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明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MI)合并2型糖尿病者(M1+T2DM)和单纯M1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2例MI+T2DM(A组)、32倒单纯M1(B组)、和33例对照组(C组)作为研究对象.三组人员均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析单次室性期前收缩(PVS)后HRT的初始值(TO)、斜丰(TS)以及TO和TS异常的发生率.结果 A、B组TO、TS值明显异常,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与B组的TO、TS值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分别为P<0.05、P<0.01),三组TO及TS异常发生率分别为A组(65.62%、71.85%)、B组(53.12%、59.37%)、C组(12.12%、12.12%).A、B组异常率明显升高.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I合并72DM者HRT现象明显减弱,且HRT异常率增高明显.HRT可作为MI合并72DM者临床上判断预后的重要心电指标.
作者:夏敏;王斌;丁福万;周斌;李新东;缪满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动态心电图(DCG)对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检出丰和诊断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5067例DCG检查,严格按诊断要求筛选ERS.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ERS患者83例(1.64%),男性81例、女性2例,年龄14~65(平均37±14)岁.结论 DCG对ERS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以青壮年多见,多无器质性心脏病.
作者:杨志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男性,7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Ⅱ~Ⅲ级,高血压病(Ⅲ期).超声心动图示:心尖部室壁瘤.心电图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VT).2005年行冠脉造影示:RCA远端狭窄30%.LCX、LAD正常.
作者:邹竞竞;李耀辉;赵英;王冬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太约占所有住院患者心律失常诊断的三分之一[1],目前我国约有1000多万患者.心房颤动f波是体表心电图上出现的一系列不规则低振幅的波动,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间隔不均,频率约为350-600次/分.根据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振幅大小可以将房颤分为粗颤(f波幅≥0.1mV)和细颤(f波幅<0.1mV).临床情况稳定的房颤患者24小时的心电图f波振幅特征具有可重复性,在不同患者之间这种特征的差异明显大于患者自身的差异,即f波振幅的本质差异存在于不同患者之间,因而对f波振幅进行研究是可行的[2].本文对f波振幅的电生理、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研究状况及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汪剑锋;卢喜烈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MI)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往往与下壁MI同时出现,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随着急性MI常规18导联心电图的开展,其诊治率不断提高,本文探讨急性下壁合并正后壁MI时其心电图与临床特征.
作者:熊望琼;陈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女性,63岁.因胸闷1h就诊.有高血压史6年,高达180/110mmHg.查体:血压90/60mmHg,心率73次/分,心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未闻及啰音.
作者:姜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隐匿性冠心病是无临床症状(包括症状不典型),但客观检查有心肌缺血表现的冠心病,亦称无症状性冠心病.正确检出,对于治疗、生活指导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肖社华;赵嵘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者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脉前降支(LAD)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对80例患者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LAD造影结果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平均55.3±8.9岁.结果 80例中伴胸前导联ST段下移组中90%有LAD病变,非ST段下移组中仅16.7%有LAD病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下壁AMI者中,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移是LAD病变的评价指标.
作者:黄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男性,79岁.4年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经休息或口服利尿剂缓解,元典型心绞痛症状,未经系统治疗.于2004年12月气短加重,不能平卧.心电图(ECG)(图1A)示:P波顺序出现,I、Ⅱ、Ⅲ、aVF、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振幅、时间均正常,ST-T改变(STI、aV1、V4~V6呈下斜型下移达0.3mV,TI、aV1、V4~V6倒置0.2~0.5mV).此后症状反复发作,于2005年1月行PCI术.造影示:中间支近段闭塞100%.RCA远端闭塞100%,3级桥侧支形成,未行支架术.2005年6月行冠脉搭桥及主动脉瓣换瓣术.2006年7月ECG(图1B)示:RI振幅改变,Ⅲ、aVF导联呈QS型,ST-T改变.
作者:王欣;邹竞竞;吴凯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黄连素是由黄连、黄柏、三棵针或其它含小檗碱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属异喹啉生物碱,亦可人工合成.具有抗菌谱广、毒性和副作用较小的特点,临床常作为抗肠道细菌感染类药物应用.近10多年来,发现它还具有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良好效果,现就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王福军;石翔;周晓英;向红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射频消融术(RFCA)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30例PSVT者,根据不同类型PSVT分别选择房室结双径路消融或旁路消融,观察RFCA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130例PSVT均消融成功,有1例出现一过性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AVB),1例发生心包填塞.结论 RFCA是PSVT的有效根治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刘利军;段玉柱;张爱萍;潘文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ARVMI)是由于右冠状动脉近中段阻塞所致,少数左冠状动脉优势者可由旋支阻塞引起[1].在临床上,单纯右心室心肌梗死很少见,几乎均合并有左心室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死.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其诊断有一定局限性,易致漏诊.加描右胸导联V3R~V6R,观察相关导联心电图动态演变过程,结合临床症状,对ARVMI有重要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拥军;秦丕效;宋德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时并发室性期前收缩(PVS)患者的近期预后.方法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时并发PVS组(A组)68例和无PVS组(B组)120例的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并A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为45.6%、心力衰竭发生率为53.9%,死亡率为17.6%,均分别明显高于B组(26.7%,28.3%,5.8%,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时并PVS预后差.
作者:刘冬红;杨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心肌桥综合征是指心脏上有肌桥横在冠状动脉上,导致心电图出现类似心肌缺血样改变.运动性晕厥是指由较剧烈运动诱发的晕厥.两者虽为不同的疾病,但心肌桥综合征可引起运动性晕厥,因此有必要把两者联系起来讨论.下面报道的为2例心肌桥综合征引起的运动性晕厥.
作者:邹桃秀;陈秋霞;罗道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Q-T间期主要反映心室的复极时程,有关Q-T同期延长的论述及相关临床意义讨论较多,对Q-T间期缩短的报道相对较少.本文通过8例Q-T间期缩短的病例,探讨其相关问题及临床意义.
作者:冯湘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发现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9例DCG检测发现有ST段抬高者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比.结果 9例CAG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50%~90%).结论 DCG检测出ST段抬高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痉挛所致的心肌急性损伤性缺血标志.
作者:于树君;丁昌荣;王爱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颈椎病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颈椎病组和对照组各12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和严重程度上无显著差别(P>0.05).常规心电图检查,分析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颈椎病组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0.01).结论 颈椎病发作时可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机理可能与病变颈椎压迫了支配心脏的神经、血管以及脑心反射有关.
作者:钱兴皋;慈书平;戴煌;倪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在窦性心律伴有各种期前收缩(PS)或并行心律(PSR)时,PS后的第1个或连续数个窦性P波形态发生改变,称为房内差异传导.此现象比较少见,常被忽视.本文根据不同部位PS后所致房内差异传导的心电图特征、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讨论.
作者:王梅英;张永斌;罗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参照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痛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和分析60例CAG者的DCG.结果 12导联DCG与CAG诊断其敏感性72.6%,特异性78.7%,DCG诊断冠状动脉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符合率分别为45%、90.9%、100%.DCG监测结果还表明冠状动脉狭窄支数越多,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越高,且心律失常额度高、复杂性明显.结论 12导联DCG对冠心病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灵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者QRS波群时限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173例的QRS波时限与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EF值)的关系.结果 QRS波群的时限与NYHA心功能的高低、EF值具有明确的关系,QRS波时限越大.则NYHA心功能分级越高、EF值越低.结论 CHF者随着QRS波群时限逐渐增加,心功能逐渐减低.提示心脏收缩的非同步性对CHF者的心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杨丽丽;蔡淮顺;张晓锋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