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红;孙玲;张晓玲
目的为提高室速检出率,降低死亡率.用动态心电图(DCG)和常规心电图(ECG)对比观察96例冠心病短阵室速检出率和高危确定率.结果 DCG对室速的检出率为84.4%,明显高于ECG 32.3%,提高DCG监测能及时更准确发现冠心病严重心律失常.
作者:邓新;姜慧珍;李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异常,现对165例LAFB心电图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朱红宇;梁德才;万颖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资料与方法男性36岁,身高1.8m,职业交警,既往无任何病史.2005年4月4日于医院体检时ECG(图略)示:Ⅱ导呈qRs型,q=0.04s>1/4R,Ⅲ、aVF呈Qr型Q>0.04s>r,Ⅰ、aVL呈Rs型,Rv1=1.0mV,R/S>1,Ⅱ、Ⅲ、aVF的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达0.15~0.25mV,Ⅰ、aVL水平下移达0.15mV,Ⅱ、Ⅲ、aVF的T波高耸,Ⅰ、aVL的T波倒置或双相,V5、V6的T波直立.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急性下壁心梗;③高侧壁心肌缺血.
作者:郑文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介入性治疗以其痛苦小、恢复快、疗效好,大大改善了冠心病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迅速在临床中应用.心脏的介入性治疗是指经皮肤穿刺血管,将特制导管沿血管插入病体内,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1].其毕竟带有创伤性,手术难度大及风险高,多数病人对其认识不足,产生多种心理问题.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使其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介入性治疗,越来越引起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作者:王培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心脏植物神经官能症(CVN)的临床心电图特点.方法对具有持续胸前不适、疼痛的CVN可疑者进行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心电向量图(VCG)观察.结果具有明显持续胸前不适、疼痛的CVN可疑者的胸前导联Tv2高耸以及VCG T环呈先顺后逆线型旋转的改变.结论 Tv2高耸及VCG T环呈先顺后逆线型旋转为CVN的心电特异性改变.
作者:程桂花;郑希相;陈玉琴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分析:2000年9月16日记录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图略):Ⅰ、Ⅱ、Ⅲ、aVL、aVF、V2~V6的P波直立,aVR的P波倒置.
作者:熊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室性早搏(PVS)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现将我院1989年5月~2004年5月诊治的50例非器质性心脏病频发PVS者进行追踪观察后,对其临床意义及预后探讨于后.
作者:崔红;孙玲;张晓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性,65岁.间歇性胸闷、憋气2年入院.急查心电图(图1)示,未见明显P波,但有不规则纤细的f波,R-R间距不相等,V1导QRS呈rsR'图形,下行QRS波则表现为主波向下的QS波,R-R间距相等,频率58次/min,心电图诊断:①心房颤动(Af);②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③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加速的室性逸搏性心律).
作者:邢花妮;管爱静;王炳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是一种特殊类型致命快速室性心律失常[1],若不及时正确救治,常危及生命.现将我院近几年收治的Tdp24例临床作一分析.
作者:邱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糖尿病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发展,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升高,我们周围的糖尿病患者也比比皆是.15年前全国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还不足1%,现在已超过3%,而且还在以每年0.1%的速度增加.这些事实说明:从今往后的三四十年中,我国正面临着糖尿病暴发流行的危险.预防糖尿病刻不容缓.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预防保健工作也在不断提高,科学地控制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已成为社区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作者:孙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例1患者男性,32岁,阵发性心慌气短10d,卧位或夜间睡眠时症状加重来院就诊.体检:BP 120/75mmHg,心脏听诊心率随体位改变有明显变化,双肺(-)、心脏超声、血常规、血清酶谱及电解质均正常.平时身体健康,无可疑病史可查.心电监护连续可见:坐位或站立位时窦性P波顺序发生,P-P间期0.88~0.90s,P-R间期固定(0.20s),房室传导比例1:1,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平卧位时窦性P波顺序发生,P-P间期0.88~0.90s,P-R间期逐渐延长(0.20s→0.24s→0.31s)直至QRS波脱漏,房室传导比例多呈4:3,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卧位性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反复更换体位,结果与上述相同,说明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与体位有直接关系.
