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洁;张朝阳;谭东升;韦干昌;黄起志;洪伟;冯影霞;黄国华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raumatic subdural effusion,TSE)在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指TBI后各种原因引起的硬膜下间隙脑脊液的聚积,属于继发性颅脑损伤.因造成TSE的机制较多且暂无确切单一学说可以解释各种TSE的成因,我们未采用将TSE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的分型方法[1],而是根据动态观察患者CT硬膜下积液的变化和临床表现分为消退型、稳定型、进展型、演变型[2]4型以指导治疗[3].我科2009-03-2012-09收治TSE患者32例,采取包括药物、中医药、高压氧、腰穿等保守治疗以及硬膜下积液外引流、硬膜下积液腹腔分流术等多种手术方案,治愈及好转率96.9%,取得较理想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黄大成;邢泽刚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积水的手术时机、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8-06-2012-12我院收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26例,其中25例并发脑积水,对其治疗方法、手术时机、临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5例中急性脑积水9例,采用侧脑室额角穿刺外引流;16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均恢复良好;22例脑室系统基本恢复正常;3例脑室系统较前缩小,但无临床症状;无感染病例.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要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手术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朱青峰;王国芳;周志国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究脑醒静与活血化瘀法联合应用对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9-11-2012-12收治的9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5例采用醒脑静联合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醒脑静进行治疗.结果 实验组完全恢复20例,基本恢复17例,有轻微效果7例,无效1例;对照组完全恢复13例,基本恢复15例,有轻微效果11例,无效6例.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82.2%,对照组为62.2%,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醒静与活血化瘀联合治疗脑出血临床效果比单纯使用醒脑静治疗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李燕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管腔狭窄程度与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血压下降程度的关系.方法 观察2008-04-2013-03我院神经内科157例颈内动脉中到重度狭窄行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S)患者术中、术后发生低血压的情况,分析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低血压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置入颈动脉支架157例患者,一过性低血压发生率51.6%(81/157),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率9.6%(15/157),不同狭窄程度50%~70%组、>70%~90%组、>90%~99%,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75%、52.7%、30.6%,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1.4%、7.5%、5.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较重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较小,可能存在颈动脉窦敏感性下降,术前可根据患者影像学特点评估术中、术后低血压发生的危险性,对防止此并发症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王林;周清安;徐建银;杨利杰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手术的配合技巧,总结手术配合经验.方法 我院神经外科自2010-06-2012-07采用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68例,对术前、术中、术后配合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配合经验和技巧.结果 68例垂体瘤患者,全切42例(61.76%),次全切18例(26.47%),部分切除8例(11.76%),所有患者的术前症状均有所改善,术后并发脑脊液漏5例,暂时性尿崩症16例,治疗后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熟悉手术的操作步骤,了解手术器械的性能和用途,物品准备充分,严格无菌操作,与手术医生的默契配合,可以提高手术效率,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作者:郭艳 刊期: 2013年第21期
本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研究为期6个月的家庭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0-02-2011-01收治的112例精神病患者,均由直系亲属照料.纳入标准:(1)符合CCMD-3中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并不具备智能障碍以及躯体疾病;(2)患者的照料家属必须>18岁,能够清楚对量表或问卷内容进行理解;(3)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患者伴随智能障碍及其他严重的躯体疾病;(2)照料家属中也伴随不同的精神疾病.如果家属较多,那么只选择1位和患者接触密切者即可.所有患者按出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57例,男30例,女27例;年龄17~60岁,平均(28.26±7.43)岁;病程3个月~25 a,平均(4.45±1.26)a.对照组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18~59岁,平均(29.38±8.69)岁;病程3个月~28 a,平均(4.59±1.76)a.在研究过程中3例失访.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雷佳峰;蒋丽红;伍黄斌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主要发病因素是下肢动脉血管闭塞病变且伴随感觉神经系统病变,是糖尿病多种因素导致的足部疼痛麻木、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的总称.严重者不但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也给糖尿病患者的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是目前临床治疗的一大难点[1].笔者于2011-10-2012-10采用前列地尔治疗加糖尿病常规治疗糖尿病足,取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梁玉东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01-2011-12治疗的6例鼻咽癌患者,已行放射治疗,经脑血管造影检查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50%),行颈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并随访至少12个月.结果 随访发现支架内再狭窄1例,再狭窄率16.7%.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鼻咽癌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治疗手段,其创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随着技术的进步及器材的改进,其疗效及安全性正逐渐提高.
作者:刁士元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研究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2例,男27例,女25例,所有患者皆行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对照组52例,男28例,女24例,行常规开颅手术.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45.21±6.29、45.16±6.15(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2.11±4.39、28.96±4.56(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6%、28.8%(P<0.05);治疗后病死率分别为5.8%、17.3%(P<0.05).结论 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可大程度的保存脑部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综合效价明显优于开颅手术.
