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宽大P波与房性心动过速关系的探讨

田向东;程冀晖;卢喜烈

关键词:宽大P波, 房性心动过速
摘要:目的探讨宽大P波与房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测量常规12导心电图的P波时限,分为P波正常组(A组)30例和P波宽大组(B组)32例,将两组的12导DC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发生房性心动过速9例,占30%,B组发生房性心动过速24例,占75%,两组比较P<0.01.结论宽大P波与房性心动过速有密切关系.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多部位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多部位心肌梗死(MI)心电图与冠脉造影的关系.方法对36例心电图确诊为急性多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左心室及冠脉造影.结果前壁+下壁或侧壁22例(甲组),下壁+侧壁或后壁¨例(乙组).冠脉造影示单支血管病变甲组16例(均为左前降支病变),乙组9例(右冠脉病变7例,回旋支病变2例);多支血管病变甲组6例和乙组5例.甲组左心室室壁活动异常积分,临床心功能分级及死亡率均高于乙组(P<0.05).但单支血管病变患者与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因此,首次多部位AMI时,单支血管病变多见,且在累及前壁时,常由左前降支病变引起,同时临床预后较差.

    作者:王桂芳;陈仕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右胸导联心电图研究进展

    右胸导联心电图作为常规18导联的一部分得以推广应用,本文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心电图无变化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65岁,于骑自行车时心前区钝痛,伴胸闷并喉咙发紧,后背部疼痛、大汗,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未缓解来院.急查心电图(图略)示:窦性心律,P-R间期0.19s,Q-T间期0.37s,Ⅰ、aVL、V6的T波低平.急查心肌酶及肌钙蛋白结果正常,考虑为不稳定型心绞痛.8h后查心肌酶:肌酸激酶729u/l,肌酸激酶同工酶45.8u/l,肌钙蛋白T 2.00ng/ml.复查心电图(图1)无特殊改变.第2d,查心肌酶:肌酸激酶432u/l,肌酸激酶同工酶28.1u/l,肌钙蛋白T 1.78ng/ml.再次复查心电图同前.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给予扩张冠状动脉、抗凝、调脂等治疗,病情好转.7d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冠心病、3支病变,前降支、回旋支狭窄80%,右冠状动脉弥漫性狭窄85%~90%.

    作者:王敏;郭升玲;卢喜烈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提示3相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

    患儿女,6岁.3年前行室间隔封堵术后,查体发现心律不齐,图1示:窦性心律不齐,当P-P间期短于0.72s时,窦性激动不能下传心室.下传心室者P-R间期固定为0.16s,当下传和受阻的P波交替出现时,呈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作者:胡晓丽;顾法霖;高悦顺;陈维芬;刘京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特点.方法对RHD患者54例(A组),正常对照组30例(B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用液相终点散射免疫沉淀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3(G3)、补体4(G4).用聚乙二醇法测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A组与B组比较.结果A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表现CD3、CD4、CD8数量减少,CD4/CD8降低,CD19数量减少,与B组比较P<0.01.而IgG、C4、CIC高于B组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RHD者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且受抑制,而B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表明RHD的发病过程中存在免疫功能异常.

    作者:高雯;季英敏;张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功能和心室晚电位对评价心肌梗死预后的价值

    选取我院2000年5月~2002年5月间收治的首诊急性心肌梗死(AMI)者68例进行超声心动图及心室晚电位检查,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秦丕效;秦文英;牟晓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速1例

    患者女性,34岁.因突然发作心慌、心跳半天来院就诊.体检:BP 120/70mmHg,心率180次/min,律齐,心界不大,急诊心电图描记(图1A)示:各导联QRS波宽大畸形,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图形伴额面QRS电轴不偏,R-R间期基本匀齐,心室率187次/min,初步诊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记录该图后约15min,患者自觉症状突然好转,立即再次复查心电图(图1B)示:窦性心律,可见有室性早搏(PVS),且PVS之QRS波形态与心动过速发作时基本一致.随即行血脂、血糖、心肌酶谱、肝功能、肾功能、血清电解质、胸部X片以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既往患者体健,未服用其它任何药物,有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史,且可自行终止,符合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黄雪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结间束间歇性不完全性阻滞1例

    患者男性,70岁,因冠心病5年入院.偶有心绞痛发作,无心衰症状,生活尚可自理,血压已控制在正常水平.心脏无病理性杂音,心界不大,肝脾正常.图1为肢体导联6导同步记录的Ⅱ导联.窦性P波顺序出现,P-P间期0.70~0.80s(75~86次/min),P-R间期0.16s.除P4(箭头所示)外,余形态大致相同(P1前峰略尖),呈双峰,前峰>后峰,峰距0.05s,P波宽达0.12s.P4前峰由直立变为低平,后峰倒置.P2-P3与P3-P4间期均为0.80s,P4-P50.76s.可见P4无明显提前或滞后.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不同程度的不完全性房间束传导阻滞.

