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关系探讨

张照潼;陈澎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叶酸, 维生素B12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取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8 mL,分别送检血生化、叶酸(FA)、维生素B12 (VitB12)及血浆Hcy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浆Hcy水平与FA及VitB12水平均呈负相关.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发现高Hcy血症的OR值5.268(95% CI2.405~11.542).结论 高Hcy血症可能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颅内结核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颅内结核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1 -01-2011-06我院收治的17例颅内结核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 临床表现结合CT/MRI及实验室检查,17例患者中12例(70.6%)得以明确诊断,手术切除病灶11例,其中5例(29,4%)术前误诊为脑肿瘤或脑脓肿,所有患者均行规律抗结核治疗,无死亡病例,随访无复发.结论 颅内结核瘤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抗结核疗效进行综合分析.手术结合抗痨药物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陶胜忠;尹先印;张鹏远;牛光明;宋乐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高危妊娠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响

    高危妊娠是指在妊娠期由于某些可能危及孕妇与胎儿的并发症与致病因素,导致难产、母儿疾病或死亡危险增高的妊娠.临床通过对高危妊娠前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预防,可减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

    作者:彭传荣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七叶皂苷钠结合物理疗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评估七叶皂苷钠结合物理疗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方法 对120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5~7 d的七叶皂苷钠治疗,每日20 mg静滴,配合牵引等治疗.结果 120例患者中,优95例(79.2%),良14例(11.7%),可7例(5.8%),差4例(3.3%),优良率90.8%.结论 七叶皂苷钠结合物理疗法是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方法.

    作者:郑远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针刺、推拿结合毫米波治疗面神经炎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针刺、推拿结合毫米波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综合治疗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治疗,综合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治疗(针刺+推拿+毫米波).结果 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95,6%,综合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推拿结合理疗治疗面神经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陆保全;卢爱玲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白蛋白与呋塞米对脑出血患者炎症反应和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白蛋白联合呋塞米对脑出血患者炎症反应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1 6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生命体征监测、脏器功能支持、脱水降颅压等治疗,B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白蛋白注射液10 g静滴,2次/d,并在使用白蛋白后静脉推注呋塞米20 mg,连续应用10d.观察14 d内血乳酸、C反应蛋白(CRP)浓度和病死率.结果 A组患者血乳酸、CRP浓度和病死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应用白蛋白联合呋塞米治疗可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病死率.

    作者:郝彦超;何蕴;罗志刚;赵春水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鞘内注射化疗的观察及护理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L)是由于化疗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细胞不能被有效杀灭,常为白血病复发的根源[1],也是白血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对预后有重要影响[2].临床多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脑脊液及颅脑影像学异常、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我院2008 -02 - 2011-06对32例CNSL患者行三联鞘内注射治疗226例次.现报道如下.

    作者:鲍亚丽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阿司匹林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01-2011-12我院收治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10%羟乙基淀粉500 mL静滴,1次/d,连续用药2周观察治疗结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与治疗前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82.9%,观察组9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较好.

    作者:王占峰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康复训练结合针刺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48例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康复训练结合针刺疗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结合针刺疗法.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对患者运动功能采用简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 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康复训练结合针刺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志强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脑卒中并发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脑卒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脑部出血或出血性损伤等症状,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消化道出血是脑卒中患者常见、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高达49%~88%,很多患者即便好转,也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选取我院2010 - 07-2011 - 12收治的68例脑卒中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对临床治疗进行分析与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闫克杰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丁苯酞软胶囊防治脑梗死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200 mg/次,3次/d,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再发率、高敏C、反应蛋白( hs-C RP)、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个月后治疗组显效率80%,总有效率98%,对照组分别为50%、70%;12个月后再发率分别为2%、16%;2组疗效、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hs CRP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明显改善预后.有助于预防脑梗死再发.且使用安全.