作者:周智斌;刘巍;洪庆峰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02-01-2012-08-01我院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4例,运用数字表法将上述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对照组62例患者运用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62例运用亚低温治疗,即患者受伤后24 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其直肠温度32~35℃,脑温度33~35℃,持续时间为1~7 d,对比上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明显优于对照组87.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运用亚低温方式进行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并减少治疗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张忠普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1-06-2012-06收治的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梗死面积分为非大面积脑梗死组27 例、大面积脑梗死组25例为实验组,选取同期40 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2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非大面积脑梗死组及大面积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比较,大面积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升高,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血清hs-CRP水平对评估脑梗死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郑新杰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骨髓间质干细胞在骨髓间质中含量丰富,具有很强的自我复制和分化能力.经过一系列提取与培养,其可通过脑室、动脉、静脉等不同途径移植于脑出血模型,从而为脑出血的治疗开辟新的路径.
作者:白洁;黄良国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通过检测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探讨其与病灶特点、病情轻重、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 选择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其中合并糖尿病组64例,无糖尿病组60例.选择同期住院的其他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TIA及眩晕症)患者71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国内统一试剂盒进行ox-LDL水平测定.结果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ox-LDL水平明显高于无糖尿病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糖尿病组腔隙性梗死比例相对较高,且与无糖尿病组相比,病情进展率、重型比例高,临床转归较差.结论 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ox-LDI水平显著增高,且与脑梗死病情进展及病情轻重相关.
作者:高素玲;甄志刚;张江;刘国荣;陈瑞英;王大力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研究甲钴胺辅助治疗急性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对于单纯免疫球蛋白治疗的优势.方法 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急性吉兰-巴雷综合征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30例.2组在丙型球蛋白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注射甲钴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以及疗效,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在临床疗效Hughes评分方面,甲钴胺治疗组8周后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症状有明显的改善;(2)在临床疗效MRC评分方面,治疗组4周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症状得到明显缓解;(3)治疗组的平均好转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 与单纯的丙型球蛋白基础免疫治疗相比,甲钴胺联合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刘琴;郾文海;方岩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14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多联疗法:口服搜风通络牵正汤加减、中药硬膏、针灸理疗,急性期应用激素;对照组72例应用激素、血管扩张剂地巴唑、神经营养胞二磷胆碱及B族维生素.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58例(80.6%)、38例(52.8%),治愈时间分别为(26.56±4.66)d、(32.62±4.80)d,2组治愈率和治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多联疗法对面神经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务孔彦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尤瑞克林联合电针治疗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01-2013-05收治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经明确诊断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尤瑞克林联合电针治疗,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NDS、FMA和BI评分比较,并对比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患者经治疗后NDS、FMA和BI评分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80%(P<0.01).结论 尤瑞克林联合电针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邱茜茜;许燕;范波胜;汤永新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颅内支架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动脉狭窄行支架成形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行常规MRI及MR扩散加权成像(DWI),采用配对t检验;并比较病人手术前后核心缺血区[the infarct core(ROI1)]、缺血区边缘3 mm区[the area of infarct growth(ROI2) ]、缺血区边缘5 mm区[the hypoperfused tissue that remained viable(ROI3)]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进行测量,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其术前术后核心梗死灶、梗死灶边缘5 mm区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5,P>0.05),而梗死灶边缘3 mm区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5,P<0.01).结论 颅内支架成形术能够挽救梗死灶周边3 mm的低血供区.
作者:李子园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帕利哌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予帕利哌酮治疗,观察组予帕利哌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对比治疗2、4、8、12周末的阴性症状量表(SANS)及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及血常规、肝功能指标来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组间治疗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比较,P均<0.05;2组治疗前后的SANS评分和BPRS评分比较,P均<0.05;2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治疗的血常规、肝功能指标比较,P均>0.05.结论 帕利哌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可以明显减轻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戴梅竹;张钰成;陈士华 刊期: 2013年第21期
近年来,交通事故引发的外伤呈上升趋势,在临床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创伤中有2/3是颅脑损伤,病死率高达58%[1],其中因合并肺炎引起死亡高达20%~50%[2],本文对近年通过对我院外科收治的40例颅脑损伤并发肺炎患者进行病因和护理分析,旨在找出降低患者的感染率、病死率的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丽丽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含量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比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20例健康者血清Lp-PLA2含量,并根据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及梗死面积分别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度神经损伤、中度神经损伤和重度神经损伤3个亚组和小面积梗死、中面积梗死及大面积梗死3个亚组.分析血清Lp-PLA2含量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梗死面积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清Lp-PLA2含量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且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神经损伤程度亚组和梗死面积亚组,组间血清Lp-PLA2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水平明显升高,可用于评估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和梗死面积.
作者:许光 刊期: 201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