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高血压病人脉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分析

范淑玉

关键词:老年, 高血压, 心脑血管
摘要:选取我院2010-10-2012-10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患者288例,脉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10-10-2012-10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的患者288例,根据患者入院时的血压水平计算脉压分成A、B、C 3组,A组(<40 mmHg)79例,男49例,女30例;年龄60~75岁,平均(78.5±2.5)岁;B组(>40 mmHg且<60 mmHg)96例,男53例,女43例;年龄61~78岁,平均(79.5±2.5)岁;C组(>60 mmHg)113例,男63例,女50例;年龄60~78岁,平均(77.5±2.5)岁.所有患者均经检查诊断,确诊为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患者.3组性别和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于腮腺内的面神经鞘瘤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目的 分析原发于腮腺内的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术前对拟行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术中取组织冰冻活检.手术注意沿神经走向剥离肿瘤,避免过度牵拉挤压.结果 6例患者经临床检查均确诊为腮腺内面神经鞘瘤,CT、MRI提示腮腺区占位性病变,无骨质破坏,经手术治疗,面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原发于腮腺内的面神经鞘瘤临床较少见,易造成误诊,临床应注意仔细检查辨别;术中轻柔操作,尽量减少对面神经的牵拉,有助于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黄利浩;牛艳红;方喜泉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遗传性疾病PMD的Dys基因多态性探讨

    本课题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56例Duchenne型(DMD)及59例Becker型(BMD)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Dys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两类亚型病症的易患因素及防治手段.

    作者:王银龙;沈艳峰;王友明;魏东敏;潘秀兰;闫纪琳;单铁英;耿建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影响调查分析

    大学生的情绪状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大学生的情绪状态逐渐趋于成熟,接近成人,但仍然存在许多不成熟的方面,表现为情绪波动、焦虑,甚至抑郁,严重者可有自杀倾向.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是减轻大学生应激反应、降低紧张情绪的重要方式,与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呈正相关.体育锻炼在增进人们的相互交往、克服孤独感、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2012-05我们对我校56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制量表调查活动,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作者:于爱华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探讨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03-2013-03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4例为试验组,男36 例,女18 例;年龄59~78 岁,平均65.5 岁,均行CT确诊,病程2~15 d.患者无心源性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脑梗死的情况.另选择54例无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为对照组,经CT检查证实没有脑梗死,男30例,女24例;年龄60~76岁,平均67.8岁.2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娄晓宇;常陆林;任亮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38例疗效观察

    本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38 例,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0-10-2012-10就诊患者76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治疗组男25 例,女13例;年龄小25岁,大73 岁,平均55.2 岁;患者病程长6 a,短1 周,平均病程为5.6个月.患者伴有明显疼痛23 例,伴神经痛7例.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小22岁,大70岁,平均51.4 岁;病程长5.4 a,短10 d,平均5.8个月.伴明显疼痛22 例,伴神经痛10例.

    作者:唐鸣歧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护理干预在颅内支架术后血压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12-2011-12收治的60例颅内支架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血压控制性治疗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0例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均为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患者,男52例,女8例;年龄40~72岁,平均(54.5±7.8)岁.脑梗死1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6例,脑供血不足10例.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头晕、头痛.有高血压史32例,糖尿病史10例.

    作者:梁丹;段洪超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与疗效的关系

    目的 探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时机与方式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0-01-2010-12收治的12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发病到临床治疗时间分为A组(出血时间7 h内)40例和B组(出血时间8~24 h)45例及C组(出血时间>24 h)35例.按照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血肿情况,观察各组的治疗情况.结果 A组预后效果明显优于B组和C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的手术时间和手术方法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李志立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脑卒中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观察

    本文主要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2011-07-2012-06收住我院50例患者,均有明确脑卒中史、一侧肢体随意运动丧失、头颅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血管定位病灶.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56~81岁,平均(62±3.5)岁;病程1~4 h,平均(2.5±0.5) h;脑出血8例,脑梗死17例;左侧肢体瘫痪15例,右侧肢体瘫痪10例(伴失语3例);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期均为第Ⅰ阶段;步行能力均为0级;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0~10分16例,11~20分9例.对照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55~79岁,平均(60±2.5)岁;病程1~4 h,平均(2.3±0.4) h;脑出血7例,脑梗死18例;左侧肢体瘫痪14例,右侧肢体瘫痪11例(伴失语3例);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期均为第Ⅰ阶段;步行能力均为0级;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0~10分15例,11~20分1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任润霞;张丽丽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依达拉奉与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我院神经内科2009-06-2012-12采用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48例,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作者:闫素霞;陈朝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1例早期误诊分析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误诊原因,总结诊疗体会.方法 报告21例临床误诊的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易误诊为颅内肿瘤、良性颅内高压、假脑瘤综合征、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性脑梗死、脑动静脉畸形等.本文21例有可能误诊为偏头痛、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病毒性脑炎、眼外直肌麻痹、炎症性脱髓鞘性脑病等.结论 临床医师应强化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意识,对可疑病例积极行CT、MRI、磁共振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是及时确诊、减少误诊的关键.

