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肌桥综合征致运动性晕厥2例

邹桃秀;陈秋霞;罗道生

关键词:心肌桥, 综合, 运动性, 晕厥, 运动诱发, 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 心电图, 心脏, 讨论, 联系, 疾病
摘要:心肌桥综合征是指心脏上有肌桥横在冠状动脉上,导致心电图出现类似心肌缺血样改变.运动性晕厥是指由较剧烈运动诱发的晕厥.两者虽为不同的疾病,但心肌桥综合征可引起运动性晕厥,因此有必要把两者联系起来讨论.下面报道的为2例心肌桥综合征引起的运动性晕厥.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冠脉综合征者缺血性J波与心脏事件关系的探讨

    目的 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者缺血性J波与心脏事件的关系,探讨伴缺血性J波ACS者的预后.方法 对ACS者显示有缺血性J波的为A组共139例,无缺血性J波的为对照组(B组)共119例.随访终点为发生心脏事件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完成随访154例,A组抵达随访终点103例,发生心脏事件48例;B组抵达随访终点51例,发生心脏事件11例.A组发生心脏事件是B组的4.3倍(P<0.05).结论 伴有缺血性J波的ACS者预后不良.

    作者:寇锋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常规导联与头胸导联对急性右心室梗死心电图诊断的比较

    目的 观察在对急性右心室梗死心电图诊断方面,头胸导联是否具有与常规导联一样的价值.方法 对于正常人和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急性右心室梗死患者,同步记录常规及其右胸导联心电图和头胸导联心电图各一份,由两位不知情的资深电生理医生进行分析诊断.而后由观察者将两种体表心电图的诊断结果与冠脉造影的结果、以及正常人的结果相对照,分别计算出两种导联系统对急性右心室梗死心电图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阳性率,并作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本实验包括由全国十二家大医院提供的急性右心室梗死患者42例,和正常人58例.常规导联对急性右心室梗死的心电图诊断准确率为83.3%(35/42)、假阳性率32.7%(19/58);而头胸导联的诊断准确率为95.2(40/42)、假阳性率0%(0/58).头胸导联诊断急性右心室梗死的准确率高于常规导联,假阳性率低于常规导联,两者皆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对急性右心室梗死患者的诊断方面,头胸导联优于常规导联.

    作者:周翔;李本富;喻德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诊断冠心病及高危者筛选的临床意义

    目的 参照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痛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和分析60例CAG者的DCG.结果 12导联DCG与CAG诊断其敏感性72.6%,特异性78.7%,DCG诊断冠状动脉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符合率分别为45%、90.9%、100%.DCG监测结果还表明冠状动脉狭窄支数越多,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越高,且心律失常额度高、复杂性明显.结论 12导联DCG对冠心病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灵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MI)合并2型糖尿病者(M1+T2DM)和单纯M1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2例MI+T2DM(A组)、32倒单纯M1(B组)、和33例对照组(C组)作为研究对象.三组人员均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析单次室性期前收缩(PVS)后HRT的初始值(TO)、斜丰(TS)以及TO和TS异常的发生率.结果 A、B组TO、TS值明显异常,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与B组的TO、TS值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分别为P<0.05、P<0.01),三组TO及TS异常发生率分别为A组(65.62%、71.85%)、B组(53.12%、59.37%)、C组(12.12%、12.12%).A、B组异常率明显升高.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I合并72DM者HRT现象明显减弱,且HRT异常率增高明显.HRT可作为MI合并72DM者临床上判断预后的重要心电指标.

    作者:夏敏;王斌;丁福万;周斌;李新东;缪满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心律伴心房回波及窦-交房性融合波2例——并1例窦房干扰性脱节

    例1患者女性,7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电图(图1)示:Ⅱ导联记录,可见R-R间距规则,QRS波群呈室上性,频率约38次/分,QRS波群前均未见相关P波,Q-T间期0.58s.QRS波群后均有P波,其中R1、R3、R5后为逆传P-波,呈负正双向,R-P-间期0.28s;R4后为直立P波且提前出现;R2后P波呈正负双向,介于负正双向和直立P波之间,为窦-交房性融合波.所有P波均未下传心室.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过缓的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心律伴心房回波及窦-交房性融合波;③Q-T间期延长.

    作者:严国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动态心电图检测ST段抬高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发现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9例DCG检测发现有ST段抬高者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比.结果 9例CAG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50%~90%).结论 DCG检测出ST段抬高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痉挛所致的心肌急性损伤性缺血标志.

    作者:于树君;丁昌荣;王爱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心率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

    心率是指心脏跳动的频率,也是心电图中易解读的指标.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如超出此范围即为心率异常.心率是机体功能状态的一个窗口,为临床提供重要的信息.现就心率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阐述如下.

