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佑贵;倪培华;陈铭生
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是目前已知的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1],80%的APCR是因子V(FV)基因点突变(即Leiden突变)引起的遗传性APCR ,另一部分APCR则是由各种获得性原因导致的无FV基因突变的获得性APCR.APCR与动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目前仍有争论.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PS)是机体PC抗凝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量或质的缺陷(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都将导致机体抗凝功能的减退或丧失,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2].本研究通过检测34例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患者APCR阳性率及血浆PC、PS活性,探讨APCR与动脉血栓形成的关系,以及PC、PS活性的变化在动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作者:黄彬;钟武平;陈茶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常规克隆测序与从凝胶中回收银染DNA条带进行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的特点.方法用单链构像多态法分离杂合性突变DNA样品,然后从凝胶中回收变异的银染DNA 条带进行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并与常规克隆测序进行比较.结果从凝胶中回收DNA片段直接测序的正确率超过97%,回收片段克隆测序的正确率与常规克隆测序相同,达100%.结论从凝胶中回收DNA片段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较常规克隆测序简便实用 ,在基因克隆、突变鉴定等工作中有一定实用价值.
作者:肖学珊;张清炯;黎仕强;贾小云;郭向明;邝志和;申惶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一般认为,血小板输注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所引起的出血,近年来临床上的作用日益普及,但是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加和输注量的增多,部分患者出血倾向又重复出现,甚至更加严重,而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RT).
作者:李琛;谢朝阳;麦奇;李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了了解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嗜血杆菌的感染分离率及临床意义,对来自我院门诊 1 058例前列腺炎的标本做了培养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龙波;邓安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们在使用国产冻干定值质控物时常常遇到某瓶质控血清葡萄糖低于靶值1~3 mmol/L,而J affe法测肌酐结果升高.对此本文用标本A和标本B各10瓶,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采用同一校正物,用Jaffe法和酶法同时测定肌酐,现报道如下.
作者:曾平;刘运双;郑小怡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血液成份分离技术的进步,浓缩血小板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白血病、出血性疾病、肿瘤及心脏外科手术等领域.笔者对2000年12月~2001年3月四个月间在我院所用机采血小板进行监测,包括浓缩血小板总数,红细胞混入数及白细胞混入数,并对部分病例输注疗效跟踪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雪明;邱骏;卢艳;陈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细胞膜上某些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白血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常用的方法是先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再用其滴片或涂片进行组化染色,该方法除较为繁琐外,主要的缺陷是阳性率受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的百分比高低的影响,不能客观地反映患者体内白血病细胞中有关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的白血病细胞百分比.本文直接用骨髓涂片进行组化染色,可克服上述两个缺点.现介绍如下.
作者:郑绍同;崔建和;宣恒报;李玉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疟疾这种传染病在经济发达地区已十分罕见. 近几年来,我院收治了2例因输血和劳务输出而感染的恶性疟病人,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渊;朱君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检测尿脱落细胞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用RT-PCR 法分别对膀胱癌组织、正常膀胱组织以及膀胱移性细胞癌和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尿脱落细胞进行hTERT检测.结果 27例膀胱癌组织hTERT表达呈100%阳性,正常膀胱粘膜16例均无阳性表达.32例膀胱移行性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bladder,TCC)患者尿脱落细胞hTERT表达阳性率为87.5%(28/32),非肿瘤组表达阳性率为13.3%(2/15),与TCC病理分级、分期无相关性.结论检测脱落细胞hTERT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方法,是TCC早期诊断的一个有价值的辅助指标.
作者:罗春丽;邹琳;陈宏础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98年2月至2001年1月,对我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127例耳真菌病患者进行真菌学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陶谦;周宣岩;李兰元;任更朴;刘淑慧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建立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的酶循环法.方法基于用脱氢酶-辅酶体系循环底物的原理,建立了本法.结果本法灵敏度50 μmol/L,A405 nm,1 cm>0.15;线性达180 μmol/L;批内CV<1.87%,日间C V<2.94%,总CV<3.64%;与普通酶显色法比较:Y=0.921X-1.426,r=0 .9982,n=64.胆红素<850 μmol/L、血红蛋白<5 g/L、抗坏血酸<2.84 mmol/L、乳酸<24 mmol/L、乳酸脱氢酶<10 000 U/L时,对结果无显著干扰.结论本法灵敏度高,线性、精密度好,几乎无干扰,是一种理想的TBA测定方法.
