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艾滋病并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分析

崔中锋;王昕;石彦斌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隐球菌脑膜炎
摘要:目的 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并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腰椎穿刺术获得脑脊液,采用脑脊液乳胶凝集(LA)法检测新型隐球菌抗原.结果 隐球菌脑膜炎是AIDS患者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病死率高,易复发.结论 早期诊断本病对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盐酸法舒地尔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临床常见病,以眩晕、呕吐为主要表现,且起病突然,反复发作,个别病例症状缓解困难,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趁势.作者在实践中联合应用盐酸法舒地尔与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群;张国勇;马勇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脑卒中并发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脑卒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脑部出血或出血性损伤等症状,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消化道出血是脑卒中患者常见、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高达49%~88%,很多患者即便好转,也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选取我院2010 - 07-2011 - 12收治的68例脑卒中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对临床治疗进行分析与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闫克杰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美金刚并尼莫地平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的效果

    目的 探讨美金刚联合尼莫地平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08-01-2011-12我院治疗的老年性痴呆患者87例,随机分为单用美金刚组、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ADL)、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并比较,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联合用药组与单用美金刚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美金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金刚可显著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但与尼莫地平联合使用效果更好,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王双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26例脑脓肿患者影像诊断分析

    目的 分析脑脓肿病例的MR1影像,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26例患者均手术病理证实为脑脓肿,对MRI平扫和增强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MRI平扫,脓壁信号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脓液在T1加权图上为低信号,T2加权图上为高信号,弥散加权图上均表现为高信号,20例增强后脓肿壁呈显著环状强化,6例为不连续结节样强化,脓液不强化.结论 MRI增强和弥散加权对脑脓肿的诊断有特殊意义.

    作者:石彦斌;郭淼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A、B、C 3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依达拉奉静滴,B组给予规范的康复训练,C组在依达拉奉静滴的同时,神经症状、生命体征平稳后48 h内进行与B组相同的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15d、30 d、75 d,依据ESS评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30 d和75 d E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其中C组治疗后ESS评分明显高于A、B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能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

    作者:杨燕辉;段继香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预防

    目的 探讨去骨瓣减压治疗颅脑外伤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82例颅脑外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结果 82例患者中,49例去骨瓣减压患者出现并发症,占59.8%,23例出现1个以上并发症.结论 骨窗不够大、下界不够低、硬膜不缝合及脑脊液流体动力学的改变为并发症的常见原因.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严密监测、早期发现和恰当治疗可使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作者:董平;阿木吉尔图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7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头颅磁共振表现,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7-01 -2011 -12收治的17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头颅磁共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OBS病人临床表现多样,症状重,神经系统定位广泛,病灶主要分布在双侧枕叶、双侧丘脑、双侧中脑、双侧小脑、双侧颞叶等部位,致残、致死率极高.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心房纤颤、吸烟、饮酒等.结论 TOBS起病急,进展快,症状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溶栓治疗时间窗可适当放宽,头颅MRI及MRA为主要检查手段.

    作者:段红霞;钱洪军;王保东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取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8 mL,分别送检血生化、叶酸(FA)、维生素B12 (VitB12)及血浆Hcy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浆Hcy水平与FA及VitB12水平均呈负相关.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发现高Hcy血症的OR值5.268(95% CI2.405~11.542).结论 高Hcy血症可能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照潼;陈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技术对急性脊髓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对急性脊髓炎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对36例根据病史、体征、脑脊液、磁共振临床确诊的急性脊髓炎患者于发病2周内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并于12周后复查.正常对照组为30例健康者.结果 急性脊髓炎患者MEP异常形式主要表现为锥体束传导阻滞、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12周后复查显示,锥体束传导阻滞患者预后较差;而锥体束传导延迟、波幅降低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不仅能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而且对判断预后提供帮助;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显示锥体束传导延迟和波幅降低者预后较好,锥体束传导阻滞者预后较差.

    作者:王少平;张海娜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微创引流术用于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概况

    高血压性脑出血约占脑血管疾病的1/3,多发生在50~60岁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病人,年发生率(14~15)/10万,病死率占脑血管疾病的首位,内科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较差,病死率高达40%~70%[1],外科手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取得良好的疗效,及时有效清除颅内血肿可有效缓解占位效应造成的脑组织受损,减轻周围脑组织水肿引起的继发性脑脑损害,改善局部血流,减少血肿周围神经元损伤程度,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2-5].