    作者:王青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心电向量图诊断非典型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性,39岁.因胸前区憋闷、气短1d就诊.查体:体温36.4℃,心率76次/分,血压117/78mmHg,心肺未闻及异常.自述1年前有过一次较严重的胸闷气短症状.心电图(图1)示:Ⅱ导联呈qrS型,Ⅲ、aVF导联呈QS型,QS波起始部明显有切迹,T波直立与主波方向相反.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提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心电向量图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作者:娜苏勒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交感风暴5例报告

    例1患者男性,39岁.因上下楼、快速步行及焦虑时,有心慌、头晕、胸闷等不适.查体:神志清,血压110/70mmHg,心界不大,无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正常.超声心动描记术示心脏结构正常.体表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窦性心律,总心搏118227次,低心率53次/分,高心率162次/分,多源性(多形)室性期前收缩7831个,短阵多源性(多形)室性心动过速208阵次,室性心动过速频率260次/分左右,130次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和三联律分别为7阵和567阵.

    作者:刘中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Q-T间期缩短的临床分析

    Q-T间期主要反映心室的复极时程,有关Q-T同期延长的论述及相关临床意义讨论较多,对Q-T间期缩短的报道相对较少.本文通过8例Q-T间期缩短的病例,探讨其相关问题及临床意义.

    作者:冯湘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1例

    患者男性,37岁.因突感心悸、心慌,急诊心电图(图1A)示:未见明显P波,心室率.190次/分,QRS波群宽大畸形,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形,R-R间距规整.aVL导联呈R形.心电图诊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彩超检查符合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改变,经射频消融治疗后复查心电图(图1B)示:窦性心律,心率68次/分.右胸导联、下壁导联QRS波后可见一界限分明的低振幅小棘波(称Epsi1on波),导致QRS波群酷似右束支阻滞形.且伴有ST-T的改变.心电图诊断:符合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电图改变.

    作者:陈春霞;熊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循证护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猝死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循证护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发生猝死的效果.方法 将符合WHO诊断标准的120例AMI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60例.B组施行AMI常规护理;A组进行循证,制定护理计划,实施干预措施.结果 A组并发症和猝死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平均住院日较B组缩短(P<0.01),干预措施的有效率高达96%.结论 应用循证护理能降低AMI者死亡率,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张永华;董帧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继发性长Q-T间期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性,88岁.3个月前动态心电图诊断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二度(2:1)房室传导阻滞.此次突发晕厥再次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图1A)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缓慢心率35次/分,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Q-T间期长达0.70s.动态心电图全程记录反复发作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长Q-T间期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长持续时间29s伴短暂阿斯发作,自行终止(图I B).次日患者发作频率增多,紧急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未见阿斯发作,第三天改为永久性VVI心脏起搏器(图略).

    作者:郑周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黄连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黄连素是由黄连、黄柏、三棵针或其它含小檗碱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属异喹啉生物碱,亦可人工合成.具有抗菌谱广、毒性和副作用较小的特点,临床常作为抗肠道细菌感染类药物应用.近10多年来,发现它还具有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良好效果,现就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王福军;石翔;周晓英;向红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伴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性,32岁.因心悸3月就诊.有心肌炎病史3年.查体:血压126/80mmHg,心率72次/分,心律不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即刻查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每4~5个窦性P波后均脱漏1个窦性P波,脱漏造成的长P-P间距(1.32s)为基本P-P间距(0.66s)的2倍.逐搏P-R间期依次为0.13s、0.2h、0.22s、0.30s、0.32s,表现为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出现1次长的P-P间期,此现象反复多次出现,QRs时间正常.

    作者:耿学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巨R波型ST段抬高的变异型心绞痛1例

    患者男性,53岁.因近5年天来发作2次胸闷、胸痛伴呼吸困难及大汗而入院.每次均于搬东西时诱发,胸痛时向背部放射,含服速效救心丸缓解.

    作者:夏晓彩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丹红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对比

    目的 比较丹红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9例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丹红组(A组)39例和丹参组(B组)40例.A组给予丹红注射液20ml,1次/d;B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滴,1次/d.两组均连续30d,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变化、测定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g)等,观察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A组与B组症状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4.9%和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电图有效率分别为87.2%和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RP、F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A组与B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有降低趋势.结论 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NSTE-ACS疗效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作者:肖明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窦性心动过缓肿瘤患者术前动态心电图分析

    目的 了解窦性心动过缓的肿瘤患者是否具有严重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从而存在影响手术的潜在性风险.方法 选择术前常规心电图中窦性心动过缓的肿瘤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并将DCG资料分为≥60岁(A组)及<60岁(B组)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心率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心率及平均心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房性、交接性、室性期前收缩、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及长R-R间距两组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无1例≥3.0s者.有短阵性窦性停搏4例,未发现高度或三度房宣传导阻滞者.结论 心律失常及长R-R间距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对有窦性停搏患者手术时好安装临时起搏器,以防万一.

    作者:罗群;蒲小燕;张宏伟;陈小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心电图对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探讨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ARVMI)是由于右冠状动脉近中段阻塞所致,少数左冠状动脉优势者可由旋支阻塞引起[1].在临床上,单纯右心室心肌梗死很少见,几乎均合并有左心室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死.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其诊断有一定局限性,易致漏诊.加描右胸导联V3R~V6R,观察相关导联心电图动态演变过程,结合临床症状,对ARVMI有重要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拥军;秦丕效;宋德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P-R间期过度延长综合征2例

    例1 患者女性,50岁.反复发生心前区疼痛2年,劳累后胸痛加重5h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作者:刘中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