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林节;冯国君;董红让;李在全;叶东平;郭启平;贾锋涛;次欧
我院自2010-03-2013-01选择性应用微创治疗颅内血肿治疗高血压66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6例,男36例,女30例;年龄40~75岁,平均61岁.全部病人有明确高血压史,糖尿病史3例,冠心病3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38例,其中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6例,颞叶出血15例,额叶出血8例,顶枕叶出血4例,小脑出血1例.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并均被脑CT证实.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其中基底节出血>20~50 mL,脑叶出血>50~100 mL,小脑出血>15 mL.
作者:潘雪芳;邵磊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浅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01-2013-01我院收治的88例甲状腺手术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局部浸润麻醉术式,观察组给予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浅神经阻滞麻醉术式.2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实施.主要观察记录麻醉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所需时长、术后并发症情况(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的损伤情况).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快、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所需时长相对较短以及手术区组织损伤率低,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浅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相对于局部浸润麻醉方式具有麻醉效果好、操作便捷、出血量少、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临床考虑应用.
作者:蒋玲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比较红花黄色素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独康复训练对提高脑卒中后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每天静滴红花黄色素,并联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患者的偏瘫肢体,训练6 d/周,连续训练2周.对照组仅单独采用现代康复训练治疗.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MI)与功能独立性评定(FIM)作为疗效评测工具,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红花黄色素联合康复训练在提高脑卒中后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花黄色素联合康复训练在提高脑卒中后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康复治疗.
作者:王伟祥;邓皓晖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02-01-2012-08-01我院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4例,运用数字表法将上述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对照组62例患者运用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62例运用亚低温治疗,即患者受伤后24 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其直肠温度32~35℃,脑温度33~35℃,持续时间为1~7 d,对比上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明显优于对照组87.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运用亚低温方式进行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并减少治疗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张忠普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对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 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和评价.方法 选取70例伴精神行为症状的AD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疗,疗程均为6周.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 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 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喹硫平治疗组总有效率82.9%,利培酮治疗组80%,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BEHAVE-AD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6周后,2组MMSE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喹硫平治疗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培酮治疗组(P<0.05).结论 喹硫平与利培酮均能显著改善AD患者BPSD,喹硫平安全性略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廖春平;李学武;王荣业;吴东辉;陈周文 刊期: 2013年第21期
本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研究为期6个月的家庭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0-02-2011-01收治的112例精神病患者,均由直系亲属照料.纳入标准:(1)符合CCMD-3中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并不具备智能障碍以及躯体疾病;(2)患者的照料家属必须>18岁,能够清楚对量表或问卷内容进行理解;(3)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患者伴随智能障碍及其他严重的躯体疾病;(2)照料家属中也伴随不同的精神疾病.如果家属较多,那么只选择1位和患者接触密切者即可.所有患者按出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57例,男30例,女27例;年龄17~60岁,平均(28.26±7.43)岁;病程3个月~25 a,平均(4.45±1.26)a.对照组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18~59岁,平均(29.38±8.69)岁;病程3个月~28 a,平均(4.59±1.76)a.在研究过程中3例失访.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雷佳峰;蒋丽红;伍黄斌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室贵重精密器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方法.方法 2012年神经外科手术室全面实施贵重精密器械设备规范化管理,将效果与2009年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贵重精密器械设备规范化管理后,手术室贵重精密器械设备使用率及完好率明显提高,护士理论、技能及工作能力明显加强.结论 对神经外科手术室贵重精密器械设备实施规范化管理,可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保证器械设备可靠使用,提高了手术质量与安全水平,可创造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作者:刘凤;白俊超 刊期: 2013年第21期
脑水肿和高颅压可由颅脑损伤、脑血管病、颅内肿瘤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引起.如何早期有效地防治脑水肿及降低高颅压(ICP)是神经科疾病救治的重要环节.虽然临床上有多种传统方法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但综合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近年来,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高渗盐水(hypertonic Saline,HS)具有确切的抵抗脑水肿及降颅压效果,且不良反应少,有趋势作为颅脑损伤后脑水肿和高颅压的一线治疗.
作者:周玉宝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管腔狭窄程度与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血压下降程度的关系.方法 观察2008-04-2013-03我院神经内科157例颈内动脉中到重度狭窄行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S)患者术中、术后发生低血压的情况,分析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低血压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置入颈动脉支架157例患者,一过性低血压发生率51.6%(81/157),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率9.6%(15/157),不同狭窄程度50%~70%组、>70%~90%组、>90%~99%,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75%、52.7%、30.6%,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1.4%、7.5%、5.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较重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较小,可能存在颈动脉窦敏感性下降,术前可根据患者影像学特点评估术中、术后低血压发生的危险性,对防止此并发症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王林;周清安;徐建银;杨利杰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研究甲钴胺辅助治疗急性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对于单纯免疫球蛋白治疗的优势.方法 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急性吉兰-巴雷综合征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30例.2组在丙型球蛋白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注射甲钴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以及疗效,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在临床疗效Hughes评分方面,甲钴胺治疗组8周后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症状有明显的改善;(2)在临床疗效MRC评分方面,治疗组4周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症状得到明显缓解;(3)治疗组的平均好转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 与单纯的丙型球蛋白基础免疫治疗相比,甲钴胺联合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刘琴;郾文海;方岩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研究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和颈椎曲度的改善情况,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用2011-09-2012-09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21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脊柱微调为主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20 d后观察治疗效果和颈椎曲度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愈19例,显效26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椎曲度(10.28±2.67)mm,对照组为(8.53±2.42)mm,2组颈椎曲度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牵引疗法比较,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好,颈椎曲度改善情况明显,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途径.
