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6例临床疗效观察

潘雪芳;邵磊

关键词:微创, 高血压脑出血, 疗效观察
摘要:我院自2010-03-2013-01选择性应用微创治疗颅内血肿治疗高血压66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6例,男36例,女30例;年龄40~75岁,平均61岁.全部病人有明确高血压史,糖尿病史3例,冠心病3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38例,其中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6例,颞叶出血15例,额叶出血8例,顶枕叶出血4例,小脑出血1例.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并均被脑CT证实.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其中基底节出血>20~50 mL,脑叶出血>50~100 mL,小脑出血>15 mL.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缺血性脑卒中后疼痛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疼痛(poststroke pain,PS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卒中严重程度增加、年龄、女性、饮酒、抑郁症、高脂血症、糖尿病7个危险因素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严重程度增加及抑郁症为PSP发病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卒中严重程度增加及抑郁症患者更易患PSP,应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作者:李文磊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含量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比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20例健康者血清Lp-PLA2含量,并根据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及梗死面积分别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度神经损伤、中度神经损伤和重度神经损伤3个亚组和小面积梗死、中面积梗死及大面积梗死3个亚组.分析血清Lp-PLA2含量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梗死面积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清Lp-PLA2含量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且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神经损伤程度亚组和梗死面积亚组,组间血清Lp-PLA2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水平明显升高,可用于评估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和梗死面积.

    作者:许光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1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脑卒中后发生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高危因素.结果 61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发生神经源性吞咽障碍81例,发生率13.26%.女性患者,年龄>50岁,复发,梗死部位位于颞叶、顶叶或脑干,合并高血压、肺炎、血脂异常、颈椎病及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均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神经源性吞咽困难受多因素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应对高危患者积极预防.

    作者:范惠先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外伤性张力性气颅11例并文献复习

    外伤性气颅临床较多见,而张力性气颅发病率较低,约为10%,同时伴有颅底骨折时其发生率显著升高[1].部分患者由于颅底骨折后形成活瓣,导致张力性气颅,一旦发生后果较为严重,甚至引起脑疝,危及患者生命.我科从2002-01-2013-01共收治11例张力性气颅患者,结合复习文献分析讨论,报道如下.

    作者:余松祚;陆伟水;覃重桥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浅神经阻滞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浅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01-2013-01我院收治的88例甲状腺手术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局部浸润麻醉术式,观察组给予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浅神经阻滞麻醉术式.2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实施.主要观察记录麻醉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所需时长、术后并发症情况(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的损伤情况).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快、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所需时长相对较短以及手术区组织损伤率低,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浅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相对于局部浸润麻醉方式具有麻醉效果好、操作便捷、出血量少、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临床考虑应用.

    作者:蒋玲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手术的配合技巧,总结手术配合经验.方法 我院神经外科自2010-06-2012-07采用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68例,对术前、术中、术后配合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配合经验和技巧.结果 68例垂体瘤患者,全切42例(61.76%),次全切18例(26.47%),部分切除8例(11.76%),所有患者的术前症状均有所改善,术后并发脑脊液漏5例,暂时性尿崩症16例,治疗后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熟悉手术的操作步骤,了解手术器械的性能和用途,物品准备充分,严格无菌操作,与手术医生的默契配合,可以提高手术效率,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作者:郭艳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代谢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代谢影响.方法 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2周末、4周末、8周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评定疗效,分别在治疗前、4周末、8周末根据患者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变化评价代谢指标,用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50例经8周治疗后PANSS各因子分的评分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7,P<0.001),其中42例代谢正常患者经8周治疗血糖和胆固醇等各因子评分无显著变化,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86,P=0.330),8例因药物引起血糖和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患者,8周后血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因子下降,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875,P<0.000).结论 齐拉西酮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是对血糖、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影响小的抗精神病药物,临床疗效满意,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凌洁;张朝阳;谭东升;韦干昌;黄起志;洪伟;冯影霞;黄国华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结合运动疗法对外伤性截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结合运动疗法对外伤性截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法将6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系列运动疗法,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及运动疗法.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运动评分评定截瘫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及运动功能恢复的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前2组ASIA运动评分及Barthel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时2组ASIA运动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有提高,但治疗组运动功能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结合运动疗法能显著改善外伤性截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刘西纺;孙银娣;顾新;姚佳艺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自由基清除剂与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自由基清除剂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32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自由基清除剂组、亚低温组3组,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自由基清除剂和亚低温;自由基清除剂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自由基清除剂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亚低温治疗.比较3组疗效.结果 与后2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有效率更高,NDS和血乳酸水平明显降低,治疗后脑梗死面积缩小范围也明显比其他2组突出,且明显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P<0.01).结论 自由基清除剂与亚低温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更佳,并发症发生率低,更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志勇;陈英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躁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躁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将本院诊治的126例双相障碍躁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喹硫平单药治疗,观察组给予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口服治疗,疗程8周.采用Beck-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来评估临床疗效,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4周及8周,观察组BRMS及PAN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8周观察组痊愈率及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与喹硫平单药治疗相比,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余利国;黄冬兰;韦恒祺;韦新颖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异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对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 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和评价.方法 选取70例伴精神行为症状的AD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疗,疗程均为6周.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 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 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喹硫平治疗组总有效率82.9%,利培酮治疗组80%,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BEHAVE-AD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6周后,2组MMSE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喹硫平治疗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培酮治疗组(P<0.05).结论 喹硫平与利培酮均能显著改善AD患者BPSD,喹硫平安全性略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廖春平;李学武;王荣业;吴东辉;陈周文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高渗盐水治疗脑水肿和高颅压研究进展

