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1~高度窦房阻滞伴等频性干扰性房室脱节1例

周从义

关键词:窦房阻滞, 等频性, 干扰性, 间距, 窦性频率, 临床诊断, 连续记录, 心电图, 冠心病, 显性, 男性, 患者, 关系, 导联, 传导, AVR
摘要:患者男性,5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图1)示:为aVR导联连续记录.P波为窦性,相邻短P-P间距除一组为0.66s外,余均为0.70~0.73s的两倍.上行长P-P间距是0.64s的5倍,下行长P-P间距为0.73s的4倍.显性短P-P频率为41~45次/分(1.32~1.46s),实际窦性频率为82~94次/分(0.64~0.73s).窦性P波位于R波的前、中、后不等,与R波无传导关系.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健康大鼠胸导联心电图分析

    目的 建立适合大鼠且易于定位的完整心电图胸导联体系,分析其波形的特点.方法 记录53只健康大鼠的12导联心电图,对每个胸导联的波形进行测量、分析,并与肢体导联进行比较.结果 本胸导联体系记录的R波、T波振幅较高,且多为直立,而S波出现率不高,有利于J点判断.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大鼠胸导联体系能快捷、准确地定位,记录的波形清晰,能满足实验研究所需.

    作者:何涛;李海霄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尿毒症血透者心电图改变分析

    目的 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HD)者的心电图表现及特点.方法 对40例HD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并对其中32例作了心脏超声检查(DED)及血液生化检查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40例中有37例(92.5%)心电图异常,以左心室肥厚及ST-T改变为主,共24例(64.8%);左心房负荷过重16例(43.2%);心律失常17例(45.9%);T波高尖5例(13.5%).结论 心电图能及时观察尿毒症HD者治疗期间出现的异常改变,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欧阳佳琴;邹仁妹;李江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PR段偏移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PR段偏移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不同时期首次心电图记录有PR段偏移者68例,测量各导联PR段及ST段的偏移情况,观察其各项临床资料特点.结果 ①PR段改变的方向与同导联ST段改变的方向相反,下移的幅度在0.05~0.15mV,抬高的幅度在0.05~0.10 mV:②68例PR段偏移者中急性心包炎59例(其中肿瘤性13例、结核性10例、尿毒症性8例、心脏手术性7例、化脓性7例、病毒性5例、自身免疫性5例、外伤性4例),在Ⅰ、Ⅱ、Ⅲ、aVL、aVF、V3~V6导联出现普遍PR段下移而ST段抬高,aVR导联则表现为PR段抬高而ST段下移;③急性心肌梗死或合并有心房梗死9例,在面向梗死区的导联PR段下移而ST段抬高,对应导联PR段抬高而ST段下移.结论 心电图PR段偏移强烈提示为急性心包炎或心房梗死.

    作者:陈青萍;黄学成;邓梓谦;张凤玲;黄宁;陈颖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糖尿病合并无症状冠心病的心率变异分析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无症状冠心痛者的心率变异(HRV)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动态心电图(DCG)监测88例此类患者(A组),与50例正常人(B组)对照,比照两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结果 A组4种时城指标均比B组降低(P<0.01或<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无症状冠心病者早期常有自主神经损害,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HRV降低.

    作者:曾莲;秦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老年心房颤动者心房颤动类型、左房内径与心功能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者心房颤动(Af)类型、左房内径(LAD)与心功能关系.方法 对2006年01月~2008年08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65岁以上Af者99例的临床资料作分析.比较不同Af类型者的LAD、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分析LAD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 持续性Af(A组)者LAD较阵发性Xf(B组)患者的LAD明显增大,P=0.00;A组者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较B组者高,P=0.00;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与LAD的增大呈正相关,P=0.00,rs=0.49.结论 Af、LAD增大、心功能不全三者相互促进,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治疗.

    作者:陈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低血糖症致心房颤动1例

    患者男性,27岁.因劳累后出现大汗、心悸2h入院.患者为医生,连续工作近30h,未进食后突然出现大汗、心悸,休息后症状元缓解.门诊查随机血糖:1.9mmol/L.心电图(图略)示:心房颤动,心室率120次/分.无畏寒、发热、咳嗽、咯痰及腹痛、腹泻等表现.既往体健,无烟酒嗜好,无器质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及遗传病史.