作者:张立军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自由基清除剂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32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自由基清除剂组、亚低温组3组,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自由基清除剂和亚低温;自由基清除剂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自由基清除剂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亚低温治疗.比较3组疗效.结果 与后2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有效率更高,NDS和血乳酸水平明显降低,治疗后脑梗死面积缩小范围也明显比其他2组突出,且明显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P<0.01).结论 自由基清除剂与亚低温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更佳,并发症发生率低,更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志勇;陈英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组(实验组)35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5例,实验组3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滴尼莫地平,1次/d;对照组给予脱水、降压、控制血压治疗及其他对症处理;疗程均为21 d,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前后血肿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治愈率高且病死率低,优于对照组.结论 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血肿体积,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符国展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右佐匹克隆(天士力公司生产,商品名文飞)联合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商品名黛力新)在神经系统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2010-2011年神经内科住院病人中伴有精神心理障碍的住院患者321例,基础治疗无明显区别,分为治疗组(黛力新+文飞)160例及对照组(单用黛力新)161例,对2组患者治疗后精神、心理障碍症状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治疗组精神心理障碍好转率、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右佐匹克隆不仅对失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同时对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的精神心理障碍也有治疗作用.
作者:王振焕;王剑;王杰;朱苹 刊期: 2013年第21期
后颅窝减压术后治疗效疗很关键,其中主要是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因为后颅窝减压术后手术切口感染处理较麻烦,尤其高原地区伤口愈合率较低;我院地处高原地带海拔3 000米左右,将2006-01-2012-03收治的59例患者的治疗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林节;冯国君;董红让;李在全;叶东平;郭启平;贾锋涛;次欧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在颅脑外伤患者镇静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颅脑外伤病人30例,GCS评分8~15分,均给予右美托咪啶负荷量1 μg/kg,20 min静脉注射,随后予0.2~0.7 μg/(kg·h)静脉维持,采用Ramsay 镇静评分,维持镇静深度2~4分,记录用药前及负荷量后即刻、1 h、4 h、12 h、24 h患者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监测以上各时间点动脉血气分析(PO2、PCO2)的变化.结果 所有接受镇静治疗患者30 min 内Ramsay 评分均达目标,且均能被定时唤醒.患者呼吸频率、SpO2、PO2、PCO2、较用药前无明显变化.有5例患者用药后出现低血压,经补液后迅速回升;有2例患者出现心率下降,经短暂停药后恢复正常.结论 右美托咪啶在颅脑外伤患者中镇静效果满意,无呼吸抑制,安全性高,且可使患者保持可唤醒状态,适用于该类患者的短期镇静.
作者:马冬璞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米氮平联合乌灵胶囊治疗老年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150例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米氮平联合乌灵胶囊组52例,米氮平组48例,对照组50例,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评估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睡眠改善情况,应用TESS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米氮平联合乌灵胶囊组、米氮平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米氮平联合乌灵胶囊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均较其余2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SS副反应量表评分3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氮平联合乌灵胶囊治疗老年卒中后抑郁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李书剑;李燕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分析CT与DSA引导下行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8-02-2013-01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三叉神经疼痛病人15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CT组(78例)和DSA组(78例),观察2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结果 CT组穿刺成功率98.7%,平均操作时间(55.4±1.2)min;DSA组的穿刺成功率89.7%,平均操作时间(24.6±13)min,2组平均操作时间和成功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术中,采用DSA引导快速便捷,CT引导成功率更高,尤其对于卵圆孔及颅底解剖变异的病例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陆正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神经节苷酯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0-02-2011-02收治78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9例常规治疗,观察组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酯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的优于对照组,而病死率和重残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 神经节苷酯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降低了病死率和重残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徐建昌;刘文广;韩辉;齐亮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院前抢救模式对提高卒中抢救效果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院前抢救模式分为卒中单元组和对照组,院前抢救分别采用卒中单元模式和常规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抢救后的NIHSS评分、ADL评分及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00%(P<0.05);治疗后卒中单元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卒中单元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8.47±7.48)d,平均住院费用(12.45±4.37)千元,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卒中单元院前抢救模式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脑卒中的有效抢救模式.
作者:吴广福 刊期: 201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