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平;王归真
许多研究认为,心率变异性(HRV)可定量评价心脏自主神经的功能状况,尤其对显示心性猝死的高危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对冠心病的HRV研究,已积累了不少的资料,多数都是利用动态心电图(DCG)做长程(24h)采样进行的,短程的时域分析则较少.
作者:陈琛;丁良;田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女性,54岁.因胸闷、心悸2d入院.有高血压史.查心电图(图1)示:提前出现的P′波落于窦性T波顶峰上,并诱发短阵心房扑动,心房率374次/分,房室传导比例2∶1~3∶1,Ⅱ、Ⅲ、aVF导联F波直立,波形呈圆凸形,为Ⅱ型心房扑动.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短阵心房扑动.
作者:王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的冠心病(CHD)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发作是否存在差异,探讨SMI的发生与冠脉不同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分析CHD者的缺血性ST段的发作阵次、发作时的心率、下移程度及持续时间.结果 随着冠脉病变支数增加、狭窄程度加重,SMI 发生率增高,但SMI的持续时间、ST段下移程度无差异.发作时的心率在单支与双、三支之间、狭窄轻度与中、重度之间有明显差异,但双支与三支、狭窄中度与重度之间无差别.不同病变程度的SMI多发在白天,但各支数、狭窄程度间SMI的发生率,在各时段无差别.结论 冠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与SMI的发生率及发作时心率有关,对缺血程度、持续时间及昼夜规律无影响.
作者:何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束支传导阻滞(BBB)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我院1999~2006年收治并发BBB的AMI者共24例作为研究组(A组),以同期收住的无BBB的AMI者共111例作对照组(B组),分析两组患者心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等超声检测指标以及两组住院间严重并发症的特点.结果 A组EF、FS、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均下降,泵功能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近期住院死亡率高,与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MI并BBB者心脏机械功能受损较严重,住院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近期住院死亡率较高,是临床经过凶险和预后不良的指标.
作者:黄明通;张文篪;黄慧君;陈瑶;郑三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女性,77岁.临床拟诊:冠心病伴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悸10余年,每次发作数分钟至10余分钟,多能自行终止.查心电图(图1)示:Ⅰ~aVR导联为同步记录.
作者:冉秀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慢性传染病.结核性胸膜炎系结核杆菌引起的胸膜炎症,以单侧或双侧胸膜腔不同程度积液为主要特征,两者并存者可高达60%,有关其心电图变化报道较少.现将我院住院患者131例心电图分析如下.
作者:王春婷;刘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在心电图改变中T波是一常见的现象,也是临床医师和心电图工作者为困惑的问题.传统观念认为T波改变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近年来又提出第三类-电张调整性T波(EMT)改变.
作者:魏留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因其符合人类生理负荷的情况,且具有无创性、安全方便的特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已知或可疑患有心血管疾病者可进行有价值的评估和预测.但应了解此项检查容易受到生理性、代谢性、药物等多因素的影响,检查结果有一定的漏诊和误诊率.冠状动脉造影(CAG)是公认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对TET结果的准确性做出正确的判断.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普娟;马茂儒;王健;席丽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性,70岁.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反复发作半年,加重2d入院.查体:血压150/90mmHg,心界不大,心率平均80次/分,心律不齐.查心电图(图1)示:异位心律,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相等、形态相似的巨大F波,F波频率136次/分,R-R间距不等,房室传导比例呈3∶1、5∶1,V1导联可见宽大畸形QRS波群,呈左束支图形差异性传导.
作者:靳怡;张丽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动态心电图(DCG)对起搏器随访时的心律失常分析.方法 采用美国博利屋8000Ⅱ型3导联及美林公司12导联DCG,对128例人工心脏起搏器者行24h检测、分析.结果 检出起搏源性心律失常16例,自身传导系统引起的心律失常44例,电池耗竭引起的心律失常12例.结论 DCG对植入起搏器者的心律失常检出率较高,是起搏器随访的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马伟;卢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女性,68岁.因心悸、胸闷10年,加重2d入院.有高血压、冠心病史.查体:血压160/95mmHg,心率98次/分,律不齐,偶闻期前收缩.心电图示:频发房性期前收缩.
作者:戴静;李志勤;龙佑玲;符赛琼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室性期前收缩(PVS)在1万次/24h以上者并不多见,现将我们近年来收集到的18例患者动态心电图(DCG)资料结合临床作一分析探讨,报告如下.
作者:马伟;努尔巴哈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性,52岁.因反复胸痛1周,加重1天,含服保心丸无缓解,于2007年3月4日1:50入院.无高血压、糖尿病及黑矇史.查体:体温36.7℃,脉搏70次/分,血压130/80mmHg,神志清楚,心界不大,律齐,未闻及杂音.
作者:熊望琼;顾北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心电图机的主要结构一般心电图机主要由导联输入部分、前置放大器、电压放大器(又称中间放大器)、功率放大器、记录器、1mV标压发生器、电源供给电路、热笔加热电路、走纸部分等构成.现将各部分做一个简单介绍.
作者:石海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心室晚电位在阳性、阴性两种不同状态下患者室性期前收缩(PVS)、室性心动过速(VT)的发生率.方法 对85例同时做心室晚电位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的患者PVS、VT的发生率作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 85例中的心室晚电位阳性为35例(A组),阴性为50例(B组).A组有多源性、多形性PVS者8例(22.9%),B组有多源性或多形性PVS者1例(2%),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A组VT 7例(20%),B组VT 2例(4%),差异有显著的意义(P<0.05).A组单纯性PVS>1%者为4例(11.43%),B组为2例(4%),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心室晚电位阳性患者其多源型多形性PVS、VT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两组单纯性PVS的发生率无明显的差异.
作者:傅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为研究头部外伤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对头部外伤者进行伤情分类和治疗,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示头部外伤时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高,经2w治疗后,心律失常较受伤时有显著下降(P<0.05~0.01).
作者:李冬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对比心电图(ECG)国内标准和Cornell电压标准诊断左心室肥大(LVH)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两种标准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58例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心动描记术(UCG)检查结果有无LVH分组,分别计算国内标准和Cornell电压标准诊断LVH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国内标准敏感性22.0%,特异性97.1%,Cornell电压标准敏感性47.5%,特异性95.7%.结论 心电图诊断LVH的特异性高,敏感性稍差,Cornell电压标准敏感性高于国内标准.
作者:时莉;赵敏;帅燕;柴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窄QRS波群心动过速(NQRST)是指QRS波时限小于或等于100ms的心动过速.除房室旁路引起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折返环涉及心室外,其他均源于希氏束或希氏束以上.
作者:陈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根据近年来我院健康体检的特殊行业中,针对电力、电讯、变电及维修安装线路等工作场所噪声大、电磁场强,以及高空作业引起的精神心理改变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QRS波时限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对UAP者408例,根据Braunwald Class将其按危险度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分别比较它们之间的QRS波时限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结果 Ⅰ级、Ⅱ级和Ⅲ级QRS波值分别为(86.6±8.3)ms、(118.4±12.5)ms和(165.4±8.5)ms,互比有显著差异(P<0.01);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各为2.06%(3/145)、23.2%(43/185)和53.8%(42/78),互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UAP危险度增大时,QRS波时限随之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
作者:张正海;刘长虹;温宇梅;崔纳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