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芳;陈仕宗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CI术后1h ST段变化对急性期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对首次前壁AMI接受PCI者81例,比较PCI术前、术后1h ST段的变化.按术后1h ST段回落≥50%为A组(58例,71.6%),<50%为B组(23例,28.4%).术后2W左右及6个月左右应用核素心功能评定左室功能.并观察6个月左右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再入院、死亡和失代偿性心衰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期间死亡例数,A组1组,B组2例;左室心功能,2W左右检测两组无差异,半年左右检测,A组心功能明显改善,B组心功能改善不明显.结论 PCI术后1h段的变化,可反映心肌再灌注后的微循环情况,对早期临床预后和区分高危患者有积极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本文就50例急诊救治急性酒精中毒的心电图改变,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997年12月~2004年5月期间就诊的急性酒精中毒者50例,男42例、女8例.年龄在16~47(平均34.98)岁.饮酒量<125g 20例,125~500g 28例,>500g 2例.平均急诊观察治疗1~3h,均无基础心脏病史.
作者:詹桂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77岁.因发作性喘息10余年,再发加重4d入院.查体:P110次/min,血压130/84mmHg.肺气肿征(+),双肺满布哮鸣音,心界不大,心率110次/min,律齐.血钾2.3mmol/L.临床诊断:①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②低钾血症.
作者:戴静;李志勤;张瑞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分析:2000年9月16日记录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图略):Ⅰ、Ⅱ、Ⅲ、aVL、aVF、V2~V6的P波直立,aVR的P波倒置.
作者:熊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心电图学的临床应用与发展,离不开心电资料的积累和传承,可以这么认为心电学的发展史,就是心电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提高的历史.很难设想,心电学事业的发展可以没有心电资料的积累、整理和提高.作为临床医疗单位,基础的资料之一便是心电图资料.我国有数以万计的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心电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人.每年描记的心电图例数以亿计.这是一份多么弥足珍贵的学术财富.如果加以正常的运用、研讨,对于心电事业的发展将会起到十分巨大的作用.
作者:温桂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近年来,外伤尤其是刀捅伤占急诊总人数的比例有日益增长的趋势.而以心脏破裂伤的患者伤情急,病情危重,失血量大,死亡率高.我科自2003年~2004年已经成功抢救了2例心脏破裂伤患者,现将心电监护及急救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位兰玲;邢卿;刁玉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长QT间期综合征(LQTS)是以心电图异常为主要表现并伴有相关临床症状的综合征.它可以引起室性早搏及室速等致命性心律失常(如TdP),临床上以心源性猝死和晕厥为主要特征.当前的研究重点是先天性LQTS,其中有伴有先天性耳聋的称为Jewerll-Lange-Nilsen综合征和不伴有先天性耳聋的Romano-Ward综合征两类.将LQTS电生理学基础同新的分子遗传学结合起来研究,解决了一些理论问题,同时在临床表现特点、处置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1、2、12].
作者:王志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性,5岁.因阵发性呼吸困难伴面部、四肢青紫5年入院.患者自幼稍一活动后即出现气急及面部、四肢青紫,每于行走、游戏时,常主动下蹲片刻而来我院就诊.体检:T 36.5℃,P 118次/min,R 24次/min,BP 110/80mmHg.体型瘦小,杵状指(趾).心律齐,胸骨左缘2~4肋间闻及Ⅲ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双肺呼吸音粗.
作者:张渊;贺亚玲;汪海英;张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特点.方法对RHD患者54例(A组),正常对照组30例(B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用液相终点散射免疫沉淀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3(G3)、补体4(G4).用聚乙二醇法测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A组与B组比较.结果A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表现CD3、CD4、CD8数量减少,CD4/CD8降低,CD19数量减少,与B组比较P<0.01.而IgG、C4、CIC高于B组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RHD者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且受抑制,而B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表明RHD的发病过程中存在免疫功能异常.
作者:高雯;季英敏;张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产程中连续胎儿监护的意义及作用.方法分析194例连续胎儿监护和152例入室监护对了解胎儿宫内缺氧情况的差异.结果①连续胎儿监护组异常率增加,②连续胎儿监护发现胎儿宫内窘迫率增加.结论连续胎儿监护能更有效监测胎儿宫内情况,提高新生儿预后.
