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兆龙;杨荣刚;王天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患者能否成功救治与康复,与早期是否得到及时正确处理至关重要.我院急诊科2009 -11-2011-12接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桂香;王运良;闫波;邵明璐;马红梅;李静 刊期: 2012年第15期
外科手术是治疗许多疾病有效且效果确切的手段,但手术本身对患者也是一种伤害,由于对机体组织、结构的破坏,基本上所有患者在手术后都会感觉到手术切口不同程度的疼痛和不适.虽然目前随着麻醉镇痛药物的不断研发和应用,很多疼痛患者可利用有效的镇痛措施得到缓解,但麻醉药的使用或多或少会带来一定不良反应,而且价格高昂[1].
作者:李瑞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方式对产程进展及分娩的影响.方法 我院2011- 06-2012-03采用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的496例产妇作为观察组,未采用任何分娩镇痛方法的496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2组产程进展及对分娩结局、如新生儿评分、产后出血情况等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第一产程短于对照组,第二产程长于对照组,2组缩宫素使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娩方法、产后出血量、新生儿评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确切良好,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安全有效.
作者:尚利伟;杨利 刊期: 2012年第15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临床常见病,以眩晕、呕吐为主要表现,且起病突然,反复发作,个别病例症状缓解困难,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趁势.作者在实践中联合应用盐酸法舒地尔与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群;张国勇;马勇 刊期: 2012年第15期
2009-01-2012-01我们共收治410例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其中30例患者继发癫痫,现将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01 - 201201我院收治脑卒中患者410例,其巾继发性癫痫30例,男18例,女1 2例;年龄38~78岁.
作者:程玉凤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各种糖代谢异常的发病率、预后情况.方法 将发病72 h内非确诊糖尿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常规开展简化OGTT试验,设立相应的观察组与对照组,用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统计1a内脑卒中复发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各种糖代谢异常占65.6%.正常血糖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和随访期的NIHSS评分较同期糖代谢异常而获得积极治疗患者的评分低3%~5.5%,对比同期的糖代谢异常而未获得合理干预措施的患者,分值降低12.5%~22.3%,复发率下降40%~50%.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存在普遍的糖代谢异常,简化OGTT试验可进行有效筛查,对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谭泽梁;蔡秀颜;杨职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学龄儿童学习困难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55例学习困难儿童和56例学习优良儿童分别进行智力、行为测试,家长问卷等调查分析.结果 155例学习困难儿童的总智商均值低于学习优良儿童(P>0.05),其中边缘智商儿童占37.42%,有两项以上行为问题的儿童占78.7%.结论 儿童学习困难是多元性因素所致,智力因素是先决条件,非智力因素如生长环境、教育环境、注意力缺陷、多动、违纪等均是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
作者:朱晓华;方拴锋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去骨瓣减压治疗颅脑外伤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82例颅脑外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结果 82例患者中,49例去骨瓣减压患者出现并发症,占59.8%,23例出现1个以上并发症.结论 骨窗不够大、下界不够低、硬膜不缝合及脑脊液流体动力学的改变为并发症的常见原因.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严密监测、早期发现和恰当治疗可使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作者:董平;阿木吉尔图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A、B、C 3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依达拉奉静滴,B组给予规范的康复训练,C组在依达拉奉静滴的同时,神经症状、生命体征平稳后48 h内进行与B组相同的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15d、30 d、75 d,依据ESS评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30 d和75 d E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其中C组治疗后ESS评分明显高于A、B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能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
作者:杨燕辉;段继香 刊期: 2012年第15期
高血压性脑出血约占脑血管疾病的1/3,多发生在50~60岁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病人,年发生率(14~15)/10万,病死率占脑血管疾病的首位,内科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较差,病死率高达40%~70%[1],外科手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取得良好的疗效,及时有效清除颅内血肿可有效缓解占位效应造成的脑组织受损,减轻周围脑组织水肿引起的继发性脑脑损害,改善局部血流,减少血肿周围神经元损伤程度,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2-5].
作者:顾处峰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并发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400例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急性脑卒中患者400例,并发肺部感染65例,感染率16.25%.脑卒中类型、脑卒中史、糖尿病史及住院期间侵入性操作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有关(P<0.05);高龄、住院时间>3周、有意识障碍及吞咽障碍、慢性肺部疾病史、低白蛋白血症及肾功能不全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显著相关(P<0.01).并发肺部感染组病死率8.4%,明显高于无肺部感染组的1.6% (P<0.01).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肺部感染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并影响其预后.