    脑水肿和高颅压可由颅脑损伤、脑血管病、颅内肿瘤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引起.如何早期有效地防治脑水肿及降低高颅压(ICP)是神经科疾病救治的重要环节.虽然临床上有多种传统方法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但综合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近年来,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高渗盐水(hypertonic Saline,HS)具有确切的抵抗脑水肿及降颅压效果,且不良反应少,有趋势作为颅脑损伤后脑水肿和高颅压的一线治疗.

    作者:周玉宝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右佐匹克隆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右佐匹克隆(天士力公司生产,商品名文飞)联合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商品名黛力新)在神经系统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2010-2011年神经内科住院病人中伴有精神心理障碍的住院患者321例,基础治疗无明显区别,分为治疗组(黛力新+文飞)160例及对照组(单用黛力新)161例,对2组患者治疗后精神、心理障碍症状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治疗组精神心理障碍好转率、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右佐匹克隆不仅对失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同时对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的精神心理障碍也有治疗作用.

    作者:王振焕;王剑;王杰;朱苹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帕利哌酮联合帕罗西汀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影响

    目的 观察帕利哌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予帕利哌酮治疗,观察组予帕利哌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对比治疗2、4、8、12周末的阴性症状量表(SANS)及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及血常规、肝功能指标来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组间治疗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比较,P均<0.05;2组治疗前后的SANS评分和BPRS评分比较,P均<0.05;2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治疗的血常规、肝功能指标比较,P均>0.05.结论 帕利哌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可以明显减轻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戴梅竹;张钰成;陈士华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腰骶神经根病中的诊断价值

    腰骶神经根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神经电生理检查在神经根病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对针电极肌电图、表面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F波、H反射、体感诱发电位、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等在腰骶神经根病中的诊断价值作一综述.

    作者:张淑敏;尹建华;刘丽霞;姜力;陈淑慧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米氮平联合乌灵胶囊治疗老年卒中后抑郁对照研究

    目的 观察米氮平联合乌灵胶囊治疗老年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150例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米氮平联合乌灵胶囊组52例,米氮平组48例,对照组50例,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评估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睡眠改善情况,应用TESS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米氮平联合乌灵胶囊组、米氮平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米氮平联合乌灵胶囊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均较其余2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SS副反应量表评分3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氮平联合乌灵胶囊治疗老年卒中后抑郁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李书剑;李燕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乌司他丁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一种由围生期窒息引发的缺氧或脑血流减少甚至暂停的新生儿脑损伤疾病,重症患儿病死率高,轻症患儿也常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临床多采用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近年来,乌司他丁、苯巴比妥、丹参注射液、纳洛酮等药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作用愈来愈受到关注,尤其是药物的联合应用已得到初步研究.本文采用乌司他丁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作者:秦攀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中西医结合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72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14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多联疗法:口服搜风通络牵正汤加减、中药硬膏、针灸理疗,急性期应用激素;对照组72例应用激素、血管扩张剂地巴唑、神经营养胞二磷胆碱及B族维生素.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58例(80.6%)、38例(52.8%),治愈时间分别为(26.56±4.66)d、(32.62±4.80)d,2组治愈率和治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多联疗法对面神经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务孔彦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呼吸停止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呼吸停止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01-2013-03于本院治疗的46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呼吸停止发生率进行统计,对不同CT分级、是否再出血、是否并发感染及血管痉挛者的呼吸停止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将上述因素与呼吸停止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46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3例出现呼吸停止,发生率28.26%;CT分级较高者呼吸停止发生率高于CT分级较低者,再出血者发生率高于未再次出血者,并发感染者发生率高于无感染者,血管痉挛者高于无血管痉挛者,且上述指标均与呼吸停止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高CT分级、再出血、并发感染及血管痉挛均是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呼吸停止的危险因素,对于存在上述因素的患者应给予更多重视.

    作者:严长樱;杨芳林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奥扎格雷钠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应用奥扎格雷钠联合银杏达莫的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0-05-2013-05收治的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2组治疗疗程均为2周.对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为75.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奥扎格雷钠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要优于单独使用银杏达莫治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于继军;焦晓黎;王金金 刊期: 2013年第21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