    作者:祝鹏;任晖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心电图在健康体检中的评价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ECG)在健康体检中的价值,及如何判断体检结果.方法 对300例参加服兵役的年青人作ECG并对异常结果者作心脏彩超、童心肌酶谱.结果 300例受检者中,50例提示有心律失常、42例有左室高电压、30例有T波改变、13例提示有心房增大、10例有SI SII SIII综合征、155例为完全正常ECG.结论 ECG对年青人健康体检有重要价值,临床依据ECG的单项结果而判断体检是否合格时应谨慎.

    作者:徐中华;田时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交接性逸搏伴反复搏动二联律1例

    患者女性,14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图1为Ⅱ导联连续记录.未见窦性P波,QRS波群呈室上性.R1、3、5、7、9、11、13、14、16为交接性逸搏,其后有一逆行P-波,R-P-间期0.30s.除R13逆P-波后无R波外,余逆P-波后均有QRS波群,形成反复搏动二联律.

    作者:罗玉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20例犬急性肺栓塞模型的心电图改变及意义

    目的 分析20例犬急性肺栓塞(PE)模型溶栓前后心电图改变及意义.方法 建立20例犬急性PE动物模型后,在急性期及溶栓后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分析其心电图表现.结果 20例急性期中,窦性心动过速20例(占100%);V1导联T波倒置18例(占90%);V1~V2导联T波倒置17例(占85%);心房颤动伴心室率>100次/分13例(占65%);SI>0.1mV 11例(占55%);TII倒置9例(占45%);QIITII例(占40%);SI QIITII例(占25%);高度顺钟向转位3例(占15%);V1~V4导联T波倒置3例(占15%);电轴右偏(>+90°)3例(占15%);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BBB)2例(占10%);V1~V5导联T波倒置2例(占10%);V1~V6导联T波倒置1例(占5%);肺型P波1例(占5%).溶栓后20例中,窦性心动过速或心房颤动伴心室率>100次/分消失28例(占85%);胸导联T波倒置加深或由直立变为倒置18例(占90%);SI变浅或消失10例(占50%);QIITII消失8例(占40%);TII倒置消失7例(占30%);SIQIITII消失5例(占25%);高度顺钟向转位消失3例(占15%);不完全性或完全性RBBB消失2例(占10%);电轴右偏(>+90°)消失2例(占10%);肺型P波消失1例(占5%).结论 急性PE心电图表现是非特异性、非诊断性和有价值的,正确应用有助于急性PE诊断.

    作者:张渊;朱春宏;洪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60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我院2004年2月~2009年5月门诊、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DCM)者60例,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16~61岁.DCM的诊断标准为:临床表现有心脏扩大,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合并栓塞、心律失常.

    作者:方秋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P-P间距长短渐变之二度Ⅲ型窦房阻滞酷似窦性心律不齐1例

    患者男性,55岁.2009年10月12日因胸闷、心悸作心电图(图1)示:V1导联,上、下两条系连续记录.P波外形双向(先正后负),负向部分较浅,振幅正常.白P1~P11,P-P间距由长渐渐变短后又变长,P11-P12长(达1.32s).P11-P12间距并非是其前短P-P间距的2倍.自P12开始,P-P间距又逐渐变短,至P15-P16为短(↑所示),P16-P17,又和P15-P16相等.

    作者:陈熔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实时心电监测在室间隔缺损堵闭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实时心电监测在室间隔缺损(VSD)堵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5例均经左室造影证实为VSD者接受堵闭术治疗,并选手术前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者为研究对象.在堵闭术中及术后3~5d予实时心电监测,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据此及时对应治疗甚至终止手术.随后跟踪随访心电情况1年.结果 65例在术中或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事件13例,发生率20%.其中6例在建立股动静脉轨道过程中,出现三度房室阻滞(AVB)2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2例、CLBBB并三度AVB 1例、室性心动过速(VT)1例.评估术后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后放弃堵闭.另7例心律失常中5例术中出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或一过性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ICRBBB),于堵闭器释放后均自行恢复正常;2例术后出现三度AVB伴短阵VT或ICLBBB,及时应用激素治疗2~3d后心律失常消失.跟踪随访期未见异常.结论 在VSD堵闭治疗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实时心电监测可及时发现术中、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陆颖;盛锋;吴琳;刘芳;黄国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DDD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的动态心电图分析及临床意义

