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靓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 02 - 2012-02门诊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08例,选取同期进行体检非糖尿病者132例为健康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糖尿病患者108例,非糖尿病者132例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组发现粥样斑块93例(86.11%),健康组发现粥样斑块21例(1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是一种高效、无创、快速检查方法,观察颈动脉硬化、斑块情况可达到观察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目的.
作者:史海宏 刊期: 2012年第15期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即“四高一多”特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有年轻化趋势.我科2009-01-12011-12采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4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楚海波;董华丽;廉全荣;郭锐;赵高峰;封臻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河南地区部分农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现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01 2011- 01我院门诊和住院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 162例,1 a后随访,参考Mofisky-Green(MG)测评表进行依从性评判,分为依从性好组和依从性差组,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162例患者中依从性好者947例(81.5%),依从性差者215例(18.5%),2组在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文化程度、医疗费用、医患关系、发病次数、对缺血性脑卒中及他汀类药物知识的了解、医生随诊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依从性差者,影响因素较多,应针对相关因素实施对策以提高服药依从性.
作者:贺蕾;张卉田;史德海;孙乾;张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患者能否成功救治与康复,与早期是否得到及时正确处理至关重要.我院急诊科2009 -11-2011-12接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桂香;王运良;闫波;邵明璐;马红梅;李静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并发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400例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急性脑卒中患者400例,并发肺部感染65例,感染率16.25%.脑卒中类型、脑卒中史、糖尿病史及住院期间侵入性操作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有关(P<0.05);高龄、住院时间>3周、有意识障碍及吞咽障碍、慢性肺部疾病史、低白蛋白血症及肾功能不全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显著相关(P<0.01).并发肺部感染组病死率8.4%,明显高于无肺部感染组的1.6% (P<0.01).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肺部感染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并影响其预后.
作者:任桂花 刊期: 2012年第15期
高危妊娠是指在妊娠期由于某些可能危及孕妇与胎儿的并发症与致病因素,导致难产、母儿疾病或死亡危险增高的妊娠.临床通过对高危妊娠前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预防,可减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
作者:彭传荣 刊期: 2012年第15期
我院神经外科2008 2011年采用微骨窗人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6例,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男31例,女25例;年龄45~78岁,平均67岁.有明确高血压史,平时血压160~180/90~100mmHg.临床表现为突然头痛、呕吐、不同程度肢体无力、活动受限.
作者:段海涛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对急性脊髓炎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对36例根据病史、体征、脑脊液、磁共振临床确诊的急性脊髓炎患者于发病2周内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并于12周后复查.正常对照组为30例健康者.结果 急性脊髓炎患者MEP异常形式主要表现为锥体束传导阻滞、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12周后复查显示,锥体束传导阻滞患者预后较差;而锥体束传导延迟、波幅降低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不仅能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而且对判断预后提供帮助;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显示锥体束传导延迟和波幅降低者预后较好,锥体束传导阻滞者预后较差.
作者:王少平;张海娜 刊期: 2012年第15期
2009-01-2012-01我们共收治410例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其中30例患者继发癫痫,现将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01 - 201201我院收治脑卒中患者410例,其巾继发性癫痫30例,男18例,女1 2例;年龄38~78岁.
作者:程玉凤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复发性脑胶质瘤再手术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1-2011 -12收治的38例复发性脑胶质瘤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再手术后症状改善23例,无变化6例,恶化9例,切口愈合不良7例,切口脑脊液漏4例,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癫痫5例;再手术存活期1~90周,中位存活期47周,平均存活期85.3周.结论 复发性脑胶质瘤再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采取合适的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延长患者生命,提高存活质量.
作者:魏少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复发与血同型半胱氨酸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50例复发脑梗死患者和51例未复发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对2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复发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组颈动脉中重度硬化22例,未复发组6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颈动脉中重度硬化与脑梗死复发呈正相关.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复发密切相关,颈动脉中重度硬化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指标.
作者:华键;周其达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在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中的降压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B2组各70例;分别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硝苯地平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后2组血压、心率与临床效果.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值均显著降低(P<0,05),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心率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显效率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硝苯地平均能取得较好降压效果,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于心率稳定与疗效改善有更好的效果.
作者:冯新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老年人逐年增多的常见疾病之一,目前有效治疗手段不是很多,因而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重要.我院自2008-11-2009-10在使用尼莫地平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辅酶Q10治疗缺血性脑卒中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闫卫静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200 mg/次,3次/d,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再发率、高敏C、反应蛋白( hs-C RP)、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个月后治疗组显效率80%,总有效率98%,对照组分别为50%、70%;12个月后再发率分别为2%、16%;2组疗效、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hs CRP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明显改善预后.有助于预防脑梗死再发.且使用安全.
作者:董凤林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烟雾病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因其反复发作的临床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癫(痫)等,给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条件造成很大损害.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尤其是各种血管检查,如MRA、CTA、DSA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烟雾病在临床早期被发现.本文回顾性分析烟雾病患者早期就诊时脑MRI影像学表现,以期减少临床烟雾病漏诊.
作者:录海斌;马丽;徐海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我院住院治疗的4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我院住院治疗的非脑血管病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判定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48例患者的左、右颈总动脉IMT以及颈总动脉的内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7例(77.08%)患者颈动脉内形成斑块,对照组13例(27.08%)患者颈动脉内形成斑块.观察组颈动脉内斑块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脑梗死有密切关系,通过超声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进行检查,有助于对脑梗死早期诊断,以便做到及时预防、及时治疗,可有效减少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王永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头颅磁共振表现,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7-01 -2011 -12收治的17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头颅磁共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OBS病人临床表现多样,症状重,神经系统定位广泛,病灶主要分布在双侧枕叶、双侧丘脑、双侧中脑、双侧小脑、双侧颞叶等部位,致残、致死率极高.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心房纤颤、吸烟、饮酒等.结论 TOBS起病急,进展快,症状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溶栓治疗时间窗可适当放宽,头颅MRI及MRA为主要检查手段.
作者:段红霞;钱洪军;王保东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01-2011-12我院收治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10%羟乙基淀粉500 mL静滴,1次/d,连续用药2周观察治疗结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与治疗前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82.9%,观察组9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较好.
作者:王占峰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外科手术治疗由外伤、颞骨肿瘤、化脓性中耳炎引起的面神经瘫痪的疗效.方法 对 35例面神经损伤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其中外伤性面瘫21例,面神经纤维瘤所致面瘫3例,化脓性中耳炎所致面瘫11例.行面神经端端吻合12例,神经移植3例.面神经水平段或垂直段减压术8例,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至茎乳孔减压10例,全程面神经减压2例.结果 随访6~12个月,面神经功能分级(House-Brackman分级标准)由术前的Ⅱ级8.57%、Ⅲ级22.86%、Ⅳ级34.29%、Ⅴ级28.57%、Ⅵ级5.71%,恢复到Ⅰ级14.29%、Ⅱ级34.29%、Ⅲ级34.29%、Ⅳ级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面神经端-端吻合术、减压术和神经移植仍是治疗面瘫的有效手段,且应在早期进行手术.
作者:李国宾;贾素侠;陈旻生;黄闻玲;律银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1临床资料对2009-04-2012-01我院神经内科病房31例患者施行介入治疗,男21例,女10例,年龄44~75岁,平均64岁.其中14例实施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栓塞术,13例进行脑血管(包括颅内外)支架植入术,4例施行脑梗死急诊动脉溶栓术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神经内科规范治疗,施行介入造影,治疗前2h均静脉输液泵或微量泵人尼莫地平[1],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作者:郝莉莉;郭锐 刊期: 2012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