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泳;文春光;潘瑞媚;吴伟杰
我院显微手外科于2011-06-2012-10对26例腕管综合征行小切口正中神经松解的手术方式治疗,对获得随访的2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显示该方法治疗腕管综合征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杨延良;任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1 资料与方法1.1 入选标准 101例急性脑梗死(AVCD)患者是我院2010-2012收治的住院病人,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CT扫描证实,脑梗死面积不超过大脑半球的1/3,排除脑出血或出血性脑梗死;排除血液系统疾病;血压<180/100 mmHg;排除近期做过大手术或已知有出血倾向者;起病72 h内,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呈逐渐进展或阶梯式加重;年龄<75岁.
作者:全仁子;黄雁翔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早期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他汀类降脂药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 mL,1次/12 h,连续7 d;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早期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安全有效.
作者:黄晓东;黄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上颌窦导管冲洗是内窥镜下功能性上颌窦手术后清洁鼻腔鼻窦、促进黏膜上皮化的一项重要治疗方法[1].随着临床鼻腔鼻窦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上颌窦冲洗患者越来越多,我院门诊每天冲洗患者达25例以上.在上颌窦冲洗过程中偶有患者会出现晕厥,因上颌窦导管冲洗时取坐位,鼻腔鼻窦放置有特制的导管,出现晕厥若不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会因意识丧失而致导管损伤鼻腔鼻窦及相邻器官发生危险,应引起重视.现将我院2010-01-2012-10上颌窦导管冲洗过程中发生晕厥26例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闵双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的影响.方法 将8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与干预组45例,对2组患者均给予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环境、心理、体位饮食、预见性护理等护理干预,评估2组患者住院期间头痛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头痛(8±3.45)次,平均住院时间(49±5.3)d;对照组平均头痛(20±5.12)次,平均住院时间(61±4.6)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境护理、心理护理、清洁舒适护理、饮食护理、排便护理及预见性护理对减少患者头痛次数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马江帆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大剂量阿司匹林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为进展性脑梗死的病人9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量阿司匹林0.1 g,qd,同时予以活血化瘀,脑保护剂,控制血糖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大阿司匹林用量0.3 g,qd,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滴qd,用10 d.于治疗前,治疗后7 d、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结果 对照组有效率70.83%,治疗组有效率91.6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效果显著.
作者:韩增灿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改善脑卒中后并发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抑郁程度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内科护理,干预组47例在内科护理基础上配合心理护理干预,治疗1个月为一疗程,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抑郁改善程度.结果 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第1疗程末、第2疗程末和第3疗程末与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总有效率93.6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08%(P<0.05).结论 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并发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和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清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JAK2/STAT3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新的治疗靶点.方法 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JAK2、P-STAT3在梗死区的表达情况,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观察P-JAK2、P-STAT3的激活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6 h可观察到少量P-JAK2表达,24 h开始明显增加,3 d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而P-STAT3则于24 h达到表达的高峰.给予P-JAK2抑制剂后,P-JAK2、P-STAT3的表达均发生下调,梗死区细胞凋亡数量减少.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引发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该通路的激活起到减少神经元死亡,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等脑保护作用.
作者:陈真珍;王凯华;黄龙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颅内动脉瘤(cerebral aneurysm)破裂临床上常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内血肿为主要表现,病人通常以无明显诱因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昏迷为主诉入院,临床过程凶险,病死率、致残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的应用,目前绝大多数动脉瘤均可迅速查出病因,包括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指向.并且神经介入技术以其创伤小、并发症少、适用范围广、对病人全身影响较轻、避免了开颅手术手术等优点,在神经外科治疗中广泛应用.我院自2010-02使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结合支架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其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施婷婷;汤俭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30例,其中脑卒中后抑郁者64例,脑卒中后无抑郁发生者66例,且对2组患者一般资料、脑卒中情况、基础疾病等进行观察和所得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负性生活事件、经济困难、丧偶、家庭不和、病灶数量、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糖尿病、高血压、卒中史和抑郁史是导致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负性生活事件、经济困难、病灶数量、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和高血压、抑郁史是诱发脑卒中后抑郁的高危因素.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是社会-心理-生理综合性因素所致,且积极对其高危因素加以防治至关重要.
