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新生
目的 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在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中的降压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B2组各70例;分别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硝苯地平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后2组血压、心率与临床效果.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值均显著降低(P<0,05),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心率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显效率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硝苯地平均能取得较好降压效果,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于心率稳定与疗效改善有更好的效果.
作者:冯新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美金刚联合尼莫地平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08-01-2011-12我院治疗的老年性痴呆患者87例,随机分为单用美金刚组、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ADL)、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并比较,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联合用药组与单用美金刚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美金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金刚可显著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但与尼莫地平联合使用效果更好,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王双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并发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400例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急性脑卒中患者400例,并发肺部感染65例,感染率16.25%.脑卒中类型、脑卒中史、糖尿病史及住院期间侵入性操作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有关(P<0.05);高龄、住院时间>3周、有意识障碍及吞咽障碍、慢性肺部疾病史、低白蛋白血症及肾功能不全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显著相关(P<0.01).并发肺部感染组病死率8.4%,明显高于无肺部感染组的1.6% (P<0.01).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肺部感染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并影响其预后.
作者:任桂花 刊期: 2012年第15期
高血压性脑出血约占脑血管疾病的1/3,多发生在50~60岁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病人,年发生率(14~15)/10万,病死率占脑血管疾病的首位,内科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较差,病死率高达40%~70%[1],外科手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取得良好的疗效,及时有效清除颅内血肿可有效缓解占位效应造成的脑组织受损,减轻周围脑组织水肿引起的继发性脑脑损害,改善局部血流,减少血肿周围神经元损伤程度,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2-5].
作者:顾处峰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动态的变化特点.方 法 对5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影像学供血模型分为完全MCA型和MCA皮质型,利用床旁经颅彩色多普勒(TCD)于人院当天和1周内隔日1次及第14天动态检测颅内血流情况,通过测定脑底动脉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及血流速度比值(RVACA),观察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大面积脑梗死病灶侧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Vm)、颈内动脉(ICA)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完全MCA型组较MCA皮质型组MCA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完全MCA型与MCA皮质型梗死后动态观察MCA血流变化不明显,NIHSS评分及Pi在第3、5、7天较第1天明显增高(P<0.05),NIHSS评分变化明显.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可通过床旁TCD动态检测,及时发现侧支循环代偿及血管再通情况,评价颅内压动态变化,结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脱水降颅压治疗反应,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温世斌;尤玉娟;葛晓玲;彭德强;郭百海;丁志强;闫贵国;梁鹏;章睿 刊期: 2012年第15期
我院自2008-2011年对脑室出血合并急性脑积水病人分别行经皮下潜行放置引流管及常规放置引流管侧脑室外引流术,结果表明皮下潜行放置引流管与常规放置引流管相比,能明显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兆龙;杨荣刚;王天才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GBS)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发病情况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 2011年郑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26例GBS患儿病例,男14例,女12例.对26例患儿进行Hughes评价量表分级,并对患儿神经症状、住院时间、神经电生理测试结果、脑脊液(CSF)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26例患儿中高血压18例(69%),心动过速20例(77%),同时有高血压和心动过速17例.高血压和(或)心动过速患儿Hughes分级高于血压正常和(或)心率正常患儿.高血压和心动过速患儿住院时间较血压和心率正常患儿明显延长,CSF中蛋白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患儿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其中急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21例,运动性轴索神经病2例,正常1例.24例患儿静脉用丙种球蛋白400 mg/(kg·d)3~5 d,1例行血浆置换,1例仅接受支持治疗,均取得良好早期疗效.结论 GBS患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和心动过速,且其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王媛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临床早期综合治疗新生儿缺血性脑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预后情况进行总结.方法 82例缺氧缺血性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早期干预治疗及常规治疗,对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观察早期综合治疗的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智力及发育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并发症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过程中,介入早期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
作者:陈书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脑卒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脑部出血或出血性损伤等症状,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消化道出血是脑卒中患者常见、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高达49%~88%,很多患者即便好转,也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选取我院2010 - 07-2011 - 12收治的68例脑卒中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对临床治疗进行分析与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闫克杰 刊期: 2012年第15期
我科2004 - 10- 2010-10对65例原发、继发重症脑室出血患者采取侧脑室引流联合腰穿脑脊液等量置换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男34例,女31例;年龄22~80岁,平均55岁;60岁以下38例,≥60岁27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确诊为全脑室积血铸型,且符合以下标准:按Graeb分级评分9~12分,均属重型脑室出血;继发性脑室出血者原发血肿出血量不超过20 mL不需要行血肿穿刺术;无严重心肺肾器质性疾病.