作者:任桂花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烟雾病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因其反复发作的临床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癫(痫)等,给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条件造成很大损害.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尤其是各种血管检查,如MRA、CTA、DSA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烟雾病在临床早期被发现.本文回顾性分析烟雾病患者早期就诊时脑MRI影像学表现,以期减少临床烟雾病漏诊.
作者:录海斌;马丽;徐海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颅内结核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1 -01-2011-06我院收治的17例颅内结核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 临床表现结合CT/MRI及实验室检查,17例患者中12例(70.6%)得以明确诊断,手术切除病灶11例,其中5例(29,4%)术前误诊为脑肿瘤或脑脓肿,所有患者均行规律抗结核治疗,无死亡病例,随访无复发.结论 颅内结核瘤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抗结核疗效进行综合分析.手术结合抗痨药物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陶胜忠;尹先印;张鹏远;牛光明;宋乐 刊期: 2012年第15期
我院神经外科2008 2011年采用微骨窗人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6例,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男31例,女25例;年龄45~78岁,平均67岁.有明确高血压史,平时血压160~180/90~100mmHg.临床表现为突然头痛、呕吐、不同程度肢体无力、活动受限.
作者:段海涛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丁基苯酞软胶囊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200 mg口服,3次/d;长春西汀注射液2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1次/d;对照组给予长春西汀注射液2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1次/d,疗程均为14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基苯酞软胶囊和长春西汀具有协同作用,联合应用优于单用长春西汀,且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韩卓娅;吕丰收 刊期: 2012年第15期
1临床资料对2009-04-2012-01我院神经内科病房31例患者施行介入治疗,男21例,女10例,年龄44~75岁,平均64岁.其中14例实施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栓塞术,13例进行脑血管(包括颅内外)支架植入术,4例施行脑梗死急诊动脉溶栓术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神经内科规范治疗,施行介入造影,治疗前2h均静脉输液泵或微量泵人尼莫地平[1],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作者:郝莉莉;郭锐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复发性脑胶质瘤再手术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1-2011 -12收治的38例复发性脑胶质瘤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再手术后症状改善23例,无变化6例,恶化9例,切口愈合不良7例,切口脑脊液漏4例,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癫痫5例;再手术存活期1~90周,中位存活期47周,平均存活期85.3周.结论 复发性脑胶质瘤再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采取合适的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延长患者生命,提高存活质量.
作者:魏少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循证护理在颅内血肿碎吸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 -01 - 2011-06入住我科的脑出血碎吸术后患者74例,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循证护理.观察2组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发生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颅内血肿碎吸术后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措施比常规护理可更好预防术后再出血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宋晓丽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血肿穿刺引流治疗脑出血手术时机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1-01 - 2012-01收治的86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超早期手术,即在患者发病7h内进行手术,平均(4.62±1.36)h;对照组行早期手术,即在患者发病后7~24 h内进行手术,平均(17.34±2.45)h.观察组49例,对照组37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2组患者术后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病死率6.12%,对照组18.9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脑出血患者进行超早期穿刺引流能尽早减轻血肿周围脑组织损伤,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作者:马红军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动态的变化特点.方 法 对5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影像学供血模型分为完全MCA型和MCA皮质型,利用床旁经颅彩色多普勒(TCD)于人院当天和1周内隔日1次及第14天动态检测颅内血流情况,通过测定脑底动脉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及血流速度比值(RVACA),观察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大面积脑梗死病灶侧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Vm)、颈内动脉(ICA)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完全MCA型组较MCA皮质型组MCA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完全MCA型与MCA皮质型梗死后动态观察MCA血流变化不明显,NIHSS评分及Pi在第3、5、7天较第1天明显增高(P<0.05),NIHSS评分变化明显.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可通过床旁TCD动态检测,及时发现侧支循环代偿及血管再通情况,评价颅内压动态变化,结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脱水降颅压治疗反应,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温世斌;尤玉娟;葛晓玲;彭德强;郭百海;丁志强;闫贵国;梁鹏;章睿 刊期: 2012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