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灵芳
例1患者男性,39岁.因上下楼、快速步行及焦虑时,有心慌、头晕、胸闷等不适.查体:神志清,血压110/70mmHg,心界不大,无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正常.超声心动描记术示心脏结构正常.体表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窦性心律,总心搏118227次,低心率53次/分,高心率162次/分,多源性(多形)室性期前收缩7831个,短阵多源性(多形)室性心动过速208阵次,室性心动过速频率260次/分左右,130次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和三联律分别为7阵和567阵.
作者:刘中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男性,53岁.因近5年天来发作2次胸闷、胸痛伴呼吸困难及大汗而入院.每次均于搬东西时诱发,胸痛时向背部放射,含服速效救心丸缓解.
作者:夏晓彩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女性,63岁.因胸闷1h就诊.有高血压史6年,高达180/110mmHg.查体:血压90/60mmHg,心率73次/分,心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未闻及啰音.
作者:姜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的急危重症,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该病在我国的误诊率及漏诊率达到28%以上,早期6h内诊断率仅53%,未经正确治疗的AMI死亡率更高达70%以上,而经早期诊断和治疗者死亡率可降至13%[1].特别是一些首发不典型症状者,急诊诊治的及时性、准确性仍受到相当的限制.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收治的不典型胸痛的AMI病例之急诊心电图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卫东;邢玉良;葛中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男性,37岁.因突感心悸、心慌,急诊心电图(图1A)示:未见明显P波,心室率.190次/分,QRS波群宽大畸形,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形,R-R间距规整.aVL导联呈R形.心电图诊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彩超检查符合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改变,经射频消融治疗后复查心电图(图1B)示:窦性心律,心率68次/分.右胸导联、下壁导联QRS波后可见一界限分明的低振幅小棘波(称Epsi1on波),导致QRS波群酷似右束支阻滞形.且伴有ST-T的改变.心电图诊断:符合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电图改变.
作者:陈春霞;熊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18~23岁年龄段正常男性青年心电图异常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577例在2008年征兵入伍各项检查合格的男性青年心电图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窦性心动过缓90例(15.60%),其中伴不齐13例(2.25%);窦性心律不齐40例(6.93%);窦性心动过速11例(1.91%);短P-R间期21例(3.64%);其他10例(1.73%).结论 正常男性青年心电图以宴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和短P-R间期为常见异常.
作者:石义永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外科痰患伴有缓慢性心律失常时在临时心脏起搏保护下行外科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22例老年人外科疾患伴显著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静止、房室传导阻滞、交接性或室性逸搏节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2s者,先行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术,后行外科疾患手术治疗.结果 22例患者中21例外科手术中见起搏节律,全部顺利完成手术.结论 对老年人外科疾患伴有缓慢心律失常时在临时心脏起搏器保护下行外科手术安全、有效、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作者:陈忠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者QRS波群时限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173例的QRS波时限与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EF值)的关系.结果 QRS波群的时限与NYHA心功能的高低、EF值具有明确的关系,QRS波时限越大.则NYHA心功能分级越高、EF值越低.结论 CHF者随着QRS波群时限逐渐增加,心功能逐渐减低.提示心脏收缩的非同步性对CHF者的心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杨丽丽;蔡淮顺;张晓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女性.活动后胸闷6年,加重1周入院.有胆囊炎、胃窦炎、肾结石病史.查体:体温36.4℃,脉搏45次/分,血压130/90mmHg,神志清,精神不振,双肺呼吸音低,心界不大,心率45次/分,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肋下6cm,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超声心动描记全心增大,三尖瓣返流.常规12导联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波规律出现,P-P间距0.85s,图1A为V1、Ⅱ导联同步连续记录.P-R间期0.23s.下传的QRs波在VI导联呈rS型,时限增宽,部分P波未下传.
作者:冯玉霞;岳宏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者缺血性J波与心脏事件的关系,探讨伴缺血性J波ACS者的预后.方法 对ACS者显示有缺血性J波的为A组共139例,无缺血性J波的为对照组(B组)共119例.随访终点为发生心脏事件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完成随访154例,A组抵达随访终点103例,发生心脏事件48例;B组抵达随访终点51例,发生心脏事件11例.A组发生心脏事件是B组的4.3倍(P<0.05).结论 伴有缺血性J波的ACS者预后不良.