作者:黄载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重症脑外伤(TBI)的发生率有增无减[1],每年因此而引起残疾或死亡者亦在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1].由创伤事件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脑水肿、炎症、细胞凋亡、缺血是治疗面对的重要问题.脑水肿、脑血流量的变化可能增加代谢需要,使得氧供给和消耗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并可引起继发性脑损害[2-3].目前对脑外伤的处理原则主要是预防继发性脑损害,大限度改善患者的神经生存质量.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提供良好的氧化血流到脑易受损害区域[1,3-6].
作者:张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近5 a来多项研究表明,以GCS 评分作为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分型,25.36%~46.42%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会出现躁动[1-2].因此,镇静镇痛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探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镇痛镇静的治疗效果, 观察其对呼吸、循环功能、住院时间及预后的影响, 评价此镇痛镇静方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杨彩浮;徐兰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其中一部分患者脑梗死后继发出血转化,为社会、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随着急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大量进行,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相关研究表明,年龄、高血压、高血糖、低血小板等与脑梗死后出血密切相关.
作者:李东瑞;杨伟民;苏楠;滕军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脑功能磁共振信号生物反馈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生物反馈技术,它主要通过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测定机体脑部神经活动,并将信号实时反馈给受试者,进而训练其自主调控特定脑区的神经活动,达到改善认知或治疗疾病的目的.研究表明脑功能磁共振信号生物反馈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和安全有效的研究与治疗手段.本文对近年来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作者:汪胜;王庭槐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热疗对提高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阿霉素敏感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U25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化疗组、热疗组及热疗+化疗组分别进行相应处理.48 h后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使用SRB检测肿瘤细胞抑制率,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表面P-gp蛋白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以作用48 h的IC 50值作为实验的工作浓度.结果 化疗及热疗对U251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热疗+化疗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热疗组、化疗组及热疗+化疗组的细胞凋亡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gp蛋白及Bcl-2蛋白表达均下降,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热疗联合阿霉素化疗能增强对U251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提高肿瘤细胞的凋亡率,通过联合热疗有效下调P-gp及Bcl-2蛋白的表达,提高U251细胞对阿霉素化疗的敏感性.
作者:王向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随着神经外科手术向显微化、精细化的发展,要求对手术的体位摆放更加科学、合理.俯卧位是显微神经外科常用的手术体位,正确的体位摆放可以达到手术术野暴露充分,便于手术医师操作,还要从护理的角度考虑患者的安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郭爱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指导无痛纤支镜老年患者检查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80例,年龄65~75岁行纤支镜检查的患者,随即分2组(n=40),A组间断推注异丙酚、芬太尼组,B组BIS指导下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组,观察2组六个时间点的Sp02、HR、SBP、DBP、苏醒时间、异丙酚用量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 B组苏醒时间、异丙酚用量均明显小于A组,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小于A组,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B组各时间点SBP、DBP、HR、SP02更平稳(P<0.05).结论 在BIS指导下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老年患者的无痛纤支镜检查更安全.
作者:孙凯;董铁立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Fg、PT、血小板黏附率等指标也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改善,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出、凝血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基本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其安全可靠,有利于促进患者预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任翔;杨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了解该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及好发部位.方法 收集我院2011-04-2012-04期间颅脑外伤手术后患者72例,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后行深静脉造影术及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在72例患者中,共发现3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率为48.61%,其中髂股腘静脉段16例,占51.61%,发生率高.结论 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且与GCS评分存在相关性,必须加以重视及积极预防.
作者:谷欣;余永强;刘毅君;龙宏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在人工流产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方法 将400例人工流产受术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200例,除接受常规护理外,在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结果 实施心理干预,使人工流产受术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缩短手术时间,降低人流综合征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人工流产者以佳状态度过手术期.结论 通过开展人工流产围手术期心理干预,满足女性特殊状态下的心理需求,减轻术前恐惧,增加人工流产受术者安全感及舒适感,提高治疗及护理的配合度,显著地减少了流产后不良反应发生,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全面改善流产后生活质量.
作者:莫咏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