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与颈椎曲度变化观察

张立军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 脊柱微调手法, 颈椎曲度, 牵引
摘要:目的 研究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和颈椎曲度的改善情况,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用2011-09-2012-09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21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脊柱微调为主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20 d后观察治疗效果和颈椎曲度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愈19例,显效26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椎曲度(10.28±2.67)mm,对照组为(8.53±2.42)mm,2组颈椎曲度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牵引疗法比较,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好,颈椎曲度改善情况明显,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途径.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乌司他丁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一种由围生期窒息引发的缺氧或脑血流减少甚至暂停的新生儿脑损伤疾病,重症患儿病死率高,轻症患儿也常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临床多采用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近年来,乌司他丁、苯巴比妥、丹参注射液、纳洛酮等药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作用愈来愈受到关注,尤其是药物的联合应用已得到初步研究.本文采用乌司他丁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作者:秦攀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积水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积水的手术时机、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8-06-2012-12我院收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26例,其中25例并发脑积水,对其治疗方法、手术时机、临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5例中急性脑积水9例,采用侧脑室额角穿刺外引流;16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均恢复良好;22例脑室系统基本恢复正常;3例脑室系统较前缩小,但无临床症状;无感染病例.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要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手术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朱青峰;王国芳;周志国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醒脑静与活血化瘀法联合治疗脑出血疗效分析

    目的 探究脑醒静与活血化瘀法联合应用对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9-11-2012-12收治的9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5例采用醒脑静联合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醒脑静进行治疗.结果 实验组完全恢复20例,基本恢复17例,有轻微效果7例,无效1例;对照组完全恢复13例,基本恢复15例,有轻微效果11例,无效6例.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82.2%,对照组为62.2%,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醒静与活血化瘀联合治疗脑出血临床效果比单纯使用醒脑静治疗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李燕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难治性癫(癎)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麻醉管理

    目的 了解难治性癫(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探讨外科手术治疗时的麻醉处理.方法 将2010-01-2012-12我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难治性癫(癎)患者15例设为研究对象.其患者术中持续监测心电图(ECG)、氧饱和度(SpO2),对其失血量、输血量及体温进行测定记录.结果 12例唤醒成功,使患者听力恢复,能够完全在医生指令下活动,颅内压无升高现象,无情绪躁动;彻底清除了3例患者在无功能区的癫(癎)病灶,为避免对功能区造成损伤,对功能区的癫(癎)病灶实施了软脑膜下横行纤维切断术.术后,该组所有癫(癎)患者症状均得以明显缓解,无麻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中各时段血压及心率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组麻醉方案对术中的准确定位是安全、有效的,而对皮质功能区的精确定位也是切除癫(癎)病灶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魏文太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红花黄色素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偏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红花黄色素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独康复训练对提高脑卒中后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每天静滴红花黄色素,并联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患者的偏瘫肢体,训练6 d/周,连续训练2周.对照组仅单独采用现代康复训练治疗.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MI)与功能独立性评定(FIM)作为疗效评测工具,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红花黄色素联合康复训练在提高脑卒中后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花黄色素联合康复训练在提高脑卒中后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康复治疗.

    作者:王伟祥;邓皓晖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卒中单元院前抢救模式对提高脑卒中抢救效果的作用分析

    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院前抢救模式对提高卒中抢救效果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院前抢救模式分为卒中单元组和对照组,院前抢救分别采用卒中单元模式和常规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抢救后的NIHSS评分、ADL评分及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00%(P<0.05);治疗后卒中单元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卒中单元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8.47±7.48)d,平均住院费用(12.45±4.37)千元,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卒中单元院前抢救模式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脑卒中的有效抢救模式.

    作者:吴广福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B族维生素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控制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分析

    目的 前瞻性观察叶酸、维生素B6、B12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血症,对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变化的影响,为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方法 将9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Hhcy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瑞舒伐他汀5 mg/d+阿司匹林0.1 g/d)或维生素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叶酸10 mg/d+维生素B610 mg/d+甲钴胺0.5 mg/d)检测基线及入组后6、12、18、24月时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脂等各项指标,同时做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基线及入组后6、12、18、24月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在入组后6、12、18、24月时,维生素干预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入组后6、12、18、24月时,2组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指标均优于基线水平(P<0.05,P<0.01),随时间延长效果更加明显(P<0.01).结论 B族维生素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能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Hhcy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在联合他汀、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能进一步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

    作者:裘丽红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神经节苷酯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神经节苷酯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0-02-2011-02收治78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9例常规治疗,观察组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酯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的优于对照组,而病死率和重残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 神经节苷酯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降低了病死率和重残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徐建昌;刘文广;韩辉;齐亮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呼吸停止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呼吸停止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01-2013-03于本院治疗的46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呼吸停止发生率进行统计,对不同CT分级、是否再出血、是否并发感染及血管痉挛者的呼吸停止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将上述因素与呼吸停止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46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3例出现呼吸停止,发生率28.26%;CT分级较高者呼吸停止发生率高于CT分级较低者,再出血者发生率高于未再次出血者,并发感染者发生率高于无感染者,血管痉挛者高于无血管痉挛者,且上述指标均与呼吸停止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高CT分级、再出血、并发感染及血管痉挛均是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呼吸停止的危险因素,对于存在上述因素的患者应给予更多重视.

    作者:严长樱;杨芳林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目的 骨髓间质干细胞在骨髓间质中含量丰富,具有很强的自我复制和分化能力.经过一系列提取与培养,其可通过脑室、动脉、静脉等不同途径移植于脑出血模型,从而为脑出血的治疗开辟新的路径.

