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尤瑞克林联合电针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分析

邱茜茜;许燕;范波胜;汤永新

关键词:急性进展性脑梗死, 尤瑞克林, 电针
摘要:目的 探讨尤瑞克林联合电针治疗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01-2013-05收治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经明确诊断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尤瑞克林联合电针治疗,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NDS、FMA和BI评分比较,并对比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患者经治疗后NDS、FMA和BI评分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80%(P<0.01).结论 尤瑞克林联合电针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高压氧治疗对神经性耳鸣患者微循环状态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神经性耳鸣患者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01-2013-02于本院进行诊治的62例神经性耳鸣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以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以高压氧进行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甲襞微循环指标和不同切变率全血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5 d及10 d的甲襞微循环指标和不同切变率全血黏度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10 d低于治疗前与治疗后5 d(P均<0.05).结论 高压氧对神经性耳鸣患者微循环状态的影响较大,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内耳循环状态.

    作者:童建平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哈密地区中老年人非癫(癎)性发作性疾病的病因及脑电图分析

    癫(癎)是一种发作性疾病,是大脑皮质局限性或广泛性、间歇性的异常放电,在临床上可能与其他发作性疾病相混淆.长程视频录像脑电图(V-EEG)可通过直接观察发作的临床表现、睡眠结构EEG,并通过同步EEG监测来分析临床与EEG的关系,从而成为癫(癎)诊断与鉴别诊断非常可靠的监测方法.非癫(癎)性发作(NES)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阵发性临床发作,不伴有发作期EEG(癎)样放电.在国外癫(癎)中心所谓癫(癎)患者中10%~20%被证实为NES.现将哈密地区监测的54例中老年人NE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银珠;李维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特点及处理方法

    目的 探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后术后并发症的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84例垂体瘤经鼻蝶入路切除的术后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术后对尿崩症患者使用双氢克尿噻片口服,3次/d,每日检测电解质.对照组则进行自我闭尿性的修复训练,简单进行膀胱修复功能训练及日常常规护理.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6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显效率(66.66%)明显高于对照组(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患者术后易发生各类并发症,应及时对症处理.

    作者:姬馨彤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CT与DSA引导下行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术临床应用对比

    目的 分析CT与DSA引导下行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8-02-2013-01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三叉神经疼痛病人15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CT组(78例)和DSA组(78例),观察2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结果 CT组穿刺成功率98.7%,平均操作时间(55.4±1.2)min;DSA组的穿刺成功率89.7%,平均操作时间(24.6±13)min,2组平均操作时间和成功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术中,采用DSA引导快速便捷,CT引导成功率更高,尤其对于卵圆孔及颅底解剖变异的病例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陆正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护士对疼痛认知和管理的研究进展

    痛觉是感觉神经系统的功能,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射机制,疼痛影响着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给病人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将疼痛定义为:疼痛是一种伴有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引起人感觉和情绪上的不愉快的复杂主观感受[1].研究表明,疼痛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会引起病人机体活动障碍、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伤口愈合和机体康复延迟,住院时间增加[2].护理工作的目的是减轻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护士是患者疼痛症状的主要评估者,镇痛措施的具体实施者,护士疼痛知识掌握情况、对疼痛的观察评估能力和镇痛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镇痛效果.因此,切实了解护士对临床患者疼痛处理的认识、态度及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提高护士疼痛处理水平的关键.本文将对国内外对护士的疼痛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改进疼痛护理教育、提高临床疼痛管理水平提供借鉴和依据.

    作者:董永欣;时秋英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心理的影响

    本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研究为期6个月的家庭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0-02-2011-01收治的112例精神病患者,均由直系亲属照料.纳入标准:(1)符合CCMD-3中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并不具备智能障碍以及躯体疾病;(2)患者的照料家属必须>18岁,能够清楚对量表或问卷内容进行理解;(3)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患者伴随智能障碍及其他严重的躯体疾病;(2)照料家属中也伴随不同的精神疾病.如果家属较多,那么只选择1位和患者接触密切者即可.所有患者按出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57例,男30例,女27例;年龄17~60岁,平均(28.26±7.43)岁;病程3个月~25 a,平均(4.45±1.26)a.对照组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18~59岁,平均(29.38±8.69)岁;病程3个月~28 a,平均(4.59±1.76)a.在研究过程中3例失访.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雷佳峰;蒋丽红;伍黄斌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导致椎动脉先天纤细患者眩晕发生的因素与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椎动脉先天纤细患者眩晕发生的因素.方法 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椎动脉走行、内径及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共筛选出椎动脉先天纤细患者233例后,利用TCD检测颅内段椎动脉PSV、血管搏动指数(PI),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血糖、血脂和患高血压的病程时间,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上述临床因素与椎动脉先天纤细患者眩晕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Logistic回归年龄(OR=1.052,95%CI为1.023~1.081,P<0.001)、高血压病程时间(OR=1.074,95%CI为1.006~1.146,P=0.032)、血糖(OR=1.044,95%CI为1.022~1.067,P=0.048)以及基底动脉的PSV(OR=1.047,95%CI为1.004~1.092,P=0.033)和PI(OR=1.065,95%CI为0.991~1.145,P=0.041),进入回归方程,与椎动脉先天纤细患者的眩晕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椎动脉先天纤细是导致眩晕发生的病因之一,这可能与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相关,年龄、血糖、血压是影响椎动脉先天纤细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发生眩晕的重要临床因素.

