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的调查分析及干预

张平;魏云

关键词:脑梗死, 焦虑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 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状态,为脑梗死患者临床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70例脑梗死患者(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实验组进行护理干预.结果 70例患者中,焦虑自评量表得分>50分者27例(38.6%),抑郁自评量表得分>50分者33例(47.1%),实验组护理干预前后SAS及SDS评分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SAS及SDS变化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焦虑与抑郁是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常见心理障碍,对患者的躯体症状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其心理护理,从而促使患者尽快康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驻马店市中学生自杀观念调查

    目的 了解驻马店市中学生的自杀意念现状,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驻马店市四所中学随机抽取12个班共1020人学生采用自编调查问卷、Beck抑郁问卷第Ⅰ题,统一收回,回收有效问卷997份.结果 驻马店市中学生自杀意念为21.66%,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7.08%和26.03%,男性少于女性,有自杀意念学生中65%患有抑郁症.高中组:毕业班高于非毕业班,重点学校高于非重点学校.结论 自杀意念在中学生中发生率较高,女性多于男性,自杀意念者抑郁症患病率较高,应根据中学生性别、家庭环境、行为、是否有抑郁等方面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以降低中学生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赵福涛;任勇;余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护理人员职业化素养教育与管理

    目的 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化素养教育与管理,强化护理人员的职业化意识,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疗风险.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护理缺陷分析、典型病案讨论、责任护士经验交流总结、自我管理考核、职业礼仪培训,确保护理人员规范的职业行为.结果 病人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为98%.结论 护理人员的职业化素养教育与管理是新形式下医疗改革的需要,符合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作者:闫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分析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弥漫性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为一慢性进行性疾病.以认知、记忆、言语、情感、性格、精神等方面的减退或消失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升高,血管性痴呆患者也在不断上升.我们自2008-01~2009-02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4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作者:白雁明;秦艳芬;朱晓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盐酸美金刚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BDNF及ERK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盐酸美金刚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盐酸美金刚组各16只,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制备动物模型,用盐酸美金刚溶液灌胃,Y-型迷宫测试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兔疫组化染色检测BDNF及ERK的表达变化.结果 盐酸美金刚组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优于模型组,但不及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DNF表达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均明显增高(P<0.01) ; ERK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高,却低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盐酸美金刚有可能通过增加VD大鼠脑内BDNF含量,保护海马神经元,增加ERK含量,改善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张晓锋;陈淅泠;王欣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微创术治疗脑室出血后脑积水21例体会

    我院于2005-2008年共收治脑室出血后脑积水21例,采用YL-1型血肿粉碎器进行脑室穿刺引流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40~73岁,平均56岁;昏迷7例,其中短暂性昏迷2例,头痛、头晕15例,呕吐19例,失语1例,癫癇4例,精神异常3例.从发病到就诊2~26 h,平均8.7 h.全部经CT扫描而确诊,Ⅳ脑室铸型1例,Ⅲ脑室铸型3例,Ⅲ、Ⅳ脑室铸型2例,侧脑室内铸型15例,其中双侧脑室内铸型8例.所有病例均显示脑室系统扩张,脑室前后角呈气球样改变,其中双侧侧脑室扩张16例,单侧脑室扩张5例.

    作者:宋方禹;陈翠玲;高龙飞;吕立峰;李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加巴喷丁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分为2组, 治疗组15例应用加巴喷丁(GBP)治疗,对照组15例应用卡马西平(CBZ)治疗,于治疗1、2、4周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结果 加巴喷丁组在治疗后VAS明显低于卡马西平组( P<0.0 5 ).结论 加巴喷丁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优于卡马西平.

    作者:孙华;翟鲁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依达拉奉与疏血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依达拉奉3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联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静滴,1次/d.对照组30例采用低分右旋糖酐500 ml,复方丹参注射液16 ml静滴,1次/d.2组均为20 d一个疗程,其他辅助及对症治疗相同.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焕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脑干出血60例临床分析

    脑干出血发病急,临床症状复杂,病情凶险,预后差,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为进一步探讨其临床及预后,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01~2009-09期间收治的原发脑干出血6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巧丽;邱茜茜;范波胜;汤永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小儿有机磷中毒的观察与救护

    现将2005-05~2009-08我院儿科收治的32例中毒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救护方法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2例中男22例,女10例,1.5~3岁9例,>3~7岁18例,>7~14岁5例;中毒事件40 min~14 h,农药种类为甲氨磷乐果、敌敌畏、敌百虫,大部分为误服中毒.轻度8例,中毒17例,重度6例(按胆碱酶活性≤30为重度,>30~50为中度,>50~70为轻度).

