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推拿结合毫米波治疗面神经炎临床观察

陆保全;卢爱玲

关键词:面神经炎, 针刺, 推拿, 毫米波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推拿结合毫米波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综合治疗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治疗,综合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治疗(针刺+推拿+毫米波).结果 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95,6%,综合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推拿结合理疗治疗面神经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卧床脑卒中患者压疮的预防与护理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是机体某一部位因长期过度受压,由压力、剪力或摩擦力而导致的皮肤和深部组织的溃疡.压疮在长期卧床、全身营养不良、老年人中较常见,特别是瘫痪病人.而脑卒中病人出现瘫痪、昏迷、认知障碍、营养不良、自理能力差,极易发生压疮,所以,脑卒中病人属于压疮的高危人群.

    作者:兰艳丽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MRI表现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009-05-2011-10经临床证实的25例新生儿急性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 25例患者MRI于侧脑室旁见多发异常信号影,其中7例累及额顶叶或半卵圆区,5例累及基底节区,4例累及胼胝体,2例患者病变区可见小出血灶.结论MRI对新生儿急性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作者:邵福明;孟祥;丁志伟;杜开先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急性脑卒中与糖代谢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各种糖代谢异常的发病率、预后情况.方法 将发病72 h内非确诊糖尿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常规开展简化OGTT试验,设立相应的观察组与对照组,用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统计1a内脑卒中复发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各种糖代谢异常占65.6%.正常血糖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和随访期的NIHSS评分较同期糖代谢异常而获得积极治疗患者的评分低3%~5.5%,对比同期的糖代谢异常而未获得合理干预措施的患者,分值降低12.5%~22.3%,复发率下降40%~50%.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存在普遍的糖代谢异常,简化OGTT试验可进行有效筛查,对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谭泽梁;蔡秀颜;杨职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血肿穿刺引流治疗脑出血手术时机对病死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肿穿刺引流治疗脑出血手术时机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1-01 - 2012-01收治的86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超早期手术,即在患者发病7h内进行手术,平均(4.62±1.36)h;对照组行早期手术,即在患者发病后7~24 h内进行手术,平均(17.34±2.45)h.观察组49例,对照组37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2组患者术后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病死率6.12%,对照组18.9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脑出血患者进行超早期穿刺引流能尽早减轻血肿周围脑组织损伤,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作者:马红军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1162例农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二级预防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河南地区部分农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现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01 2011- 01我院门诊和住院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 162例,1 a后随访,参考Mofisky-Green(MG)测评表进行依从性评判,分为依从性好组和依从性差组,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162例患者中依从性好者947例(81.5%),依从性差者215例(18.5%),2组在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文化程度、医疗费用、医患关系、发病次数、对缺血性脑卒中及他汀类药物知识的了解、医生随诊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依从性差者,影响因素较多,应针对相关因素实施对策以提高服药依从性.

    作者:贺蕾;张卉田;史德海;孙乾;张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七叶皂苷钠结合物理疗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评估七叶皂苷钠结合物理疗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方法 对120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5~7 d的七叶皂苷钠治疗,每日20 mg静滴,配合牵引等治疗.结果 120例患者中,优95例(79.2%),良14例(11.7%),可7例(5.8%),差4例(3.3%),优良率90.8%.结论 七叶皂苷钠结合物理疗法是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方法.

    作者:郑远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烟雾病磁共振初步诊断

    烟雾病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因其反复发作的临床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癫(痫)等,给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条件造成很大损害.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尤其是各种血管检查,如MRA、CTA、DSA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烟雾病在临床早期被发现.本文回顾性分析烟雾病患者早期就诊时脑MRI影像学表现,以期减少临床烟雾病漏诊.

    作者:录海斌;马丽;徐海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GBS)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发病情况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 2011年郑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26例GBS患儿病例,男14例,女12例.对26例患儿进行Hughes评价量表分级,并对患儿神经症状、住院时间、神经电生理测试结果、脑脊液(CSF)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26例患儿中高血压18例(69%),心动过速20例(77%),同时有高血压和心动过速17例.高血压和(或)心动过速患儿Hughes分级高于血压正常和(或)心率正常患儿.高血压和心动过速患儿住院时间较血压和心率正常患儿明显延长,CSF中蛋白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患儿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其中急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21例,运动性轴索神经病2例,正常1例.24例患儿静脉用丙种球蛋白400 mg/(kg·d)3~5 d,1例行血浆置换,1例仅接受支持治疗,均取得良好早期疗效.结论 GBS患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和心动过速,且其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王媛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4例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即“四高一多”特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有年轻化趋势.我科2009-01-12011-12采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4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楚海波;董华丽;廉全荣;郭锐;赵高峰;封臻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技术对急性脊髓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对急性脊髓炎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对36例根据病史、体征、脑脊液、磁共振临床确诊的急性脊髓炎患者于发病2周内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并于12周后复查.正常对照组为30例健康者.结果 急性脊髓炎患者MEP异常形式主要表现为锥体束传导阻滞、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12周后复查显示,锥体束传导阻滞患者预后较差;而锥体束传导延迟、波幅降低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不仅能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而且对判断预后提供帮助;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显示锥体束传导延迟和波幅降低者预后较好,锥体束传导阻滞者预后较差.

