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晏海;吕贯庭;赵锦荣;张菊;白玉洁;闫小君
目的评估法国ABX Pentra 12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性能.方法按照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的有关规定对常用血液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ABX Pentra120血液分析仪的日内精度、日间精度在规定范围之内;准确性良好;与手工分类结果吻合;线性良好;交叉污染率2%;与Coulter STKS对照分析,两者具有高度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异常样品测定与正常样品比较 :大的不成熟细胞(LIC)、异常淋巴细胞有显著性差别(P<0.05 ).结论 ABX Pentra120血液分析仪结果准确、可靠,可供国内大中型医院使用.
作者:张杰;徐以南;钱敏;陆琳;童明庆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与流行优势型及其与2′- 5′寡腺苷酸合成酶(2-5AS)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门诊体检、住院病人和血液透析患者抗-HCV IgG阳性标本,采用RT-nested-PCR方法检测HCV RNA;用5′端非编码区(5′-NCR)1、2、3、1b型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和基因分型;用PEI-cellulose薄板层析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2-5AS.结果三组人群HCV RNA感染率分别为1.21%、2.66%、38.84%;HCV基因型以1b亚型为主,1b及1b的相关型占91.67%.以ATP转化率表示2-5AS活性水平,1b型和1b相关的混合感染2-5AS活性显著升高.而其他基因型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2-5AS活性的基础水平显著升高可能是HCV 1b亚型对干扰素反应低下的原因.
作者:李丽;张建琼;李伟;刘必成;夏梅;孟继鸿;仝文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红细胞(RBC)和血小板(PLT)计数结果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RBC和PLT计数之间的界标设定方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CELL-DYN两型具有不同界标方式的血液分析仪进行实验比较,研究浮动界标对RBC和PLT计数结果的影响程度及应用意义.
作者:沈伟锋;卜英;李莉;邵平扬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我们在使用日立70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固醇(TC)后再测(Mg2+)时,发现Mg2+结果偏高,与单独重复测定Mg2+对比结果发现有显著性差异,但执行仪器的特殊清洗程序清洗3遍后再同样检测其结果则无差异,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朱国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为了了解常州地区Neisseria gonorrhoeae(NG,淋病奈瑟菌)分离株青霉素耐药状况和可能存在的耐药机制,我们对23株NG配对作了青霉素药敏试验、TEM基因和β-内酰胺酶检测.并对2株具青霉素耐药表型而TEM基因、β-内酰胺酶均为阴性的NG进行了penA基因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郑亚芬;承晓京;黄瑞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尿液室内质控属等级资料,不能象计量资料那样直观、及时地发现误差和反映误差的性质,为此,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室内质控方式--偏倚累加法质控图,作为当前尿液质控的一种补充,暂称它为双偏倚质控图.
作者:顾春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适于推广的标准、规范的尿沉渣检查方法.方法将自己研制的尿沉渣倒置显微镜分析系统与FAST-READR 102尿沉渣定量计数板法对比观察尿液标本中的细胞及管型.结果两种方法计数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结论计数板法操作要求严格,程序较为繁琐,目前普及尚有困难;尿沉渣倒置显微镜分析系统操作简单、准确,适于临床基层推广.
作者:程大林;蔡媛媛;陈宏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易的检测血清中抗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抗体的胶体金免疫渗滤法(DIGFA).方法采用枸橼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标记葡萄球菌A蛋白(SPA),将重组的CagA抗原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上.血清中抗CagA IgG与金标记SPA及硝酸纤维素膜上的固相抗原结合后,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斑点.结果用DIGF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对比检测了326份血清标本中抗CagA抗体,两法符合率为96.6%.结论 DIGFA检测血清中的抗CagA抗体特异性强,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设备,有实用价值.
作者:侯瑜;张菊;李质馨;田洪艳;刘晓冬;徐冶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本地区急性腹泻患者病原性弧菌的分布和药敏情况.方法按第2版<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分离鉴定和溶血试验,K-B法作药敏试验.结果 1 170例急性腹泻患者共检出病原性弧菌105株,检出率为8.9%;同期检出沙门菌和志贺菌25株,检出率为2.1%.105株弧菌中副溶血性弧菌占52.3%,气单胞菌占25.7%,非O1群霍乱弧菌占14.2%.有84株溶血素阳性.除复方新诺明耐药率(41.0%)较高外,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均无1株耐药,庆大霉素、氯霉素均仅2株耐药.结论本地区急性腹泻病原菌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其次为气单胞菌和非O1群霍乱弧菌,其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庆大霉素、氯霉素均敏感.