    DDD起搏器(双腔起搏器)作为一种生理性起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由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并非少见,亦属心脏急症范畴之列,需紧急处理.为此,对我院近5年来7例PMT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资料及其临床处理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曾春芳;施思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非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ST段抬高39例分析

    目的 分析非急性心肌梗死(NAMI)者心电图ST段抬高的不同特点,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对39例ST段抬高的NAMI者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NAMI引起ST段抬高的病因、机制各不相同.结论 除急性心肌梗死外,诸多痰病均可引起ST段抬高,须仔细鉴别.

    作者:田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猝死9例

    心脏性猝死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多以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猝死前多有胸痛、胸闷等症状,常规心电图(ECG)只能记录到短时间的心电变化,无法较全面评价猝死前后的心电活动状态.动态心电图(DCG)则可以连续记录24h的心电活动,可详细监测心脏发病的全过程,为临床诊断和患者死因提供了客观依据.现回顾经DCG监测并证实9例心脏性猝死者报告如下.

    作者:张利娟;周芯羽;郑治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在早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研究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对早搏在性剐同时问段上存在的差异.方法 对340例资料,以24h分为4个时间段统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40例中男性205例、女性135例.男性205例中房性早搏195例(95.1%),室性早搏193例(94.2%);女性135例中房性早搏130例(96.3%),室性早搏105例(77.8%).女性房性早搏在0~6时明显高于男性(X2=7.54、P<0.01),女性室性早搏在18~0时也明显高于男性(X2=7.44、P<0.01).结论 发现女性早搏的高发时段,为临床提供了及时和准确的数据.

    作者:刘燕;刘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216例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我科近2年收治的216例LVEF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了解此类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本组患者多数为60岁(86.6%)以上的老年患者,绝大多数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有典型心力衰竭表现,LVEF正常或略高于正常,给予降低血压、控制血糖、减少循环血容量、控制心室率、改善心肌缺血以及冠脉血运重建等治疗后,心功能不全症状很快缓解.结论 在临床中充分认识LVEF正常的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与发病机制,掌握其诊断程序,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重视治疗基础疾病,祛除诱发因素.

    作者:漆洁;张林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室性早搏诱发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女性,18岁.因阵发性心动过速5年,加重3天就诊.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律整齐.做24h动态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室性早搏,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P1-R1为窦性心搏.R2、R3是两个起源心室不同部位的成对室性早搏.

    作者:黄华敏;卢喜烈;齐晓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老年人Ptfv1与左房增大、P波离散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人Ptfv1异常与左房增大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0岁以上老年人Ptfv1异常(≤-0.04mm·s)102例(A组),并以Ptfv1正常(>-0.04 mm·s)102例为对照,观察二维多普勒起声心动图(UCG)描记心脏形态结构及心功能参数,和心电图P波离散度(Pd).结果 A组LAD(45.2±7.1mm)、LVEDd(48.4±5.0mm)、E/A<1(占60.78%);B组LAD(34.1±4.4mm)、LVEDd(44.9±4.9mm)、E/A<1(占35.29%),两组呈显著差异(P<0.01).Pd在A组与B组间存在显著差异(39.4±9.9 VS 31.6±8.2,P<0.01),LAD与Pd呈正相关性(r0.530).结论 Ptfv1异常,Pd增大可作为左房内径增大及早期心功能障碍的判断指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Ptfv1的检测简便、重复性好,费用便宜,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对老年人预防和长期治疗的监测.

    作者:高永雯;胡伟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33例顽固性室性早搏心电图分析

    室性早搏(FVS)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心脏病及其他系统疾病者,也可发生于健康人群.长期、反复发作的顽固性PVS,无论其临床症状轻重或不适症状的有无,都对患者产生较大精神压力,且大多数患者经各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本文自2005年8月~2009年8月发现此类患者33例,通过追踪随访,记录、分析其心电图,旨在探讨PVS的性质、临床意义及预后.

    作者:黄利芬;罗玲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