作者:寇锋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射频消融术(RFCA)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30例PSVT者,根据不同类型PSVT分别选择房室结双径路消融或旁路消融,观察RFCA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130例PSVT均消融成功,有1例出现一过性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AVB),1例发生心包填塞.结论 RFCA是PSVT的有效根治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刘利军;段玉柱;张爱萍;潘文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窦性心动过缓的肿瘤患者是否具有严重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从而存在影响手术的潜在性风险.方法 选择术前常规心电图中窦性心动过缓的肿瘤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并将DCG资料分为≥60岁(A组)及<60岁(B组)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心率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心率及平均心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房性、交接性、室性期前收缩、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及长R-R间距两组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无1例≥3.0s者.有短阵性窦性停搏4例,未发现高度或三度房宣传导阻滞者.结论 心律失常及长R-R间距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对有窦性停搏患者手术时好安装临时起搏器,以防万一.
作者:罗群;蒲小燕;张宏伟;陈小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男性,7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Ⅱ~Ⅲ级,高血压病(Ⅲ期).超声心动图示:心尖部室壁瘤.心电图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VT).2005年行冠脉造影示:RCA远端狭窄30%.LCX、LAD正常.
作者:邹竞竞;李耀辉;赵英;王冬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心肌桥综合征是指心脏上有肌桥横在冠状动脉上,导致心电图出现类似心肌缺血样改变.运动性晕厥是指由较剧烈运动诱发的晕厥.两者虽为不同的疾病,但心肌桥综合征可引起运动性晕厥,因此有必要把两者联系起来讨论.下面报道的为2例心肌桥综合征引起的运动性晕厥.
作者:邹桃秀;陈秋霞;罗道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太约占所有住院患者心律失常诊断的三分之一[1],目前我国约有1000多万患者.心房颤动f波是体表心电图上出现的一系列不规则低振幅的波动,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间隔不均,频率约为350-600次/分.根据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振幅大小可以将房颤分为粗颤(f波幅≥0.1mV)和细颤(f波幅<0.1mV).临床情况稳定的房颤患者24小时的心电图f波振幅特征具有可重复性,在不同患者之间这种特征的差异明显大于患者自身的差异,即f波振幅的本质差异存在于不同患者之间,因而对f波振幅进行研究是可行的[2].本文对f波振幅的电生理、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研究状况及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汪剑锋;卢喜烈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男性,79岁.4年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经休息或口服利尿剂缓解,元典型心绞痛症状,未经系统治疗.于2004年12月气短加重,不能平卧.心电图(ECG)(图1A)示:P波顺序出现,I、Ⅱ、Ⅲ、aVF、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振幅、时间均正常,ST-T改变(STI、aV1、V4~V6呈下斜型下移达0.3mV,TI、aV1、V4~V6倒置0.2~0.5mV).此后症状反复发作,于2005年1月行PCI术.造影示:中间支近段闭塞100%.RCA远端闭塞100%,3级桥侧支形成,未行支架术.2005年6月行冠脉搭桥及主动脉瓣换瓣术.2006年7月ECG(图1B)示:RI振幅改变,Ⅲ、aVF导联呈QS型,ST-T改变.
作者:王欣;邹竞竞;吴凯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丹红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9例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丹红组(A组)39例和丹参组(B组)40例.A组给予丹红注射液20ml,1次/d;B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滴,1次/d.两组均连续30d,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变化、测定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g)等,观察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A组与B组症状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4.9%和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电图有效率分别为87.2%和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RP、F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A组与B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有降低趋势.结论 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NSTE-ACS疗效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作者:肖明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男性,88岁.3个月前动态心电图诊断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二度(2:1)房室传导阻滞.此次突发晕厥再次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图1A)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缓慢心率35次/分,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Q-T间期长达0.70s.动态心电图全程记录反复发作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长Q-T间期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长持续时间29s伴短暂阿斯发作,自行终止(图I B).次日患者发作频率增多,紧急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未见阿斯发作,第三天改为永久性VVI心脏起搏器(图略).
作者:郑周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MI)合并2型糖尿病者(M1+T2DM)和单纯M1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2例MI+T2DM(A组)、32倒单纯M1(B组)、和33例对照组(C组)作为研究对象.三组人员均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析单次室性期前收缩(PVS)后HRT的初始值(TO)、斜丰(TS)以及TO和TS异常的发生率.结果 A、B组TO、TS值明显异常,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与B组的TO、TS值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分别为P<0.05、P<0.01),三组TO及TS异常发生率分别为A组(65.62%、71.85%)、B组(53.12%、59.37%)、C组(12.12%、12.12%).A、B组异常率明显升高.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I合并72DM者HRT现象明显减弱,且HRT异常率增高明显.HRT可作为MI合并72DM者临床上判断预后的重要心电指标.
作者:夏敏;王斌;丁福万;周斌;李新东;缪满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时并发室性期前收缩(PVS)患者的近期预后.方法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时并发PVS组(A组)68例和无PVS组(B组)120例的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并A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为45.6%、心力衰竭发生率为53.9%,死亡率为17.6%,均分别明显高于B组(26.7%,28.3%,5.8%,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时并PVS预后差.
作者:刘冬红;杨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