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目的 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ation,HBO)对脑卒中后大鼠神经功能和脑梗死灶体积的影响.方法 选择4~5个月龄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HBO组.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术后3h对HBO组大鼠开始高压氧治疗.梗死后5d、10d、14d以横木行走试验(BWT)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同时进行TTC染色与梗死体积测量.结果 术后第5天模型组与HBO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14天模型组与HBO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组肢体功能恢复较模型组好.从第5天开始,高压氧组梗死体积较模型组明显缩小(P<0.05),一直持续至第14天.结论 缺血性脑梗死后,早期反复高压氧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并可明显缩小梗死灶体积.
作者:马明明;王雪晶;李玮;张杰文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GBS)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发病情况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 2011年郑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26例GBS患儿病例,男14例,女12例.对26例患儿进行Hughes评价量表分级,并对患儿神经症状、住院时间、神经电生理测试结果、脑脊液(CSF)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26例患儿中高血压18例(69%),心动过速20例(77%),同时有高血压和心动过速17例.高血压和(或)心动过速患儿Hughes分级高于血压正常和(或)心率正常患儿.高血压和心动过速患儿住院时间较血压和心率正常患儿明显延长,CSF中蛋白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患儿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其中急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21例,运动性轴索神经病2例,正常1例.24例患儿静脉用丙种球蛋白400 mg/(kg·d)3~5 d,1例行血浆置换,1例仅接受支持治疗,均取得良好早期疗效.结论 GBS患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和心动过速,且其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王媛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各种糖代谢异常的发病率、预后情况.方法 将发病72 h内非确诊糖尿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常规开展简化OGTT试验,设立相应的观察组与对照组,用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统计1a内脑卒中复发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各种糖代谢异常占65.6%.正常血糖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和随访期的NIHSS评分较同期糖代谢异常而获得积极治疗患者的评分低3%~5.5%,对比同期的糖代谢异常而未获得合理干预措施的患者,分值降低12.5%~22.3%,复发率下降40%~50%.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存在普遍的糖代谢异常,简化OGTT试验可进行有效筛查,对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谭泽梁;蔡秀颜;杨职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200 mg/次,3次/d,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再发率、高敏C、反应蛋白( hs-C RP)、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个月后治疗组显效率80%,总有效率98%,对照组分别为50%、70%;12个月后再发率分别为2%、16%;2组疗效、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hs CRP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明显改善预后.有助于预防脑梗死再发.且使用安全.
作者:董凤林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美金刚联合尼莫地平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08-01-2011-12我院治疗的老年性痴呆患者87例,随机分为单用美金刚组、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ADL)、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并比较,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联合用药组与单用美金刚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美金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金刚可显著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但与尼莫地平联合使用效果更好,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王双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针刺、推拿结合毫米波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综合治疗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治疗,综合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治疗(针刺+推拿+毫米波).结果 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95,6%,综合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推拿结合理疗治疗面神经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陆保全;卢爱玲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循证护理在颅内血肿碎吸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 -01 - 2011-06入住我科的脑出血碎吸术后患者74例,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循证护理.观察2组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发生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颅内血肿碎吸术后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措施比常规护理可更好预防术后再出血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宋晓丽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A、B、C 3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依达拉奉静滴,B组给予规范的康复训练,C组在依达拉奉静滴的同时,神经症状、生命体征平稳后48 h内进行与B组相同的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15d、30 d、75 d,依据ESS评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30 d和75 d E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其中C组治疗后ESS评分明显高于A、B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能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
作者:杨燕辉;段继香 刊期: 2012年第15期
我院神经外科2008 2011年采用微骨窗人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6例,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男31例,女25例;年龄45~78岁,平均67岁.有明确高血压史,平时血压160~180/90~100mmHg.临床表现为突然头痛、呕吐、不同程度肢体无力、活动受限.
作者:段海涛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复发性脑胶质瘤的再手术治疗对患者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39例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再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解除颅内高压、切除复发胶质瘤与周围坏死的脑组织,术后与第1次手术病理分级一致者12例,病理分级升级者27例.对39例患者进行1~3 a的随访观察,1 a存活率79.5%(31/39),2 a存活率30.8%(12/39),3 a存活率10.3%(4/39).结论 复发性脑胶质瘤的再手术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但应注意再手术适应证.