    作者:王海音;张薇;高敏;于梦囡;张建玲;王学良;李利;王新宴;王建昌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2种手术入路对后颅窝减压术的治疗效果分析

    后颅窝减压术后治疗效疗很关键,其中主要是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因为后颅窝减压术后手术切口感染处理较麻烦,尤其高原地区伤口愈合率较低;我院地处高原地带海拔3 000米左右,将2006-01-2012-03收治的59例患者的治疗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林节;冯国君;董红让;李在全;叶东平;郭启平;贾锋涛;次欧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缺血性脑卒中后疼痛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疼痛(poststroke pain,PS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卒中严重程度增加、年龄、女性、饮酒、抑郁症、高脂血症、糖尿病7个危险因素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严重程度增加及抑郁症为PSP发病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卒中严重程度增加及抑郁症患者更易患PSP,应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作者:李文磊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依达拉奉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本院2010-08-2013-03收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8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注射依达拉奉.比较2组疗效差异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14 d后,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血高切变黏度、低切变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显著,有助于促进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

    作者:蔡乃青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神经外科手术室贵重精密器械设备的安全管理与使用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室贵重精密器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方法.方法 2012年神经外科手术室全面实施贵重精密器械设备规范化管理,将效果与2009年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贵重精密器械设备规范化管理后,手术室贵重精密器械设备使用率及完好率明显提高,护士理论、技能及工作能力明显加强.结论 对神经外科手术室贵重精密器械设备实施规范化管理,可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保证器械设备可靠使用,提高了手术质量与安全水平,可创造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作者:刘凤;白俊超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DWI评价颅内支架成形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颅内支架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动脉狭窄行支架成形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行常规MRI及MR扩散加权成像(DWI),采用配对t检验;并比较病人手术前后核心缺血区[the infarct core(ROI1)]、缺血区边缘3 mm区[the area of infarct growth(ROI2) ]、缺血区边缘5 mm区[the hypoperfused tissue that remained viable(ROI3)]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进行测量,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其术前术后核心梗死灶、梗死灶边缘5 mm区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5,P>0.05),而梗死灶边缘3 mm区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5,P<0.01).结论 颅内支架成形术能够挽救梗死灶周边3 mm的低血供区.

    作者:李子园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积水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积水的手术时机、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8-06-2012-12我院收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26例,其中25例并发脑积水,对其治疗方法、手术时机、临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5例中急性脑积水9例,采用侧脑室额角穿刺外引流;16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均恢复良好;22例脑室系统基本恢复正常;3例脑室系统较前缩小,但无临床症状;无感染病例.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要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手术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朱青峰;王国芳;周志国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目的 骨髓间质干细胞在骨髓间质中含量丰富,具有很强的自我复制和分化能力.经过一系列提取与培养,其可通过脑室、动脉、静脉等不同途径移植于脑出血模型,从而为脑出血的治疗开辟新的路径.

    作者:白洁;黄良国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浅神经阻滞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浅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01-2013-01我院收治的88例甲状腺手术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局部浸润麻醉术式,观察组给予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浅神经阻滞麻醉术式.2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实施.主要观察记录麻醉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所需时长、术后并发症情况(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的损伤情况).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快、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所需时长相对较短以及手术区组织损伤率低,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浅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相对于局部浸润麻醉方式具有麻醉效果好、操作便捷、出血量少、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临床考虑应用.

    作者:蒋玲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2007-01-2013-01我院收治的30例DEACM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0例DEACMP患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93.3%),其次为锥体外系功能障碍(50%);30例患者均有脑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慢波增多.头颅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及大脑白质异常密度影.治疗后基本痊愈5例,好转14例,未愈8例,恶化3例.结论 DEACMP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和锥体外系功能障碍,一经发生治疗较困难,预后不良.

    作者:农媛;肖海;冼莹;曾灏;梁妙玲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肝性脊髓病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分析肝性脊髓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6例肝性脊髓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表现为双下肢痉挛性瘫痪,虽经积极降氨等治疗,但恢复差.随访2例死于肝昏迷、消化道大出血,余2例2 a内未好转.结论 HM患者以下肢痉挛性瘫痪为主要表现,多为神经功能不可逆损害,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肝移植可能为目前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尹变利;任向阳;马聪敏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D-二聚体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及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方法 选择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02例,随机抽取同期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分别检查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颈动脉彩超,了解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硬化程度,比较3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观察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动态变化.结果 进展组、非进展组、健康体检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依次降低(P<0.01),进展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1),随着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D-二聚体水平有升高趋势;进展组与非进展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治疗前、治疗第7天时均有明显差异(P<0.01),第14天时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D-二聚体参与了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结合颈动脉彩超检查,更进一步预测病情,判断预后.

    作者:张德华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中西医结合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72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14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多联疗法:口服搜风通络牵正汤加减、中药硬膏、针灸理疗,急性期应用激素;对照组72例应用激素、血管扩张剂地巴唑、神经营养胞二磷胆碱及B族维生素.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58例(80.6%)、38例(52.8%),治愈时间分别为(26.56±4.66)d、(32.62±4.80)d,2组治愈率和治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多联疗法对面神经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务孔彦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长春西汀联合依达拉奉在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长春西汀联合依达拉奉对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本院2011-09-2012-09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126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42例给予长春西汀治疗,B组39例给予依达拉奉静脉治疗,C组45例给予长春西汀、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均以21 d为一个疗程.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智力障碍改善程度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在MMSE、CDT和MoCA评分方面,3组治疗后均显著改善(P<0.05),且C组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A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长春西汀联合依达拉奉能够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障碍,提高其认知和自理能力,效果显著好于单一药物使用,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婷 刊期: 2013年第21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