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成;李杰;陈俊莲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06-2012-06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龄56~82岁,平均(65.4±5.7)岁.患者入院时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下降、偏侧瘫痪或麻木、吞咽困难.40例患者伴高血压、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等.
作者:陈伟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分析CT引导下脑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09-2012-09于我院就诊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微创穿刺引流组和保守治疗组各40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血肿残存体积及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预后恢复情况.结果 微创组的血肿体积由术前的(36.33±8.04)mL至术后的3 d的(18.28±5.25)mL及术后14 d的(12.38±4.25)mL,而保守治疗组则从术前至术后3 d、7 d分别为(35.31±7.06)mL、(30.56±6.35)mL、(26.52±5.27)mL,2组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的血肿体积下降更明显;从评分结果可以看出,微创组与保守治疗组相比,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更好,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CT引导下的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满意.
作者:周汉成;李杰;陈俊莲 刊期: 2013年第15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18例(40%),女27例(60%);年龄18~70岁,平均44.7岁;病程3个月~7 a.临床表现:闭经泌乳15例,肢端肥大症6例,头痛25例,视力、视野改变34例,性欲减退16例.所有病人术前均常规行鞍区薄层CT扫描及MRI检查,肿瘤直径1.0~2.0 cm 10例(22.2%),>2.0~3.0 cm 30例(66.7%),>3.0 cm 5例(11.1%).
作者:暴银素;施华 刊期: 2013年第15期
我院神经内科2009-06-2012-12采用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48例,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作者:闫素霞;陈朝 刊期: 2013年第15期
2010-01-2012-12我们对5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伴后组脑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伴后组脑神经损伤患者,年龄48~72岁,中位年龄60岁,男4例,女1例.全组选用鼻咽癌放疗后经MRI和病理诊断为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伴后组脑神经受损伤.伴随症状:单侧喉返神经受损伴声音嘶哑1例,单侧喉返神经受损有声音嘶哑并偶有呛咳2例,舌下神经受损出现舌肌萎缩、舌活动障碍,导致言语不清、吞咽困难2例.特殊治疗:行气管切开并伴经腹胃造瘘2例,鼻饲管鼻饲2例;5例患者中1例首次在我院放疗,其余4例首次放疗在外院.
作者:何爱莲;徐晓霞;曹丽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50例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的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后,窃血Ⅰ期、Ⅱ期、Ⅲ期患者分别为22例(44%)、12例(24%)、16例(32%),三期窃血患者的血流速度与方向等具有不同的表现.结论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不同窃血程度分期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图像特征呈多样化,对不同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具有较准确的判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艳春 刊期: 2013年第15期
本文主要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2011-07-2012-06收住我院50例患者,均有明确脑卒中史、一侧肢体随意运动丧失、头颅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血管定位病灶.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56~81岁,平均(62±3.5)岁;病程1~4 h,平均(2.5±0.5) h;脑出血8例,脑梗死17例;左侧肢体瘫痪15例,右侧肢体瘫痪10例(伴失语3例);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期均为第Ⅰ阶段;步行能力均为0级;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0~10分16例,11~20分9例.对照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55~79岁,平均(60±2.5)岁;病程1~4 h,平均(2.3±0.4) h;脑出血7例,脑梗死18例;左侧肢体瘫痪14例,右侧肢体瘫痪11例(伴失语3例);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期均为第Ⅰ阶段;步行能力均为0级;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0~10分15例,11~20分1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任润霞;张丽丽 刊期: 2013年第15期
我们回顾性分析124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心内科124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对照,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现总结如下.
作者:焦秋霞;刘子兰 刊期: 2013年第15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1-08-2012-11收治的80例经神经外科开颅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女32例,男48例;年龄28~67岁,平均45岁;重型颅脑损伤38例,高血压性脑病32例,脑肿瘤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观察组各40例,2组均排除心脏病、肝肾功能衰竭、妊娠患者,且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李瑞华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超声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5-2012-10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来我院体检的8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测量所有患者与健康者的踝臂指数、颈动脉斑块与狭窄情况,并对年龄、性别、血脂水平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踝臂指数、高LDL-C水平、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50%、高血压、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5.202、3.086、5.018、4.938、3.114、3.016、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超声检查能够较好地了解颈动脉的病变性质,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作者:张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继发癫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36~83岁,平均(64±13.5)岁;其中缺血性卒中24例(24/60),原发病为脑梗死10例,脑栓塞14例,出血性卒中36例(36/60),其中脑出血1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
作者:贺新霞;韩玉会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硫辛酸在神经细胞老化过程中对细胞内源性抗氧化分子谷胱甘肽(GSH)的作用.方法 采用无血清培养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建立实验性神经细胞老化模型.设立100 μmol/L硫辛酸(LA)作用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比色法测定细胞内GSH含量.结果 硫辛酸作用组5 d、10 d和15 d时细胞内GSH含量分别为306.48 μg/mgprot、240.72 μg/mgprot、152.34 μg/mgprot(同时期对照组分别为278.08 μg/mgprot、181.94 μg/mgprot、99.13 μg/mgprot);随着细胞老化进程而下降,但LA实验组的细胞内GSH含量显著高于同时期对照组.结论 硫辛酸能明显提升实验性神经细胞内GSH水平,增加细胞内源性抗氧化能力.