作者:白新学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头颅磁共振表现,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7-01 -2011 -12收治的17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头颅磁共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OBS病人临床表现多样,症状重,神经系统定位广泛,病灶主要分布在双侧枕叶、双侧丘脑、双侧中脑、双侧小脑、双侧颞叶等部位,致残、致死率极高.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心房纤颤、吸烟、饮酒等.结论 TOBS起病急,进展快,症状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溶栓治疗时间窗可适当放宽,头颅MRI及MRA为主要检查手段.
作者:段红霞;钱洪军;王保东 刊期: 2012年第15期
我院自2008-2011年对脑室出血合并急性脑积水病人分别行经皮下潜行放置引流管及常规放置引流管侧脑室外引流术,结果表明皮下潜行放置引流管与常规放置引流管相比,能明显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兆龙;杨荣刚;王天才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并发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400例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急性脑卒中患者400例,并发肺部感染65例,感染率16.25%.脑卒中类型、脑卒中史、糖尿病史及住院期间侵入性操作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有关(P<0.05);高龄、住院时间>3周、有意识障碍及吞咽障碍、慢性肺部疾病史、低白蛋白血症及肾功能不全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显著相关(P<0.01).并发肺部感染组病死率8.4%,明显高于无肺部感染组的1.6% (P<0.01).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肺部感染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并影响其预后.
作者:任桂花 刊期: 2012年第15期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是机体某一部位因长期过度受压,由压力、剪力或摩擦力而导致的皮肤和深部组织的溃疡.压疮在长期卧床、全身营养不良、老年人中较常见,特别是瘫痪病人.而脑卒中病人出现瘫痪、昏迷、认知障碍、营养不良、自理能力差,极易发生压疮,所以,脑卒中病人属于压疮的高危人群.
作者:兰艳丽 刊期: 2012年第15期
高血压性脑出血约占脑血管疾病的1/3,多发生在50~60岁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病人,年发生率(14~15)/10万,病死率占脑血管疾病的首位,内科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较差,病死率高达40%~70%[1],外科手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取得良好的疗效,及时有效清除颅内血肿可有效缓解占位效应造成的脑组织受损,减轻周围脑组织水肿引起的继发性脑脑损害,改善局部血流,减少血肿周围神经元损伤程度,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2-5].
作者:顾处峰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复发与血同型半胱氨酸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50例复发脑梗死患者和51例未复发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对2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复发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组颈动脉中重度硬化22例,未复发组6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颈动脉中重度硬化与脑梗死复发呈正相关.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复发密切相关,颈动脉中重度硬化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指标.
作者:华键;周其达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脑心综合征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98例急性脑心综合征表现为心肌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1次/d;对照组加用丹红注射液20 mL,1次/d,2组均15 d-疗程.对比2组心电图变化.结果 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心电图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脑心综合征心肌缺血疗效肯定,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李海英;王磊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我院住院治疗的4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我院住院治疗的非脑血管病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判定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48例患者的左、右颈总动脉IMT以及颈总动脉的内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7例(77.08%)患者颈动脉内形成斑块,对照组13例(27.08%)患者颈动脉内形成斑块.观察组颈动脉内斑块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脑梗死有密切关系,通过超声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进行检查,有助于对脑梗死早期诊断,以便做到及时预防、及时治疗,可有效减少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王永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随着世界范围内人群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在中国,脑血管病是第一位的致残原因和第三位的致死原因[1].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较高,每年将有200万的新发病例,其中20%~30%在急性期死亡,是神经内科住院的常见病种,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作者:谈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对急性脊髓炎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对36例根据病史、体征、脑脊液、磁共振临床确诊的急性脊髓炎患者于发病2周内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并于12周后复查.正常对照组为30例健康者.结果 急性脊髓炎患者MEP异常形式主要表现为锥体束传导阻滞、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12周后复查显示,锥体束传导阻滞患者预后较差;而锥体束传导延迟、波幅降低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不仅能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而且对判断预后提供帮助;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显示锥体束传导延迟和波幅降低者预后较好,锥体束传导阻滞者预后较差.
作者:王少平;张海娜 刊期: 2012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