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台州市345株致病性弧菌调查分析

庞五妹

关键词:致病性弧菌, 鉴定, 耐药性分析
摘要:为了解致病性弧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我们于2002年6月~10月对本市沿海某医院肠道门诊的1 146例急性腹泻病人的粪便进行了致病性弧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如下.
临床检验杂志相关文献
  • 总胆固醇试剂对镁离子测定的影响

    我们在使用日立70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固醇(TC)后再测(Mg2+)时,发现Mg2+结果偏高,与单独重复测定Mg2+对比结果发现有显著性差异,但执行仪器的特殊清洗程序清洗3遍后再同样检测其结果则无差异,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朱国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怎样看待血液及尿分析仪的过筛作用

    当前,自动化的血液及尿分析仪在我国已相当普及,它不仅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的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促进了检验方法的标准化和结果的可比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检验的精密度和准确性.这类仪器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将原先要在显微镜下辨认或计数的细胞,改变为根据细胞的大小、内部和表面结构、加入特殊试剂(如溶血剂、细胞化学试剂和染色剂等)后细胞的变化,用测量其电阻、对高频电磁波的传导性、在不同角度测细胞对光的散射程度以及用光度计测定颜色变化等光学和电学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加以计数和区分.

    作者:朱忠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

    我院于2003年5月收治了2例临床确诊为SARS的患者,为研究SARS病程中血清酶的变化规律,对其进行了全程血清酶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镇先;薛蓉;张永臣;赵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人检测抗线粒体抗体和抗核抗体的意义

    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已作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诊断指标应用于临床.而抗核抗体(ANA)是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指标之一.此两项检测项目同时用于肝病的诊断报道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对AMA、ANA的检测,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是否同时存在着自身免疫性肝炎,从而对临床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周镇先;龚希平;李丹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抗-M抗体引起配血不合1例报告

    1 病历摘要患者张××,男,68岁,住院号430251,于2002年5月22日因发热伴皮疹,腹泻入院治疗.由于消化道出血,于5月22日和5月29分别输入MAP红细胞悬液[1]各1 U(200 ml).6月11日临床医生申请用血,交叉配血时发现在盐水介质中患者血清+供血者红细胞(031870、 027158)发生凝集,反应强度分别为1+、4+;而与供血员O31909无凝集现象.

    作者:刘冬梅;王雪明;虞秀兰;张莉尼;史进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尿沉渣倒置显微镜分析系统的实验观察

    目的探讨适于推广的标准、规范的尿沉渣检查方法.方法将自己研制的尿沉渣倒置显微镜分析系统与FAST-READR 102尿沉渣定量计数板法对比观察尿液标本中的细胞及管型.结果两种方法计数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结论计数板法操作要求严格,程序较为繁琐,目前普及尚有困难;尿沉渣倒置显微镜分析系统操作简单、准确,适于临床基层推广.

    作者:程大林;蔡媛媛;陈宏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产ESBLs及AmpC酶细菌检测方法的探讨

    目的比较双纸片抑制协同法(DDIST)、纸片扩散法与三维试验法检测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肠杆菌产ESBLs及AmpC酶的可靠性.方法用纸片扩散法从临床分离株中初筛出88株产ESBLs与AmpC可疑菌株,再用DDIST和三维试验进行比较.结果纸片扩散法检出产ESBLs菌77株,可疑产AmpC菌6株,另有5株为不确定产酶株.DDIST检出产ESBLs菌77株(87.5%),产AmpC菌10株(11.4%)(包括纸片中心距离20 mm的9株、15 mm的1株),产ESBLs+AmpC菌1株(1.1%).三维试验检出AmpC 11株,ESBLs78株.DDIST,三维试验总符合率达到100%.结论 DDIST可同时检测产ESBLs和AmpC的细菌,方法准确简便,适于各级临床实验室应用.

    作者:刘丽文;卢艳平;张婵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280例真菌感染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研究我院真菌感染的特点及耐药状况.方法对临床标本分离的真菌,用ATB Expression鉴定仪鉴定、ATB Fungus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80株真菌,共有14个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各种真菌对6种抗真菌药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并且产生一定的耐药株.

    作者:夏永祥;朱成宾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血细胞参数检测的参考方法及其应用

    自动化血液分析仪须进行校准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而校准血液分析仪所测参数需用相应的参考方法[1].按照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的定义[2],参考方法除用于评价常规方法和校正仪器外,也可用于质控品定值及鉴定商品试剂盒等.目前,ICSH和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已经建立了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比容测定、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现对这些参考方法及其应用予以简述.

    作者:彭黎明;蒋能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API 20E和20NE对弧菌属细菌的鉴定分析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API 20E和20NE对弧菌属某些细菌的鉴定易产生错误结果.为此,我们以非O1群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拟态弧菌和河弧菌分别接种API 20E和20NE试条,分析其鉴定结果,寻找鉴定失败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并根据各菌生化反应,建立一套API鉴定系统与常规方法相结合的鉴定方法.

    作者:丁茂文;赵志刚;李国雄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一种快速、高通量的基因分型新方法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单碱基延伸原理的基因分型新方法 ,即 SnaPshot.方法设计单条PCR引物,使其将要延伸的第一个碱基就是需进行基因分型的位点,用荧光标记的双脱氧NTP(ddNTP)作为测序底物,使测序反应只延伸一个碱基,从而能够鉴定该SNP.结果 SnaPshot能同时对7~8个不同的SNP位点进行96个样本基因分型.结论 SnaPshot是一种快速、高通量的基因分型新方法,可加快基因分型以及疾病致病基因的研究速度.