    作者:王艳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甲亢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

    目的 探讨甲亢手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60例甲亢患者住院手术治疗期间,实施健康教育的措施.结果 60例患者健康教育目标达标率100%,患者满意率98%.结论 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患者康复,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魏颖;董伟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100例脑梗死患者血脂检测结果分析

    脑梗死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如高血压、内分泌紊乱、吸烟、脂质代谢紊乱以及遗传等因素,其中脂质代谢紊乱是发生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现将我院2009-01~2009-10住院的100例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成分与10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

    作者:彭小燕;杨利红;祁双宝;成守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小骨窗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分析

    目的 比较小骨窗与常规颞顶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符合标准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113例,分为2组,其中小骨窗组57例,常规骨瓣组56例.所有病人均经CT扫描为幕上出血.小骨窗治疗组根据血肿部位采用小骨窗开颅术(3 cm×3 cm).常规骨瓣组根据血肿部位采用颞顶瓣或额颞瓣开颅减压方法( 6 cm×8 cm).结果 小骨窗开颅治疗组病人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常规骨瓣组,长期昏迷和中残率低于常规骨瓣组(P<0.05),小骨窗治疗组患者术后脑水肿和切口脑脊液漏发生率均低于常规骨瓣组(P<0.05).结论 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疗效明显好于常规颞顶瓣开颅术.

    作者:张显柏;袁知富;董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脑梗死后并发肺部感染对病情演变的影响

    目的 脑梗死后容易并发院内感染,多数为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后神经功能损害加重.方法 收集2005-01~2008-08我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患者,参照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标准,分别对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并发肺部感染前及并发肺部感染后不同时期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比分析不同时期评分的变化.结果 共收集并发肺部感染病例85例,感染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24.3±5.2)分,感染后评分为(35.6±8.4)分,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住院期间死亡7例,病死率8.23%;838例无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住院期间死亡31例,病死率3.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并发肺部感染后明显加重神经功能缺损,并发肺部感染可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作者:程立山;高朋杰;陈晶;宋亚彬;宋宏杉;郭柳彩;张立志;冯俊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高氧液治疗严重颅脑损伤合并广泛肺挫伤分析

    目的 探讨高氧液治疗严重颅脑损伤合并广泛肺挫伤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6例严重颅脑损伤合并广泛肺挫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手术、脱水、止血、防感染、脑细胞代谢药等常规治疗;治疗组46例,除常规治疗外,应用高氧液500 ml静滴,2次/d,液体量计入当日输液总量,连续2周.分别于伤后治疗前和治疗后1 d、7 d、14 d抽血行血气分析检查,1个月后根据GOS评分判断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1 d、7 d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临床良好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氧液治疗严重颅脑损伤合并广泛肺挫伤患者,早期能提高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含量,改善脑缺氧,提高该类病人抢救成功率.

    作者:谭宗德;林爱龙;钱晟;程新富;刘宗霖;张志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49例分析

    目的 评价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小剂量尿激酸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98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滴,1次/d,连用14 d,尿激酶10万U加生理盐水100 ml静滴,1次/d,连用5 d.分别于5 d、7 d和14 d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控制率85.1%,对照组控制率51.3%,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81.6%,对照组有效率53.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安全有效.

    作者:张素芳;陈敬;张允;聂方华;郑政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延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硬膜外血肿96例体会

    目的 探讨延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硬膜外血肿的方法.方法 局麻下颅骨钻孔骨窗大小2.5 cm×2.5 cm.清除血肿,计量血肿与CT计算值比较,残留血肿<20 ml,放管关颅.结果 4例活动性出血行大骨窗进行止血清除后失语2例,智力减退2例,92例痊愈.结论 延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硬膜外血肿费用低,恢复快,患者及家属更易接受.

    作者:景恒心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高血糖对脑出血大鼠细胞凋亡及Bax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血糖对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96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正常血糖组、高血糖组及胰岛素干预组,各组分别于术后6 h、24 h、3 d、7 d 4个时间点取脑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肿周围组织Bax的表达情况,TUNEL法检测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结果 高血糖组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Bax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胰岛素干预组上述指标均低于高血糖组(P<0.01),而高于假手术组,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糖能增加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和Bax的表达,降糖治疗对脑神经细胞凋亡起保护作用.

    作者:范顺太;李平;王金兰;娄季宇;白宏英;陈江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60例疗效观察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发作原因有多种,是一种外周性眩晕,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占眩晕症的1/3左右[1].笔者2008-01~2009-12利用手法复位及药物治疗118例BPPV患者,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丁家夯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2.5 h视频脑电图检查在小儿发作性疾病诊断中的运用

    目的 探讨2.5 h视频脑电图(VEEG)在小儿发作性疾病诊断中的适用性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1084例具有发作性症状的患儿进行2.5 h,包括清醒0.5 h,睡眠2 h的VEEG监测.结果 1084例中,平均记录2.5 h.247(22.8%)记录到临床发作,其中170例(68.8%)伴同步癫癇性放电,837例(77.2%)在监测中没发作,其中491(58.7%)有癫癇样放电,以NREM Ⅰ~Ⅱ期多.结论 2.5 h视频脑电图包括清醒和睡眠两部分,且时间长度安排合理,操作方便,是一种医生、家长、患儿都满意的脑电图检查方法.

    作者:张俊;李湘蕾;陈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脑电图及脑脊液检查在精神异常型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价值

    精神异常型病毒性脑炎临床上较常见,但并没有正规的命名,常被误诊为功能性精神疾病[1].为了增强对此病的了解,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现对2004-01~2007-03我院收治的72例精神异常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忠祥;代义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