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房颤动伴右束支阻滞合并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

邢花妮;管爱静;王炳静

关键词:心房颤动, 右束支阻滞, 非阵发性,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电图诊断,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逸搏, 间距, 间歇性, 不规则, 胸闷, 图形, 频率, 女性, 患者
摘要:患者女性,65岁.间歇性胸闷、憋气2年入院.急查心电图(图1)示,未见明显P波,但有不规则纤细的f波,R-R间距不相等,V1导QRS呈rsR'图形,下行QRS波则表现为主波向下的QS波,R-R间距相等,频率58次/min,心电图诊断:①心房颤动(Af);②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③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加速的室性逸搏性心律).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复合性心脏电交替

    心电图的各波、段均可发生电交替,系指同一导联上任何波段电压交替性相差>1mm(0.1mV)者.两种以上波段同时发生的电交替,称为心脏复合性电交替.

    作者:吴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50例急性酒精中毒心电图分析

    本文就50例急诊救治急性酒精中毒的心电图改变,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997年12月~2004年5月期间就诊的急性酒精中毒者50例,男42例、女8例.年龄在16~47(平均34.98)岁.饮酒量<125g 20例,125~500g 28例,>500g 2例.平均急诊观察治疗1~3h,均无基础心脏病史.

    作者:詹桂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24例分析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是一种特殊类型致命快速室性心律失常[1],若不及时正确救治,常危及生命.现将我院近几年收治的Tdp24例临床作一分析.

    作者:邱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房性早搏诱发窦房结抑制1例

    房性早搏(PAS)诱发窦房结抑制不多见,我们近见到1例;在1次及连续2次PAS后出现长间歇伴随1次或连续2次交接性逸搏,高度提示窦房结功能衰竭,报道如下.

    作者:朱华芳;陈万春;沈峻;金惠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可疑冠心病者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

    冠状动脉造影(CAG)是当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心电图(ECG)广泛应用于临床,源于它的无创、简单、快捷、经济,已作为诊断冠心病的基本方法之一.我们对57例可疑冠心病者ECG与CAG结果作对比,探讨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苏萍;岑梅;李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高钾血症类似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77岁.因发作性喘息10余年,再发加重4d入院.查体:P110次/min,血压130/84mmHg.肺气肿征(+),双肺满布哮鸣音,心界不大,心率110次/min,律齐.血钾2.3mmol/L.临床诊断:①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②低钾血症.

    作者:戴静;李志勤;张瑞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支原体肺炎患儿P波离散度改变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MP)P波离散度(Pd)变化.方法测定40例MP患儿(A组)Pd,并与同期入院40例细菌性肺炎(B组)及40例健康体检的儿童为对照组(C组).结果MPPd异常发生率为45%.明显高于B组.结论MP易发生心肌损害.其Pd异常比常规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改变更敏感,有助于了解病情,特别对房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

    作者:马淑英;李旭东;魏留臣;李志平;刘玉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2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改变

    对我院2000年~2004年12月住院的20例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者心电图改变分析如下.

    作者:詹桂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平板运动试验与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及动态心电图(DCG)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40例冠心病者进行TET与DCG检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TET敏感性高于DCG(P<0.01),而特异性低于DCG(P>0.05).结论TET及DCG诊断冠心病各有优势,协同诊断冠心病,准确率更高.

    作者:朱丽华;申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浅谈健全心电图档案的重要性

    心电图学的临床应用与发展,离不开心电资料的积累和传承,可以这么认为心电学的发展史,就是心电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提高的历史.很难设想,心电学事业的发展可以没有心电资料的积累、整理和提高.作为临床医疗单位,基础的资料之一便是心电图资料.我国有数以万计的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心电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人.每年描记的心电图例数以亿计.这是一份多么弥足珍贵的学术财富.如果加以正常的运用、研讨,对于心电事业的发展将会起到十分巨大的作用.

    作者:温桂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冠心病介入性治疗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介入性治疗以其痛苦小、恢复快、疗效好,大大改善了冠心病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迅速在临床中应用.心脏的介入性治疗是指经皮肤穿刺血管,将特制导管沿血管插入病体内,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1].其毕竟带有创伤性,手术难度大及风险高,多数病人对其认识不足,产生多种心理问题.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使其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介入性治疗,越来越引起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作者:王培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肾功能衰竭致高钾血症95例心电图分析

    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不仅肾实质受损,而且常常累及心脏,致使心电图发生各种改变.现对我院近5年来9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致高钾血症的心电图分析如下.

    作者:詹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运动试验诱发一过性Q波特点分析

    运动试验是诊断冠心病和评价其预后的一项重要的无创伤性检测手段,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运动试验可诱发ST-T及QT离散度等改变,反映不同的临床意义.本文总结1 200例运动试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了其中伴发一过性Q波者,但既往无确切冠心病史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子云;赵凤云;韩恭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连续胎儿监护在分娩中应用

    目的研究产程中连续胎儿监护的意义及作用.方法分析194例连续胎儿监护和152例入室监护对了解胎儿宫内缺氧情况的差异.结果①连续胎儿监护组异常率增加,②连续胎儿监护发现胎儿宫内窘迫率增加.结论连续胎儿监护能更有效监测胎儿宫内情况,提高新生儿预后.

    作者:王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提示3相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

    患儿女,6岁.3年前行室间隔封堵术后,查体发现心律不齐,图1示:窦性心律不齐,当P-P间期短于0.72s时,窦性激动不能下传心室.下传心室者P-R间期固定为0.16s,当下传和受阻的P波交替出现时,呈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作者:胡晓丽;顾法霖;高悦顺;陈维芬;刘京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心血管病心电监护拔牙浅述

    心血管病患者拔牙有一定危险性,将其置于心电监护中进行,可大大降低风险.现将这方面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孟宪安;解建设;孙效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结间束间歇性不完全性阻滞1例

    患者男性,70岁,因冠心病5年入院.偶有心绞痛发作,无心衰症状,生活尚可自理,血压已控制在正常水平.心脏无病理性杂音,心界不大,肝脾正常.图1为肢体导联6导同步记录的Ⅱ导联.窦性P波顺序出现,P-P间期0.70~0.80s(75~86次/min),P-R间期0.16s.除P4(箭头所示)外,余形态大致相同(P1前峰略尖),呈双峰,前峰>后峰,峰距0.05s,P波宽达0.12s.P4前峰由直立变为低平,后峰倒置.P2-P3与P3-P4间期均为0.80s,P4-P50.76s.可见P4无明显提前或滞后.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不同程度的不完全性房间束传导阻滞.

    作者:张伊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165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心电图分析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异常,现对165例LAFB心电图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朱红宇;梁德才;万颖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早期表现为前壁高大U波的后壁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性,78岁.因持续心前区疼痛,烦躁不安、出冷汗2d,于8月30日入院.既往有高心病史.体检:T36.1℃,P 54次/min,BP 150/105 mmHg,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界无扩大.X线胸透心肺无异常.

    作者:许金兰;丁海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特发性室速伴1:1室房传导1例

    患者男,28岁.反复发作心悸5年.2004年6月再次发作心慌、胸闷、持续1d仍不能缓解.在我院做心电图示:宽QRS波心动过速,心率150次/min.体检:神志清,面色苍白,血压90/60mmHg,心脏无杂音,心电图检查如图1所示:各导联QRS波宽大畸形(0.12s),呈右束支阻滞图形伴西北向电轴,R-R间距匀齐,心率143次/min,每个QRS波之后似有一逆行P波.

    作者:吴伟;杨华伟;李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