作者:包志明;丁宸;迟银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为了了解本地区乙型肝炎合并感染丁型肝炎病毒(HDV)的状况,我们对150名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永芬;宋英兰;王玉环;陈兵;张洪江;金幸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双纸片抑制协同法(DDIST)、纸片扩散法与三维试验法检测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肠杆菌产ESBLs及AmpC酶的可靠性.方法用纸片扩散法从临床分离株中初筛出88株产ESBLs与AmpC可疑菌株,再用DDIST和三维试验进行比较.结果纸片扩散法检出产ESBLs菌77株,可疑产AmpC菌6株,另有5株为不确定产酶株.DDIST检出产ESBLs菌77株(87.5%),产AmpC菌10株(11.4%)(包括纸片中心距离20 mm的9株、15 mm的1株),产ESBLs+AmpC菌1株(1.1%).三维试验检出AmpC 11株,ESBLs78株.DDIST,三维试验总符合率达到100%.结论 DDIST可同时检测产ESBLs和AmpC的细菌,方法准确简便,适于各级临床实验室应用.
作者:刘丽文;卢艳平;张婵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当前,自动化的血液及尿分析仪在我国已相当普及,它不仅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的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促进了检验方法的标准化和结果的可比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检验的精密度和准确性.这类仪器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将原先要在显微镜下辨认或计数的细胞,改变为根据细胞的大小、内部和表面结构、加入特殊试剂(如溶血剂、细胞化学试剂和染色剂等)后细胞的变化,用测量其电阻、对高频电磁波的传导性、在不同角度测细胞对光的散射程度以及用光度计测定颜色变化等光学和电学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加以计数和区分.
作者:朱忠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单碱基延伸原理的基因分型新方法 ,即 SnaPshot.方法设计单条PCR引物,使其将要延伸的第一个碱基就是需进行基因分型的位点,用荧光标记的双脱氧NTP(ddNTP)作为测序底物,使测序反应只延伸一个碱基,从而能够鉴定该SNP.结果 SnaPshot能同时对7~8个不同的SNP位点进行96个样本基因分型.结论 SnaPshot是一种快速、高通量的基因分型新方法,可加快基因分型以及疾病致病基因的研究速度.
作者:吴刚;李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为了解致病性弧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我们于2002年6月~10月对本市沿海某医院肠道门诊的1 146例急性腹泻病人的粪便进行了致病性弧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如下.
作者:庞五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1 病历摘要患者张××,男,68岁,住院号430251,于2002年5月22日因发热伴皮疹,腹泻入院治疗.由于消化道出血,于5月22日和5月29分别输入MAP红细胞悬液[1]各1 U(200 ml).6月11日临床医生申请用血,交叉配血时发现在盐水介质中患者血清+供血者红细胞(031870、 027158)发生凝集,反应强度分别为1+、4+;而与供血员O31909无凝集现象.
作者:刘冬梅;王雪明;虞秀兰;张莉尼;史进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我们采用免疫固定电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了免疫球蛋白属性的分型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敏;杨忠礼;邵红;王玉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我们对收治的2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进行了动态观察,发现SARS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及转归与实验室指标变化存在相关.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念跃;赵伟;潘淮宁;吴引伟;刘伟;周镇先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烧伤病人血中升高的规律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定期检测30例烧伤患者血中cTnI浓度,并随机选取13例同时检测血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所有患者予以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烧伤患者cTnI水平在烧伤后5~14 d(急性渗出期)呈轻到中度升高.平均值比参考值明显升高者,见于体表烧伤总面积>30%(P<0.001)或创面有明显渗出的患者(P<0.002).当患者创面有明显渗出或焦痂自然剥离时,cTnI水平升至峰值;手术切痂后,cTnI水平下降.同时多次检测13例患者血IL-6、TNF-α,其中位数(M)明显升高.所有患者心电图未发现任何缺血性改变的迹象.结论 cTnI水平升高揭示烧伤患者存在非缺血性心肌损伤,过程与炎症反应存在密切关系.
作者:伍敏仪;张涛;曾利剑;陈怡霓;林之瑜;吕海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人血清酶的变化是否有一定规律?了解其变化有何意义?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103例SARS病人血清酶的检查结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庄俊华;黄宪章;石汉振;欧爱华;林莲英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