    作者:顾处峰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七叶皂苷钠结合物理疗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评估七叶皂苷钠结合物理疗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方法 对120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5~7 d的七叶皂苷钠治疗,每日20 mg静滴,配合牵引等治疗.结果 120例患者中,优95例(79.2%),良14例(11.7%),可7例(5.8%),差4例(3.3%),优良率90.8%.结论 七叶皂苷钠结合物理疗法是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方法.

    作者:郑远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高血压脑病18例诊治体会

    高血压脑病属于内科急危重症之一,需要紧急救治,否则将导致严重的心脑功能损伤而危及患者生命.现将我科2007-01-2012-03收治的18例高血压脑病患者诊治情况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般资料本组18例患者中男13例,女6例;年龄35~77岁,平均50.5岁;入院时测血压200 ~ 280/120~160mmHg.

    作者:杜华;关海森;范波胜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护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在我国可达50%~60%[1].病变主要累及双侧末梢神经,以感觉神经、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运动神经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疼痛、麻木、无力、烧灼感、针刺感及寒冷感,夜间重,有时难以忍受而影响睡眠[2].

    作者:赵君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检查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 02 - 2012-02门诊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08例,选取同期进行体检非糖尿病者132例为健康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糖尿病患者108例,非糖尿病者132例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组发现粥样斑块93例(86.11%),健康组发现粥样斑块21例(1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是一种高效、无创、快速检查方法,观察颈动脉硬化、斑块情况可达到观察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目的.

    作者:史海宏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循证护理在颅内血肿碎吸术后患者的应用

    目的 观察循证护理在颅内血肿碎吸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 -01 - 2011-06入住我科的脑出血碎吸术后患者74例,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循证护理.观察2组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发生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颅内血肿碎吸术后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措施比常规护理可更好预防术后再出血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宋晓丽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30例脑卒中继发性癫(癎)临床观察

    2009-01-2012-01我们共收治410例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其中30例患者继发癫痫,现将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01 - 201201我院收治脑卒中患者410例,其巾继发性癫痫30例,男18例,女1 2例;年龄38~78岁.

    作者:程玉凤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鞘内注射化疗的观察及护理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L)是由于化疗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细胞不能被有效杀灭,常为白血病复发的根源[1],也是白血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对预后有重要影响[2].临床多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脑脊液及颅脑影像学异常、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我院2008 -02 - 2011-06对32例CNSL患者行三联鞘内注射治疗226例次.现报道如下.

    作者:鲍亚丽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脑心综合征患者心肌缺血的疗效

    目的 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脑心综合征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98例急性脑心综合征表现为心肌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1次/d;对照组加用丹红注射液20 mL,1次/d,2组均15 d-疗程.对比2组心电图变化.结果 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心电图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脑心综合征心肌缺血疗效肯定,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李海英;王磊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采集1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为预后良好,GOS<3分、植物生存和死亡为预后不良)]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等为解释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血糖、并发症、CT环池形态、多发性损伤、体温、脑疝、合并伤、颅内血肿、白细胞计数、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收缩压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或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脑疝(OR=4.632,95% CI 2.195~9.778)、体温(OR=3.822,95% CI 1.845~7.917)、血糖(OR=3.096,95% CI 1.494~6.418)、年龄(OR=2.923,95% CI1.429~5.978)、GCS评分(OR=0.426,95% CI0.211~0.86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脑疝、血糖、体温、年龄、GCS评分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针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及时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是降低死亡和致残、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宋宏恩;郭辉;曹海燕;吴朝辉;李庆菲;程建丽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颅内结核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颅内结核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1 -01-2011-06我院收治的17例颅内结核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 临床表现结合CT/MRI及实验室检查,17例患者中12例(70.6%)得以明确诊断,手术切除病灶11例,其中5例(29,4%)术前误诊为脑肿瘤或脑脓肿,所有患者均行规律抗结核治疗,无死亡病例,随访无复发.结论 颅内结核瘤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抗结核疗效进行综合分析.手术结合抗痨药物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陶胜忠;尹先印;张鹏远;牛光明;宋乐 刊期: 2012年第15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