式检测扩增产物的试验,探讨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作者:赵铁军;杨军;段德新;缬英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膜微阵列技术检测细菌的可行性.方法在细菌的16S rRNA基因内设计了通用引物和特异性探针,将探针点在膜上制备微阵列,再与地高辛标记的DNA杂交,比较了随机引物标记法和PCR掺入标记法的灵敏度,探讨了硝酸纤维素膜和尼龙膜作基片的可行性,并比较了不同的固定条件和杂交条件下的杂交结果,以标准菌株DNA为样本,建立起微阵列技术.结果随机引物标记法和PCR掺入标记法的灵敏度均为0.1pg;尼龙膜较之硝酸纤维素膜可更好的结合寡核苷酸,经紫外线交联3 min,与杂交液3(5×SSC,5 g/L SDS,1%封闭剂)在55 ℃杂交结果好.标准菌株除结核杆菌、变形杆菌外,均能与其对应的特异探针杂交.结论利用膜微阵列技术检测细菌有快速、敏感、特异、无放射性污染的特点.
作者:刘毅;韩金祥;黄海南;梁浩;黄海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建立含有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基因DNA片段的克隆株.方法根据已报道的序列设计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基因的特异引物,用PCR方法从标本扩增出预期大小的DNA片段,并将该片段纯化后与T载体连接,转化到大肠埃希菌,筛选出含有插入片段的克隆.结果阳性克隆株经DNA序列测定,证实与已报道的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基因DNA序列,在399个碱基中仅有3个碱基不同,但编码的氨基酸完全一致.结论成功构建含有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基因的克隆,为大量制备探针和用PCR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提供了基础.
作者:孙月庭;张方东;谭红;甘秋玲;刘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工作实践,探索出一种易于制备良好血涂片的改良方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韩梅;张洁;杨洪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建立简便、快速、准确的方法检测血清胰弹性蛋白酶-I(pancreatic elastase-I,PE-I).方法选择高敏感底物琥珀酰-(L-丙氨酸)3对-硝基苯胺(Suc-Ala-3pNA),在405 nm处测定产物吸光度的变化,得出PE-I的活性.结果适底物浓度为5.0 mol/L,Km为0.46 mmol/L,适pH为8.0,批内CV 2.81%,批间CV 4.59%,线性可达300 U/L.30例健康体检者此酶活性为(13±3) U/L,26例临床已确诊轻型胰腺炎(单纯水肿型)和18例重型胰腺炎(出血坏死型)此酶活性分别为(78±31) U/L和(139±45)U/L,胰腺炎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单纯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E-I诊断急性胰腺炎敏感性85%,特异性93%,阳性预期值94%,阴性预期值85%.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可用于自动化分析.
作者:朱广博;孙静;刘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医学检验是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脱落物等标本,通过目视观察、物理、化学、仪器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并强调对检验全过程(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采取严密质量管理措施以确保检验质量,从而为临床、为病人提供有价值的实验资料.临床医师根据检验结果或数据,结合采集的详细完整病史,进行系统周密的体格检查,运用上述实验的资料,再利用在不同病因下选择的其他辅助检查(如X线、心电图、超声波、同位素、内窥镜等)所提供的结果,进行科学思维及逻辑性分析,为预防保健、疾病诊断、治疗、科研积累等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顾可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读陈宏础教授<重视和加强显微镜下形态学检查>一文[临床检验杂志,2002,20(Suppl):110]后深有同感,这里谈些个人的经历和体会.
作者:黄肖耆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BF)是相对于单个分散的浮游状态的细菌(planktonic cells)生存形式而言的一种独特的细菌生存形式.BBF的形成,是细菌抵抗外部环境不利因素尤其是消毒剂及抗菌药物杀伤的重要机制之一.BBF的发现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7世纪Antonj van Leeuwenhoek就从他自己牙齿上刮取菌斑生物膜(plaque biofilm),用他研制的那台原始的显微镜,观察形成微生物群落的animalculi(小动物).但直到1970年才发现细菌以生物膜存在的形式.
作者:武建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65岁,因右足部外伤后,伤口溃烂,有稀薄的脓性分泌物4年余,于2002年4月12日住入我院骨科.入院后查体:体温36.6℃,右踝下有2个窦道,深约2 cm,有浅黄色分泌物,无明显异味.挤压小腿下段伤口,可见浑浊稀薄的脓汁流出.X光片:右跟骨、距骨慢性骨髓炎;CT:右踝关节结核可能性大.
作者:曹红琴;李珍大;邵海枫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