    作者:董凤林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A、B、C 3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依达拉奉静滴,B组给予规范的康复训练,C组在依达拉奉静滴的同时,神经症状、生命体征平稳后48 h内进行与B组相同的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15d、30 d、75 d,依据ESS评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30 d和75 d E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其中C组治疗后ESS评分明显高于A、B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能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

    作者:杨燕辉;段继香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循证护理在颅内血肿碎吸术后患者的应用

    目的 观察循证护理在颅内血肿碎吸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 -01 - 2011-06入住我科的脑出血碎吸术后患者74例,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循证护理.观察2组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发生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颅内血肿碎吸术后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措施比常规护理可更好预防术后再出血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宋晓丽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MRI表现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009-05-2011-10经临床证实的25例新生儿急性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 25例患者MRI于侧脑室旁见多发异常信号影,其中7例累及额顶叶或半卵圆区,5例累及基底节区,4例累及胼胝体,2例患者病变区可见小出血灶.结论MRI对新生儿急性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作者:邵福明;孟祥;丁志伟;杜开先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心力衰竭女性抑郁症状对躯体功能状态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性别心力衰竭患者抑郁症状与躯体功能状态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影响因素和护理措施.方法 共纳入研究251例,测验患者功能状态、躯体症状、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等进行测量.结果 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身体功能状态更差;呼吸费力症状(β=-0.18)、踝部肿胀(β=-0.21)、疲劳(β=-0.23)和抑郁症状(β=-0.19)与女性的功能状态相关,男性则仅呼吸费力症状(β=-0.34)对其功能状态有影响.心理护理后患者抑郁症状明显改善,其躯体症状和功能状态也随之改善.结论 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均对女性心力衰竭的功能状态有影响,针对抑郁症状采取多元化干预可改善患者功能状态.

    作者:寇金英;赵正焱;白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脑出血患者行YL-Ⅰ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术护理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属神经内科急症,脑出血量大时可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等特点[1],严重时可在短时间内死亡.2005-2011年我科采用YL-Ⅰ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原发性脑出血9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二凤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面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 分析外科手术治疗由外伤、颞骨肿瘤、化脓性中耳炎引起的面神经瘫痪的疗效.方法 对 35例面神经损伤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其中外伤性面瘫21例,面神经纤维瘤所致面瘫3例,化脓性中耳炎所致面瘫11例.行面神经端端吻合12例,神经移植3例.面神经水平段或垂直段减压术8例,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至茎乳孔减压10例,全程面神经减压2例.结果 随访6~12个月,面神经功能分级(House-Brackman分级标准)由术前的Ⅱ级8.57%、Ⅲ级22.86%、Ⅳ级34.29%、Ⅴ级28.57%、Ⅵ级5.71%,恢复到Ⅰ级14.29%、Ⅱ级34.29%、Ⅲ级34.29%、Ⅳ级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面神经端-端吻合术、减压术和神经移植仍是治疗面瘫的有效手段,且应在早期进行手术.

    作者:李国宾;贾素侠;陈旻生;黄闻玲;律银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

    目的 探讨脑梗死复发与血同型半胱氨酸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50例复发脑梗死患者和51例未复发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对2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复发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组颈动脉中重度硬化22例,未复发组6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颈动脉中重度硬化与脑梗死复发呈正相关.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复发密切相关,颈动脉中重度硬化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指标.

    作者:华键;周其达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高血压脑病18例诊治体会

    高血压脑病属于内科急危重症之一,需要紧急救治,否则将导致严重的心脑功能损伤而危及患者生命.现将我科2007-01-2012-03收治的18例高血压脑病患者诊治情况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般资料本组18例患者中男13例,女6例;年龄35~77岁,平均50.5岁;入院时测血压200 ~ 280/120~160mmHg.

    作者:杜华;关海森;范波胜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微骨窗入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体会

    我院神经外科2008 2011年采用微骨窗人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6例,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男31例,女25例;年龄45~78岁,平均67岁.有明确高血压史,平时血压160~180/90~100mmHg.临床表现为突然头痛、呕吐、不同程度肢体无力、活动受限.

    作者:段海涛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大面积脑梗死脑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动态的变化特点.方 法 对5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影像学供血模型分为完全MCA型和MCA皮质型,利用床旁经颅彩色多普勒(TCD)于人院当天和1周内隔日1次及第14天动态检测颅内血流情况,通过测定脑底动脉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及血流速度比值(RVACA),观察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大面积脑梗死病灶侧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Vm)、颈内动脉(ICA)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完全MCA型组较MCA皮质型组MCA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完全MCA型与MCA皮质型梗死后动态观察MCA血流变化不明显,NIHSS评分及Pi在第3、5、7天较第1天明显增高(P<0.05),NIHSS评分变化明显.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可通过床旁TCD动态检测,及时发现侧支循环代偿及血管再通情况,评价颅内压动态变化,结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脱水降颅压治疗反应,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温世斌;尤玉娟;葛晓玲;彭德强;郭百海;丁志强;闫贵国;梁鹏;章睿 刊期: 2012年第15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