    作者:王少平;张海娜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两种方法治疗牙髓神经过敏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牙髓神经过敏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实验组采用脉冲Nd:YAG激光联合光敏黏结剂,对照组单独采用光敏黏结剂分别对牙髓神经过敏症患牙进行治疗,观察即刻疗效和3个月后有效率,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即刻疗效93.64%,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有效率90.3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激光与光敏黏结剂联合应用治疗牙髓神经过敏症具有较好疗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彭林红;王建民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侧脑室引流与腰穿脑脊液等量置换治疗重症脑室出血65例疗效分析

    我科2004 - 10- 2010-10对65例原发、继发重症脑室出血患者采取侧脑室引流联合腰穿脑脊液等量置换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男34例,女31例;年龄22~80岁,平均55岁;60岁以下38例,≥60岁27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确诊为全脑室积血铸型,且符合以下标准:按Graeb分级评分9~12分,均属重型脑室出血;继发性脑室出血者原发血肿出血量不超过20 mL不需要行血肿穿刺术;无严重心肺肾器质性疾病.

    作者:崔元良;陈霞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脑出血患者行YL-Ⅰ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术护理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属神经内科急症,脑出血量大时可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等特点[1],严重时可在短时间内死亡.2005-2011年我科采用YL-Ⅰ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原发性脑出血9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二凤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盐酸法舒地尔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临床常见病,以眩晕、呕吐为主要表现,且起病突然,反复发作,个别病例症状缓解困难,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趁势.作者在实践中联合应用盐酸法舒地尔与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群;张国勇;马勇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美金刚并尼莫地平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的效果

    目的 探讨美金刚联合尼莫地平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08-01-2011-12我院治疗的老年性痴呆患者87例,随机分为单用美金刚组、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ADL)、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并比较,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联合用药组与单用美金刚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美金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金刚可显著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但与尼莫地平联合使用效果更好,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王双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丁苯酞软胶囊防治脑梗死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200 mg/次,3次/d,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再发率、高敏C、反应蛋白( hs-C RP)、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个月后治疗组显效率80%,总有效率98%,对照组分别为50%、70%;12个月后再发率分别为2%、16%;2组疗效、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hs CRP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明显改善预后.有助于预防脑梗死再发.且使用安全.

    作者:董凤林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取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8 mL,分别送检血生化、叶酸(FA)、维生素B12 (VitB12)及血浆Hcy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浆Hcy水平与FA及VitB12水平均呈负相关.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发现高Hcy血症的OR值5.268(95% CI2.405~11.542).结论 高Hcy血症可能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照潼;陈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儿童保健门诊学习困难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学龄儿童学习困难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55例学习困难儿童和56例学习优良儿童分别进行智力、行为测试,家长问卷等调查分析.结果 155例学习困难儿童的总智商均值低于学习优良儿童(P>0.05),其中边缘智商儿童占37.42%,有两项以上行为问题的儿童占78.7%.结论 儿童学习困难是多元性因素所致,智力因素是先决条件,非智力因素如生长环境、教育环境、注意力缺陷、多动、违纪等均是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

    作者:朱晓华;方拴锋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白蛋白与呋塞米对脑出血患者炎症反应和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白蛋白联合呋塞米对脑出血患者炎症反应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1 6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生命体征监测、脏器功能支持、脱水降颅压等治疗,B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白蛋白注射液10 g静滴,2次/d,并在使用白蛋白后静脉推注呋塞米20 mg,连续应用10d.观察14 d内血乳酸、C反应蛋白(CRP)浓度和病死率.结果 A组患者血乳酸、CRP浓度和病死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应用白蛋白联合呋塞米治疗可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病死率.

    作者:郝彦超;何蕴;罗志刚;赵春水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综合治疗及预后

    目的 分析临床早期综合治疗新生儿缺血性脑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预后情况进行总结.方法 82例缺氧缺血性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早期干预治疗及常规治疗,对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观察早期综合治疗的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智力及发育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并发症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过程中,介入早期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

    作者:陈书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