    作者:白洁;黄良国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梯度洗脱法快速检测人血清中帕罗西汀及舍曲林的药物浓度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梯度洗脱法快速检测人血清中帕罗西汀及舍曲林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进行测定:盐酸阿米替林为内标,流动相A为10 m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pH2.5),流动相B为乙腈,色谱柱为安捷伦Zorbax SB C18 (4.6 mm×50 mm,3.5 mm),紫外检测波长为205 nm;进样量为40 μL;流速为1.0 mL/min,柱温30℃.采用梯度洗脱进行洗脱(0.00~3.00 min乙腈32%~40%;3.00~4.00 min乙腈40%~80%;4.00~5.00 min乙腈80%~32%,再平衡时间5min).以甲苯:正己烷=25:75为提取溶剂.结果 帕罗西汀和舍曲林及内标在5min内完全分离,且提取回收率均>70%,方法回收率均在90.0%~110.0%,线性γ均>0.995,精密度PSD均<10.结论 建立了快速梯度洗脱法检测人血清中帕罗西汀及舍曲林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

    作者:孙秀佳;林治光;任娟娟;崔慧茹;蒋平;刘红梅;姜丽娟;李春波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1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脑卒中后发生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高危因素.结果 61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发生神经源性吞咽障碍81例,发生率13.26%.女性患者,年龄>50岁,复发,梗死部位位于颞叶、顶叶或脑干,合并高血压、肺炎、血脂异常、颈椎病及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均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神经源性吞咽困难受多因素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应对高危患者积极预防.

    作者:范惠先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依达拉奉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本院2010-08-2013-03收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8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注射依达拉奉.比较2组疗效差异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14 d后,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血高切变黏度、低切变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显著,有助于促进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

    作者:蔡乃青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DWI评价颅内支架成形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颅内支架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动脉狭窄行支架成形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行常规MRI及MR扩散加权成像(DWI),采用配对t检验;并比较病人手术前后核心缺血区[the infarct core(ROI1)]、缺血区边缘3 mm区[the area of infarct growth(ROI2) ]、缺血区边缘5 mm区[the hypoperfused tissue that remained viable(ROI3)]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进行测量,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其术前术后核心梗死灶、梗死灶边缘5 mm区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5,P>0.05),而梗死灶边缘3 mm区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5,P<0.01).结论 颅内支架成形术能够挽救梗死灶周边3 mm的低血供区.

    作者:李子园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护理体会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ChEI)治疗后症状减轻[1].发病率为8~20/10万,患病率为50/10万,我国南方发病率较高.其中MG患者中65%~80%有胸腺增生,10%~20%伴发胸腺瘤.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是现今国际公认有效的常规保守疗法.手术治疗,胸腺切除加前纵隔脂肪清扫术是目前认为治疗MG根本的方法.

    作者:李琳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心理的影响

    本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研究为期6个月的家庭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0-02-2011-01收治的112例精神病患者,均由直系亲属照料.纳入标准:(1)符合CCMD-3中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并不具备智能障碍以及躯体疾病;(2)患者的照料家属必须>18岁,能够清楚对量表或问卷内容进行理解;(3)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患者伴随智能障碍及其他严重的躯体疾病;(2)照料家属中也伴随不同的精神疾病.如果家属较多,那么只选择1位和患者接触密切者即可.所有患者按出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57例,男30例,女27例;年龄17~60岁,平均(28.26±7.43)岁;病程3个月~25 a,平均(4.45±1.26)a.对照组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18~59岁,平均(29.38±8.69)岁;病程3个月~28 a,平均(4.59±1.76)a.在研究过程中3例失访.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雷佳峰;蒋丽红;伍黄斌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脑卒中部位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目的 分析脑卒中部位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01-2013-01在我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0例,根据卒中部位分为4组,对概念形成能力和记忆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概念形成能力由低到高依次为左丘脑卒中、左基底节卒中、右丘脑卒中、右基底节卒中患者和对照组患者(P<0.05).左丘脑的长延迟记忆差,其余脑卒中患者的长延迟记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脑卒中患者即时记忆、CFT回忆和再认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部位卒中对于认知功能影响不同,左丘脑卒中易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魏亮;李陈渝;杨健;翁栩;唐瑞龙;熊昕;庞华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灯盏花素注射液辅助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价值分析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多发病于中老年人群体,它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1].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脑血栓形成,致使血管官腔狭窄或闭塞,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继而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诱发局部性脑组织软化坏死[2].脑梗死病发率高、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致残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3].本院应用灯盏花素中成药制剂辅助奥扎格雷钠治疗老年脑梗死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新雯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我院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控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08-04-2013-04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选择同期32例开颅术后未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诊断、基础疾病、手术情况、侵入性操作、有无脑室外引流、有无脑脊液漏、住院时间等差异.结果 2组7种单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持续时间与脑室外引流、有无脑脊液漏是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开颅手术持续时间和脑室外引流、有无脑脊液漏与患者的术后感染具有密切关系.

    作者:蒋永化;李新文;王旭光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血肿清除时机对高血压脑出血预后转归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手术时机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组12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发病至手术开始的时间分组,8 h内(超早期组)38例,8~24 h内(早期组)46例,24 h后(晚期组)41例,分别对术后再出血发生率、神经功能恢复状态以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超早期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高(P<0.05),超早期组功能恢复良好者多于早期组和晚期组(P<0.05);3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超早期手术清除血肿可降低术后神经功能缺陷,提高生存质量.可通过术中血压监测、有效止血、术后控制血压等综合治疗降低再出血发生率.

    作者:零达尚;张建国;张晓峰;刘远来;孙异春;张著;林其炎 刊期: 2013年第21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