作者:张毅;苗玲;苏敏;蔡琰 刊期: 2013年第15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从2010-05-2012-05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初产妇中筛选出无精神病史、无内科并发症的初产妇3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6例,2组产妇在年龄、孕周、文化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孔秀萍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学习记忆训练对全脑缺血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 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训练组,采用改良Pulsinelli's 4血管闭塞法(4-VO)制作全脑缺血大鼠模型,术后1周以Y型电迷宫训练大鼠,分别在训练 7 d、14 d、21 d后应用Y型电迷宫检测比较3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差异;HE染色观察CA1区神经元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结果 训练 21 d后,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和训练组比较,Y型电迷宫全天总反应时间和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错误反应次数明显增多(P<0.05).对照组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光密度值明显低于训练组(P<0.05).结论 学习记忆训练可以改善全脑缺血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提示应用学习记忆训练方法可以改善全脑缺血损伤后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
作者:张军艳;栗延伟;任玉琴;谭军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对阿尔茨海默病微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方法 2月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AD模型组和对照组.海马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mEPSCs.观察2组mEPSCs频率、幅值、半衰期以及上升时间、曲线下面积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①mEPSCs频率:实验组(0.043±0.002)Hz,对照组(0.17±0.006)Hz,P<0.05.②mEPSCs幅值:实验组(7.458±0.381)pA,对照组(14.054±0.356)pA,减少46%,P<0.05.③mEPSCs半衰期:实验组(6.724±1.331)ms,对照组(13.289±2.325)ms,减少49%,P<0.05.④mEPSCs上升时间:实验组(4.382±1.032)ms,对照组(6.343±0.942)ms,减少31%,P<0.05.⑤mEPSCs曲线下面积:实验组(118.903±37.054)pAms,对照组(321.334±87.542)pAms,减少63%,P<0.05.结论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后能减少微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产生,从而从神经电生理的角度降低了突触的兴奋性,进而降低了患者的记忆力,加速了细胞的凋亡.
作者:林杭;王伟文;吴渝宪;王俊;郁可;杨政辉 刊期: 2013年第15期
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取与分组选取2012-06-2012-12我院急诊科收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实验组)65例,男34例,女31例;年龄45~79岁,平均(60.3±9.2)岁;发病时间1~12 h,平均(3.1±1.3) h.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 检查确诊.同时符合下列条件:①近1个月内无感染病史及外伤史;②既往无糖尿病、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病史,也无严重心、肝、肾疾病和哮喘等疾病;③试验过程中均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另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31例作为对照组,男17 例,女14例;年龄41~77岁,平均(59.7±7.8)岁.
作者:王玲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帕金森非运动症状特点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观察132例帕金森病患者,评估不同临床分期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临床阶段均可伴发多种复杂的非运动症状,其中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81.8%,采用多重回归分析得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抑郁和睡眠障碍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普遍存在非运动性症状,其中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抑郁和睡眠障碍是导致生活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
作者:郑玉敏;刘娜;罗晓光;高超 刊期: 2013年第15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02-2013-02收治的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15~70岁,平均42.5岁,其中>60岁13例(43.3%).受伤原因:车祸伤14例,跌倒摔伤8例,坠落伤5例,打击伤3例.致伤部位:额部8例,枕部12例,颞顶部10例.
作者:李建锋 刊期: 2013年第15期
本课题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56例Duchenne型(DMD)及59例Becker型(BMD)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Dys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两类亚型病症的易患因素及防治手段.
作者:王银龙;沈艳峰;王友明;魏东敏;潘秀兰;闫纪琳;单铁英;耿建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我们总结2006-06-2011-06经颞上回入路手术治疗的重型高血压丘脑出血30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患者,男21例,女9例;年龄43~76岁,平均63.7岁;明确高血压史24例,病史1~25 a,平均13 a;合并糖尿病8例,冠心病11例.均为急性起病.
作者:李业生;曲良锁;张伟;吴铁军;张延平 刊期: 2013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