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血管病心电监护拔牙浅述

孟宪安;解建设;孙效珍

关键词:心血管病, 心电监护, 拔牙, 文献综述, 危险性, 低风险, 患者
摘要:心血管病患者拔牙有一定危险性,将其置于心电监护中进行,可大大降低风险.现将这方面文献综述如下.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表现为前壁高大U波的后壁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性,78岁.因持续心前区疼痛,烦躁不安、出冷汗2d,于8月30日入院.既往有高心病史.体检:T36.1℃,P 54次/min,BP 150/105 mmHg,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界无扩大.X线胸透心肺无异常.

    作者:许金兰;丁海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24例分析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是一种特殊类型致命快速室性心律失常[1],若不及时正确救治,常危及生命.现将我院近几年收治的Tdp24例临床作一分析.

    作者:邱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早期干预是预防冠心病的有效途径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糖尿病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发展,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升高,我们周围的糖尿病患者也比比皆是.15年前全国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还不足1%,现在已超过3%,而且还在以每年0.1%的速度增加.这些事实说明:从今往后的三四十年中,我国正面临着糖尿病暴发流行的危险.预防糖尿病刻不容缓.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预防保健工作也在不断提高,科学地控制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已成为社区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作者:孙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心脏植物神经官能症的临床心电图观察

    目的探讨心脏植物神经官能症(CVN)的临床心电图特点.方法对具有持续胸前不适、疼痛的CVN可疑者进行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心电向量图(VCG)观察.结果具有明显持续胸前不适、疼痛的CVN可疑者的胸前导联Tv2高耸以及VCG T环呈先顺后逆线型旋转的改变.结论 Tv2高耸及VCG T环呈先顺后逆线型旋转为CVN的心电特异性改变.

    作者:程桂花;郑希相;陈玉琴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经右颈内静脉球囊飘浮电极导管床旁快速心脏起搏25例

    目的探讨床旁快速起搏的方法.方法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颈内静脉,经鞘管插入顶端球囊飘浮电极导管直至右室起搏.结果25例在床旁无x线指引下迅速达到有效起搏,插入时间为5~10min(平均8min).结论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颈内静脉,沿鞘管送入顶端飘浮电极导管,可在床边不需x线指引,安全快速地进行右心室起搏.

    作者:谢绍峰;赖昀掞;朱恒青;黄丽辉;谢旭光;丁于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提示3相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

    患儿女,6岁.3年前行室间隔封堵术后,查体发现心律不齐,图1示:窦性心律不齐,当P-P间期短于0.72s时,窦性激动不能下传心室.下传心室者P-R间期固定为0.16s,当下传和受阻的P波交替出现时,呈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作者:胡晓丽;顾法霖;高悦顺;陈维芬;刘京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连续胎儿监护在分娩中应用

    目的研究产程中连续胎儿监护的意义及作用.方法分析194例连续胎儿监护和152例入室监护对了解胎儿宫内缺氧情况的差异.结果①连续胎儿监护组异常率增加,②连续胎儿监护发现胎儿宫内窘迫率增加.结论连续胎儿监护能更有效监测胎儿宫内情况,提高新生儿预后.

    作者:王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房性早搏诱发窦房结抑制1例

    房性早搏(PAS)诱发窦房结抑制不多见,我们近见到1例;在1次及连续2次PAS后出现长间歇伴随1次或连续2次交接性逸搏,高度提示窦房结功能衰竭,报道如下.

    作者:朱华芳;陈万春;沈峻;金惠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不典型症状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AMI)的不典型特点及原因.方法收集我院55例症状不典型AMI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MI有各种不典型临床表现.结论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及心肌标记物检测可使AMI得到确诊,心电图应列为不明原因危重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作者:陈凤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二度工型房室传导阻滞及4位相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性,75岁.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8年,糖尿病史7年,因推重物后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伴大汗淋漓,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D)而入院.入院时心电图(图1A)表现为窦性心律,心率98次/min,P-R间期0.20~0.28s,且进行性延长至P波后QRS波脱漏为一文氏周期,P波以5:4或6:5下传心室.

    作者:刘京营;胡晓丽;顾法霖;崔维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心脏破裂伤时心电监护与急救

    近年来,外伤尤其是刀捅伤占急诊总人数的比例有日益增长的趋势.而以心脏破裂伤的患者伤情急,病情危重,失血量大,死亡率高.我科自2003年~2004年已经成功抢救了2例心脏破裂伤患者,现将心电监护及急救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位兰玲;邢卿;刁玉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老年冠心病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观察与监护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UGH)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冠心病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大多持续时间长,止血困难,容易复发,还可加重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且病死率高.因此预防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及时积极地进行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作者:王蕾;王文;王培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两种方法室速检出率的对比分析

    目的为提高室速检出率,降低死亡率.用动态心电图(DCG)和常规心电图(ECG)对比观察96例冠心病短阵室速检出率和高危确定率.结果 DCG对室速的检出率为84.4%,明显高于ECG 32.3%,提高DCG监测能及时更准确发现冠心病严重心律失常.