    作者:张伊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可疑冠心病者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

    冠状动脉造影(CAG)是当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心电图(ECG)广泛应用于临床,源于它的无创、简单、快捷、经济,已作为诊断冠心病的基本方法之一.我们对57例可疑冠心病者ECG与CAG结果作对比,探讨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苏萍;岑梅;李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支原体肺炎患儿P波离散度改变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MP)P波离散度(Pd)变化.方法测定40例MP患儿(A组)Pd,并与同期入院40例细菌性肺炎(B组)及40例健康体检的儿童为对照组(C组).结果MPPd异常发生率为45%.明显高于B组.结论MP易发生心肌损害.其Pd异常比常规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改变更敏感,有助于了解病情,特别对房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

    作者:马淑英;李旭东;魏留臣;李志平;刘玉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心电图T波伪证现象临床分析

    为探讨心电图T波伪证现象(假阴性及假阳性反应)及其对心脏病的漏诊误诊.本文总结分析了心电图T波伪证现象在心脏病人、非心脏病内科病人及健康者3组中的发生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珉;王秀玲;李秀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心内膜缺损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

    患儿男,9月.因急性肺炎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3℃,脉搏160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88/58mmHg,律齐,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Ⅱ/6收缩期杂音.心脏彩超示:心内膜垫缺损,二、三尖瓣分裂,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心电图检查(图1):窦性心律,心率181次/min,P-R间期0.08s,QRS波时限0.124s,电轴+254°,Ⅰ、Ⅱ、aVL、aVF、V5呈rS型,S波有切迹或粗钝,时限0.06s,V1导联呈qR型,Rv1=5.6mV时限0.06s,aVR呈qR型,R=2.0mV,Tv5倒置,心电图诊断为:①窦性心动过速;②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③右心室肥厚;④T波改变.

    作者:陈明;谭晓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复合性心脏电交替

    心电图的各波、段均可发生电交替,系指同一导联上任何波段电压交替性相差>1mm(0.1mV)者.两种以上波段同时发生的电交替,称为心脏复合性电交替.

    作者:吴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两种方法室速检出率的对比分析

    目的为提高室速检出率,降低死亡率.用动态心电图(DCG)和常规心电图(ECG)对比观察96例冠心病短阵室速检出率和高危确定率.结果 DCG对室速的检出率为84.4%,明显高于ECG 32.3%,提高DCG监测能及时更准确发现冠心病严重心律失常.

    作者:邓新;姜慧珍;李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510例脑出血与脑血栓患者心电图改变分析

    急性脑血管疾病不仅造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损害,而且可导致心功能损害,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一系列心电图异常与心功能改变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注意.我们自2000年2月~2004年12月对脑出血与脑血栓住院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秦丕效;秦文英;宁红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急性有机磷中毒并发低血钾症40例分析

    目的报道40例急性有机磷中毒并发低血钾症.患者病前极少存在低血钾的病因,故主要系抢救时医源性因素所致.低血钾可导致心律失常对低血钾与乙酰胆碱的协调作用作了讨论.

    作者:丛培建;姜秀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连续胎儿监护在分娩中应用

    目的研究产程中连续胎儿监护的意义及作用.方法分析194例连续胎儿监护和152例入室监护对了解胎儿宫内缺氧情况的差异.结果①连续胎儿监护组异常率增加,②连续胎儿监护发现胎儿宫内窘迫率增加.结论连续胎儿监护能更有效监测胎儿宫内情况,提高新生儿预后.

    作者:王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心房颤动伴右束支阻滞合并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女性,65岁.间歇性胸闷、憋气2年入院.急查心电图(图1)示,未见明显P波,但有不规则纤细的f波,R-R间距不相等,V1导QRS呈rsR'图形,下行QRS波则表现为主波向下的QS波,R-R间距相等,频率58次/min,心电图诊断:①心房颤动(Af);②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③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加速的室性逸搏性心律).

    作者:邢花妮;管爱静;王炳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宽大P波与房性心动过速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宽大P波与房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测量常规12导心电图的P波时限,分为P波正常组(A组)30例和P波宽大组(B组)32例,将两组的12导DC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发生房性心动过速9例,占30%,B组发生房性心动过速24例,占75%,两组比较P<0.01.结论宽大P波与房性心动过速有密切关系.

    作者:田向东;程冀晖;卢喜烈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卧位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

    例1患者男性,32岁,阵发性心慌气短10d,卧位或夜间睡眠时症状加重来院就诊.体检:BP 120/75mmHg,心脏听诊心率随体位改变有明显变化,双肺(-)、心脏超声、血常规、血清酶谱及电解质均正常.平时身体健康,无可疑病史可查.心电监护连续可见:坐位或站立位时窦性P波顺序发生,P-P间期0.88~0.90s,P-R间期固定(0.20s),房室传导比例1:1,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平卧位时窦性P波顺序发生,P-P间期0.88~0.90s,P-R间期逐渐延长(0.20s→0.24s→0.31s)直至QRS波脱漏,房室传导比例多呈4:3,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卧位性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反复更换体位,结果与上述相同,说明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与体位有直接关系.

    作者:冯秀杰;柳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