    作者:吴刚;李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台州市345株致病性弧菌调查分析

    为了解致病性弧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我们于2002年6月~10月对本市沿海某医院肠道门诊的1 146例急性腹泻病人的粪便进行了致病性弧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如下.

    作者:庞五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住院医师的病理学继续教育纲要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SARS患者实验室指标动态观察及与临床的关系

    我们对收治的2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进行了动态观察,发现SARS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及转归与实验室指标变化存在相关.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念跃;赵伟;潘淮宁;吴引伟;刘伟;周镇先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CD14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化抗原1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CD14)是革兰阴性菌内毒素脂多糖(LPS)高亲和受体 ,属细胞表面糖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在机体免疫、防御系统引起的一系列反应中介导细胞识别LPS并引起细胞酪氨酸磷酸化、核因子NF-κB转位、触发细胞因子释放和氧自由基产生.可溶性CD14(sCD14)与细胞膜CD14竞争结合LPS,并介导不表达CD14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对LPS的应答.CD14在细胞因子产生的调控方面起重要作用,因而对于CD14结构、功能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作者:张葵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MTHFR基因型与晚期肾脏病/肾移植受者血浆高半胱氨酸水平及心血管病发生率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浆高半胱氨酸(Hcy)在肾脏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患中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DNA基因型别分析等技术,对50例晚期肾脏病患者及肾移植受者进行了Hcy水平、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分布测定及相关分析,并与肾病综合征患者及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1)受检人群中Hcy水平较正常人及肾病综合征患者组明显升高;(2)受检人群中MTHFR的TT突变机率较正常人及肾病综合征组明显升高;(3)TT基因型与Hcy水平升高及心血管疾患的发生机率密切相关.结论血浆中的Hcy可能是晚期肾脏病患者和肾移植受者体内的一种重要毒性物质.受检人群中MTHFR的高频率TT突变可能与血浆Hcy的水平升高有关.

    作者:姜傥;曾智杰;刘云启;刘敏;周建中;何惠娟;关伟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延边地区乙型肝炎患者感染丁型肝炎病毒分析

    为了了解本地区乙型肝炎合并感染丁型肝炎病毒(HDV)的状况,我们对150名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永芬;宋英兰;王玉环;陈兵;张洪江;金幸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HCV基因型与2′- 5′寡腺苷酸合成酶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与流行优势型及其与2′- 5′寡腺苷酸合成酶(2-5AS)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门诊体检、住院病人和血液透析患者抗-HCV IgG阳性标本,采用RT-nested-PCR方法检测HCV RNA;用5′端非编码区(5′-NCR)1、2、3、1b型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和基因分型;用PEI-cellulose薄板层析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2-5AS.结果三组人群HCV RNA感染率分别为1.21%、2.66%、38.84%;HCV基因型以1b亚型为主,1b及1b的相关型占91.67%.以ATP转化率表示2-5AS活性水平,1b型和1b相关的混合感染2-5AS活性显著升高.而其他基因型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2-5AS活性的基础水平显著升高可能是HCV 1b亚型对干扰素反应低下的原因.

    作者:李丽;张建琼;李伟;刘必成;夏梅;孟继鸿;仝文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荚膜组织胞浆菌的药敏试验

    组织胞浆菌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较罕见的疾病,多发生于获得性免疫缺陷、长期应用激素、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为了指导临床用药,我们用抗真菌药对该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作者:黄翠波;宋绍业;陈丽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用于三维试验的适酶抑制剂浓度探讨

    目的筛选用于三维试验和鉴别ESBLs及AmpC两类β-内酰胺酶的适宜酶抑制剂浓度.方法选择能抑制ESBLs的克拉维酸(CA)和能抑制AmpC酶的邻氯西林(CLO),稀释成不同浓度,对E.coli DH5αTEM-1、E.coli DH5αSHV-1、肺炎克雷伯菌(K.pne)ATCC700603、阴沟肠杆菌(E.clo)029、E.clo 1194E、E.clo 029M和E.coli DH5αACT-1等7株已知菌进行单一抑制剂佳浓度的选择,再据此进行两种抑制剂的联合抑酶作用检测.用耐药性较强的临床分离的138株阴沟肠杆菌考察方法的可行性.结果 CA和CLO的适浓度分别为 20 mg/L和2 mol/L,产AmpC酶的E.clo 029M和E.coli DH5αACT-1,以及产ESBLs的K.pne ATCC700603菌的酶活性均可被各自相应的酶抑制剂抑制,也可被两种酶抑制剂联合抑制,而不显现抑制剂自身对试验指示菌的抑制作用.临床分离株中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菌株,不被单一的酶抑制剂抑制或只能部分抑制,需用CA和CLO联合才能抑制酶的全部活性.结论所选择的两种抑制剂的浓度能对产单一ESBLs或AmpC酶的菌株,以及同时产这两种酶的菌株所提取的酶活性起良好的抑制作用.

    作者:邵海枫;刘金波;张小卫;王卫萍;李珍大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临床检验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