    作者:丁红梅;燕雨晴;陆洋;朱芳芳;任超;耿德勤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胸交感神经离断术治疗手汗症的护理干预

    对2007-08-2012-08在我院胸外科进行治疗的138例手汗症患者进行分析,现将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08-2012-08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手汗症患者138例,男61例,女77例;年龄9~38岁,平均(21.5±8.3)岁.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手掌、足底及腋下出汗,严重时呈滴珠状,两腋部经常湿透衣服,甚至出现湿疹皮炎.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本组患者均排除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引起的汗腺过度分泌.

    作者:刘凤娟;李银玲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护理

    2006-10-2013-01本院收治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8例,经积极抢救、精心护理,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8例患者,年龄24~34岁,平均30岁.发病时间为产后1~23 d,发病1周内均来我院就诊(突发起病,1~7 d症状渐进性加重).其中自然分娩3例,剖宫产5例.1例既往长期口服避孕药物,2例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例产褥期感染、使用抗感染药物,1例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史,1例产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史,并使用退烧药物致多汗.8例首发症状均为头痛,以后枕部和颈部为主,其中伴频繁呕吐4例,双眼视物不清1例,视物成双2例,浅昏迷1例,癫大发作1例,有精神症状1例.8例均行腰穿检查和CT/CTV或MRI/MRV检查,4例行DSA检查进一步明确病情,其中2例行介入动静脉溶栓治疗.

    作者:郭宗艳;乔璐;张苏明;毋亚坤;姬丽萍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的手术治疗方式探讨

    目的 分析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03-2012-03收治的89例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4例采取分期或联合入路方式切除肿瘤;研究组45例采用一期显微手术后正中入路经瘤颈扭转娩出法切除肿瘤.比较2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椎管狭窄处脊髓面积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术后第1周末,2组患者神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末,2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组患者术后1周和3个月的脊髓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12个月末的脊髓面积分别为(199.77±32.73)mm2、(189.98±33.76)mm2,对照组分别为(146.37±39.32)mm2、(139.72±37.98)mm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8,P<0.05;t=6.311,P<0.05).(3)2组患者术后1周末,成角畸形和脊柱不稳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3、6、12个月末的成角畸形发生率分别为4.44%、11.11%、15.55%,对照组分别为15.91%、29.55%、59.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3、6、12个月末的脊柱不稳发生率分别为6.67%、15.55%、20.00%,对照组分别为25.00%、52.27%、7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患者而言,采取一期显微手术切除肿瘤,能够改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效果较佳,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文建平;陈冬萍;李卫峰;杨常用;姚净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及稳定性与脑梗死的关系

    我们回顾性分析124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心内科124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对照,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现总结如下.

    作者:焦秋霞;刘子兰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癫患儿苯妥英钠血药浓度监测

    苯妥英钠作为抗癫药已有40多年的历史,虽然近年来也发现了不少新的抗癫药,但由于苯妥英钠的药效高,药源广,迄今仍是治疗治疗癫大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的首选药.特别是儿童在治疗过程中苯妥英钠的剂量与体质量不成正比,因此单凭医生的经验给药往往估计不足,因此,为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我们进行了患儿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的监测.

    作者:刘强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围手术期护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1例患者中男14例,女7例;年龄43~72岁,平均64.3岁;6例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例发生过脑梗死,所有患者均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颈动脉狭窄≥70%.

    作者:孙向红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微血栓监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28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5 d以内,应用德国DWL公司双通道双深度TCD监测双侧大脑中动脉,30 min/次,声强5 dB,选取至少跨越血管狭窄段适当的深度,取样容积≤双深度距离.回放时人工识别栓子信号并计数.结果 13例检出微栓子信号,阳性率5.7%,明显低于以往报道.结论 微血栓监测在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有意义的,但作为常规检测阳性率较低.

    作者:蔡慧敏;马丽丽;张宁;陈江云;陈明月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CT引导下脑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分析CT引导下脑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09-2012-09于我院就诊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微创穿刺引流组和保守治疗组各40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血肿残存体积及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预后恢复情况.结果 微创组的血肿体积由术前的(36.33±8.04)mL至术后的3 d的(18.28±5.25)mL及术后14 d的(12.38±4.25)mL,而保守治疗组则从术前至术后3 d、7 d分别为(35.31±7.06)mL、(30.56±6.35)mL、(26.52±5.27)mL,2组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的血肿体积下降更明显;从评分结果可以看出,微创组与保守治疗组相比,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更好,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CT引导下的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满意.

    作者:周汉成;李杰;陈俊莲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心因性晕厥抽搐误诊为癫发作16例治疗分析

    晕厥(syhcope)是一组综合征,常因一时性全脑供血不足导致大脑功能障碍或呈抑制状态,从而引起短暂性的意识丧失,但很快即可恢复[1],发病期患者均有与癫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有几乎相同的临床表现,易误诊为GTCS而误治,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回顾16例心因性晕厥抽搐诊断为GTCS患者的病例资料,现分析如下.

    作者:陈爱军;陈建学;李红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评价

    我院2011-06-2013-01应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佰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满意疗效,并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现报告如下.

    作者:文建军;李睿 刊期: 2013年第15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