作者:王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为研究脉搏血压指数在运动平板试验中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对ST-T改变为阳性标准的A组与对ST-T改变结合脉搏血压为阳性标准的B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B组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0%、阳性预测值为89%、诊断准确率为91%,显然高于A组.结论显示该方法有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作者:江惠;丁嘉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是一种特殊类型致命快速室性心律失常[1],若不及时正确救治,常危及生命.现将我院近几年收治的Tdp24例临床作一分析.
作者:邱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Brugada波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住院的5例Brugada波12导心电图特征和临床资料.结果5例心电图均有明显变化,右胸导联类似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与ST段抬高程度时轻时重.1例冠脉造影正常,1例双支病变,2例被误诊为前间壁心肌梗死.1例Brugada波存活33年,后死于呼吸衰竭.结论单纯有Brugada波者不一定都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作者:卢喜烈;孟凡华;石亚君;荆晶;卢亦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为提高室速检出率,降低死亡率.用动态心电图(DCG)和常规心电图(ECG)对比观察96例冠心病短阵室速检出率和高危确定率.结果 DCG对室速的检出率为84.4%,明显高于ECG 32.3%,提高DCG监测能及时更准确发现冠心病严重心律失常.
作者:邓新;姜慧珍;李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性,74岁.阵发性头晕、心慌3月余,加重1天.体检:神志清醒,血压14.7/8.0kPa(110/60mmHg),心浊音界不扩大,心律快慢不一,无器质性杂音.临床诊断:冠心病.
作者:尹菲秋;丁嘉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MP)P波离散度(Pd)变化.方法测定40例MP患儿(A组)Pd,并与同期入院40例细菌性肺炎(B组)及40例健康体检的儿童为对照组(C组).结果MPPd异常发生率为45%.明显高于B组.结论MP易发生心肌损害.其Pd异常比常规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改变更敏感,有助于了解病情,特别对房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
作者:马淑英;李旭东;魏留臣;李志平;刘玉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资料与方法男性36岁,身高1.8m,职业交警,既往无任何病史.2005年4月4日于医院体检时ECG(图略)示:Ⅱ导呈qRs型,q=0.04s>1/4R,Ⅲ、aVF呈Qr型Q>0.04s>r,Ⅰ、aVL呈Rs型,Rv1=1.0mV,R/S>1,Ⅱ、Ⅲ、aVF的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达0.15~0.25mV,Ⅰ、aVL水平下移达0.15mV,Ⅱ、Ⅲ、aVF的T波高耸,Ⅰ、aVL的T波倒置或双相,V5、V6的T波直立.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急性下壁心梗;③高侧壁心肌缺血.
作者:郑文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性,39岁.甲状腺机能亢进伴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血清K+为2.0mmol/L).心电图显示P-P间期互差130ms,平均心率94次/min,长心动周期基本上是正常P-P周期的2倍,提示二度窦房阻滞.P-R 210ms,QRS 90ms.Ⅰ、Ⅱ、Ⅲ、aVF、V1~V6导联ST下降0.05~0.15mV,T波低平,u波增大,以V2、V3导联典型,Q-u间期560ms,符合低钾血症的心电图改变.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不齐;②二度Ⅱ型窦房阻滞;③低K+血症;④一度房室传导阻滞(AVB).
作者:贾邱彦;李新;路玉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选取我院2000年5月~2002年5月间收治的首诊急性心肌梗死(AMI)者68例进行超声心动图及心室晚电位检查,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秦丕效;秦文英;牟晓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例1患者男性,32岁,阵发性心慌气短10d,卧位或夜间睡眠时症状加重来院就诊.体检:BP 120/75mmHg,心脏听诊心率随体位改变有明显变化,双肺(-)、心脏超声、血常规、血清酶谱及电解质均正常.平时身体健康,无可疑病史可查.心电监护连续可见:坐位或站立位时窦性P波顺序发生,P-P间期0.88~0.90s,P-R间期固定(0.20s),房室传导比例1:1,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平卧位时窦性P波顺序发生,P-P间期0.88~0.90s,P-R间期逐渐延长(0.20s→0.24s→0.31s)直至QRS波脱漏,房室传导比例多呈4:3,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卧位性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反复更换体位,结果与上述相同,说明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与体位有直接关系.
作者:冯秀杰;柳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