作者:冯秀杰;柳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特点.方法对RHD患者54例(A组),正常对照组30例(B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用液相终点散射免疫沉淀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3(G3)、补体4(G4).用聚乙二醇法测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A组与B组比较.结果A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表现CD3、CD4、CD8数量减少,CD4/CD8降低,CD19数量减少,与B组比较P<0.01.而IgG、C4、CIC高于B组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RHD者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且受抑制,而B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表明RHD的发病过程中存在免疫功能异常.
作者:高雯;季英敏;张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UGH)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冠心病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大多持续时间长,止血困难,容易复发,还可加重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且病死率高.因此预防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及时积极地进行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作者:王蕾;王文;王培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宽大P波与房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测量常规12导心电图的P波时限,分为P波正常组(A组)30例和P波宽大组(B组)32例,将两组的12导DC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发生房性心动过速9例,占30%,B组发生房性心动过速24例,占75%,两组比较P<0.01.结论宽大P波与房性心动过速有密切关系.
作者:田向东;程冀晖;卢喜烈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心电图学的临床应用与发展,离不开心电资料的积累和传承,可以这么认为心电学的发展史,就是心电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提高的历史.很难设想,心电学事业的发展可以没有心电资料的积累、整理和提高.作为临床医疗单位,基础的资料之一便是心电图资料.我国有数以万计的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心电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人.每年描记的心电图例数以亿计.这是一份多么弥足珍贵的学术财富.如果加以正常的运用、研讨,对于心电事业的发展将会起到十分巨大的作用.
作者:温桂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为探讨心电图T波伪证现象(假阴性及假阳性反应)及其对心脏病的漏诊误诊.本文总结分析了心电图T波伪证现象在心脏病人、非心脏病内科病人及健康者3组中的发生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珉;王秀玲;李秀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性,78岁.因持续心前区疼痛,烦躁不安、出冷汗2d,于8月30日入院.既往有高心病史.体检:T36.1℃,P 54次/min,BP 150/105 mmHg,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界无扩大.X线胸透心肺无异常.
作者:许金兰;丁海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运动试验是诊断冠心病和评价其预后的一项重要的无创伤性检测手段,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运动试验可诱发ST-T及QT离散度等改变,反映不同的临床意义.本文总结1 200例运动试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了其中伴发一过性Q波者,但既往无确切冠心病史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子云;赵凤云;韩恭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性,38岁.阵发性胸闷,心悸伴头晕或晕厥2月余,每次发作后即来院检查:血压96/60mmHg,听诊心肺无异常,常规心电图正常:x线胸透,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均未见明显异常.行24h DCG监测.14:24分患者坐在沙发上看书时突然感到胸闷、气促头晕,经5min症状自行缓解,其余时间无不适感.DCG分析可见(图1)14:24:22分在规整的90次/min窦性心律中,突然出现一系列宽大畸形QRS波,心室率匀齐220次/min,第一个宽大QRS波后可见一窦性P波被干扰,经过39s 143个室性心搏后自行终止.终止时有0.76s的代偿间歇.发作前后对比心率,P、QRS、T波均无明显改变,也未见提前出现的QRS波,发作后ST段呈上斜型下移0.1mm,约3min恢复至基线.动态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姜永梅;魏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本文就50例急诊救治急性酒精中毒的心电图改变,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997年12月~2004年5月期间就诊的急性酒精中毒者50例,男42例、女8例.年龄在16~47(平均34.98)岁.饮酒量<125g 20例,125~500g 28例,>500g 2例.平均急诊观察治疗1~3h,均无基础心脏病史.
作者:詹桂菊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