作者:许叶;杨昌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血片、骨髓片、脱落细胞及穿刺细胞学涂片检查,采用瑞氏染色,时常因各种原因造成染色不佳,如偏碱(酸)或染色过深等.遇此情况一般采用褪色复染处理,但这种处理较为繁琐且效果不佳.我们试用磷酸盐缓冲液浸泡处理,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克强;刘瑞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Arcanobacterium haemolyticum(溶血棒状杆菌),属棒状杆菌属,是一种机会致病菌, 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以引起咽炎和皮肤溃疡,也可引起肺部感染和脑脓肿.我们从1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膝关节渗出液中2次分离出此菌,报告如下.
作者:赵家莲;李珍大;张小卫;邵海枫 刊期: 2002年第01期
Hitach 7060全自动分析仪的工作方式是先测试一个标本的所有实验项目,再测试下一个标本;在同一个标本内哪个实验项目先做,哪个后做,可自行安排.我们在检测血清铜的过程中偶尔发现离群值,根据拉依达(PaИTa)检验法,确定此离群值属异常值.通过查找发现测定总蛋白的双缩脲试剂中含有18 mmol/L硫酸铜,双缩脲试剂对铜试剂存在试剂针携带污染 ,当改变仪器的分析顺序,先测铜再测总蛋白,可避免双缩脲试剂对铜测定的携带污染.
作者:陶玉年;郭立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据文献报道[1],14%急性肝炎、73%慢性肝炎、67%未做脾切手术的肝硬化及40%原发性肝癌患者,血小板(Plt)数目<100×109/L.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数量下降为明显.一般解释为血小板分布异常或脾功能亢进使血小板破坏增多,近来也有文献报道肝炎病毒(乙肝、丙肝)是泛嗜性病毒,对骨髓巨核细胞有抑制作用,使其成熟不良,造成血小板生成减少.本文通过实验观察,认为一定浓度的胆红素尤其是游离胆红素亦会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亚明;马金霞;戎国栋;陈友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们对成都市4家综合医院临床分离的150株肠球菌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颜英俊;刘华;喻华;周忠华;杨明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用非放射性的异羟基洋地黄毒甙(地高辛,Dig)标记探针与靶DNA杂交,结合化学发光检测系统检测乙肝患者血清中HBV DNA.方法应用宝灵曼公司生产的Dig DNA标记检测试剂盒.将Dig标记的HBV DNA探针与点印迹在尼龙膜或硝酸纤维素膜上的靶DNA杂交,杂交后的膜与Dig-AP抗体保温,然后用化学发光底物CSPD与之作用,导致在波长477 nm处发光 , 感光于X光底片上.结果待检的129份血清标本,用此法检测HBV DNA阳性率达58.4%,敏感性2.0 pg~0.5 pg.为了比较,329份血清标本用显色法测定,阳性率45.0%,敏感性5 .0 pg~1.0 pg.对照组呈阴性结果.结论 Dig标记探针分子杂交化学发光法具有较高特异性、敏感性和简便等优点,可用于血清中HBV DNA的检测.
作者:邬光惠;范公忍;张桂霞;黄耀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提示不同程度中性粒细胞(NC)增高标本的阳性指标被忽视情况及对策.方法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提示NC不同程度增高的标本与手工复片结果比较.结果 200例标本,仪器提示复片为2% ,而手工发现20%的病人出现中晚幼粒细胞,7%的病人出现有核红细胞;仪器提示的粒系成熟度改变(48.0%)明显低于手工复片(87.0%),77.5%的病人有粒系中毒性改变. 结论五分类血细胞仪提示NC增高标本仍有复片必要.
作者:吴茅;王海英;陈秉宇;吴建国;刘建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F.odoratum(芳香黄杆菌)属于Flavobacterium(黄杆菌属),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为条件致病菌,从中段尿标本中分离较少见.我院于2000年2月从尿路感染患者的中段尿中分离出1株,现报道如下.
作者:吾尔古丽;艾斯卡尔;古海尔 刊期: 2002年第01期
2001年6月,我们从一患者胸水中查见大量骨髓瘤细胞,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品娥;周道银;王学;惠小阳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