    作者:邓新;姜慧珍;李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Brugada波

    目的了解Brugada波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住院的5例Brugada波12导心电图特征和临床资料.结果5例心电图均有明显变化,右胸导联类似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与ST段抬高程度时轻时重.1例冠脉造影正常,1例双支病变,2例被误诊为前间壁心肌梗死.1例Brugada波存活33年,后死于呼吸衰竭.结论单纯有Brugada波者不一定都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作者:卢喜烈;孟凡华;石亚君;荆晶;卢亦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DCG监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女性,38岁.阵发性胸闷,心悸伴头晕或晕厥2月余,每次发作后即来院检查:血压96/60mmHg,听诊心肺无异常,常规心电图正常:x线胸透,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均未见明显异常.行24h DCG监测.14:24分患者坐在沙发上看书时突然感到胸闷、气促头晕,经5min症状自行缓解,其余时间无不适感.DCG分析可见(图1)14:24:22分在规整的90次/min窦性心律中,突然出现一系列宽大畸形QRS波,心室率匀齐220次/min,第一个宽大QRS波后可见一窦性P波被干扰,经过39s 143个室性心搏后自行终止.终止时有0.76s的代偿间歇.发作前后对比心率,P、QRS、T波均无明显改变,也未见提前出现的QRS波,发作后ST段呈上斜型下移0.1mm,约3min恢复至基线.动态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姜永梅;魏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心内膜缺损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

    患儿男,9月.因急性肺炎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3℃,脉搏160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88/58mmHg,律齐,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Ⅱ/6收缩期杂音.心脏彩超示:心内膜垫缺损,二、三尖瓣分裂,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心电图检查(图1):窦性心律,心率181次/min,P-R间期0.08s,QRS波时限0.124s,电轴+254°,Ⅰ、Ⅱ、aVL、aVF、V5呈rS型,S波有切迹或粗钝,时限0.06s,V1导联呈qR型,Rv1=5.6mV时限0.06s,aVR呈qR型,R=2.0mV,Tv5倒置,心电图诊断为:①窦性心动过速;②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③右心室肥厚;④T波改变.

    作者:陈明;谭晓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结间束间歇性不完全性阻滞1例

    患者男性,70岁,因冠心病5年入院.偶有心绞痛发作,无心衰症状,生活尚可自理,血压已控制在正常水平.心脏无病理性杂音,心界不大,肝脾正常.图1为肢体导联6导同步记录的Ⅱ导联.窦性P波顺序出现,P-P间期0.70~0.80s(75~86次/min),P-R间期0.16s.除P4(箭头所示)外,余形态大致相同(P1前峰略尖),呈双峰,前峰>后峰,峰距0.05s,P波宽达0.12s.P4前峰由直立变为低平,后峰倒置.P2-P3与P3-P4间期均为0.80s,P4-P50.76s.可见P4无明显提前或滞后.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不同程度的不完全性房间束传导阻滞.

    作者:张伊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速1例

    患者女性,34岁.因突然发作心慌、心跳半天来院就诊.体检:BP 120/70mmHg,心率180次/min,律齐,心界不大,急诊心电图描记(图1A)示:各导联QRS波宽大畸形,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图形伴额面QRS电轴不偏,R-R间期基本匀齐,心室率187次/min,初步诊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记录该图后约15min,患者自觉症状突然好转,立即再次复查心电图(图1B)示:窦性心律,可见有室性早搏(PVS),且PVS之QRS波形态与心动过速发作时基本一致.随即行血脂、血糖、心肌酶谱、肝功能、肾功能、血清电解质、胸部X片以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既往患者体健,未服用其它任何药物,有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史,且可自行终止,符合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黄雪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非器质性心脏病50例室性早搏的心电图分析

    室性早搏(PVS)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现将我院1989年5月~2004年5月诊治的50例非器质性心脏病频发PVS者进行追踪观察后,对其临床意义及预后探讨于后.

    作者:崔红;孙玲;张晓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宽大P波与房性心动过速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宽大P波与房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测量常规12导心电图的P波时限,分为P波正常组(A组)30例和P波宽大组(B组)32例,将两组的12导DC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发生房性心动过速9例,占30%,B组发生房性心动过速24例,占75%,两组比较P<0.01.结论宽大P波与房性心动过速有密切关系.

    作者:田向东;程冀晖;卢喜烈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