作者:崔元良;陈霞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A、B、C 3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依达拉奉静滴,B组给予规范的康复训练,C组在依达拉奉静滴的同时,神经症状、生命体征平稳后48 h内进行与B组相同的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15d、30 d、75 d,依据ESS评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30 d和75 d E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其中C组治疗后ESS评分明显高于A、B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能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
作者:杨燕辉;段继香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200 mg/次,3次/d,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再发率、高敏C、反应蛋白( hs-C RP)、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个月后治疗组显效率80%,总有效率98%,对照组分别为50%、70%;12个月后再发率分别为2%、16%;2组疗效、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hs CRP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明显改善预后.有助于预防脑梗死再发.且使用安全.
作者:董凤林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比较不同性别心力衰竭患者抑郁症状与躯体功能状态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影响因素和护理措施.方法 共纳入研究251例,测验患者功能状态、躯体症状、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等进行测量.结果 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身体功能状态更差;呼吸费力症状(β=-0.18)、踝部肿胀(β=-0.21)、疲劳(β=-0.23)和抑郁症状(β=-0.19)与女性的功能状态相关,男性则仅呼吸费力症状(β=-0.34)对其功能状态有影响.心理护理后患者抑郁症状明显改善,其躯体症状和功能状态也随之改善.结论 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均对女性心力衰竭的功能状态有影响,针对抑郁症状采取多元化干预可改善患者功能状态.
作者:寇金英;赵正焱;白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对急性脊髓炎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对36例根据病史、体征、脑脊液、磁共振临床确诊的急性脊髓炎患者于发病2周内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并于12周后复查.正常对照组为30例健康者.结果 急性脊髓炎患者MEP异常形式主要表现为锥体束传导阻滞、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12周后复查显示,锥体束传导阻滞患者预后较差;而锥体束传导延迟、波幅降低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不仅能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而且对判断预后提供帮助;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显示锥体束传导延迟和波幅降低者预后较好,锥体束传导阻滞者预后较差.
作者:王少平;张海娜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009-05-2011-10经临床证实的25例新生儿急性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 25例患者MRI于侧脑室旁见多发异常信号影,其中7例累及额顶叶或半卵圆区,5例累及基底节区,4例累及胼胝体,2例患者病变区可见小出血灶.结论MRI对新生儿急性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作者:邵福明;孟祥;丁志伟;杜开先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采集1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为预后良好,GOS<3分、植物生存和死亡为预后不良)]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等为解释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血糖、并发症、CT环池形态、多发性损伤、体温、脑疝、合并伤、颅内血肿、白细胞计数、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收缩压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或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脑疝(OR=4.632,95% CI 2.195~9.778)、体温(OR=3.822,95% CI 1.845~7.917)、血糖(OR=3.096,95% CI 1.494~6.418)、年龄(OR=2.923,95% CI1.429~5.978)、GCS评分(OR=0.426,95% CI0.211~0.86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脑疝、血糖、体温、年龄、GCS评分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针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及时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是降低死亡和致残、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宋宏恩;郭辉;曹海燕;吴朝辉;李庆菲;程建丽 刊期: 2012年第15期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由于长期高血压可导致严重多脏器损伤,对老年患者的心、脑、肾均可造成严重损伤,诱发多种疾病.我们采用长效硝苯地平联合特拉唑嗪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作者:梅思军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方式对产程进展及分娩的影响.方法 我院2011- 06-2012-03采用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的496例产妇作为观察组,未采用任何分娩镇痛方法的496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2组产程进展及对分娩结局、如新生儿评分、产后出血情况等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第一产程短于对照组,第二产程长于对照组,2组缩宫素使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娩方法、产后出血量、新生儿评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确切良好,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安全有效.
作者:尚利伟;杨利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取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8 mL,分别送检血生化、叶酸(FA)、维生素B12 (VitB12)及血浆Hcy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浆Hcy水平与FA及VitB12水平均呈负相关.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发现高Hcy血症的OR值5.268(95% CI2.405~11.542).结论 高Hcy血症可能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照潼;陈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是一种少见的血管异常性疾病.由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对脑神经、脑干的压迫以及供血区域脑缺血性改变,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多样,易致漏诊、误诊.1 病例资料患者,男,72岁,因头晕伴阵发性右侧面部疼痛半个月就诊.
作者:李筱瑜;卢幸明 刊期: 2012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