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红;王希良;孙玲
胃癌患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本组均为高龄老人,由于胃癌术后的创伤、出血等原因,术后往往需要及时补充液体.但大量快速静脉补液等原因,更加重了老年病人的心脏负荷,引起心肌缺血,又因术前往往存在贫血现象,也加重了心脏负担,重者导致了心衰的发生.但由于术后采取了严密地监护措施和发现及时,避免了心衰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梅;王文;杨洁;周玉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例1患者男性,72岁.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衰二度.心慌、气短3年余,加重1W入院.查体:血压128/80mmHg,右肺呼吸音减低,无干湿性罗音,心界向左扩大,心律不齐,闻及早搏,无病理性杂音.血清钾4.9mmol/L,钠149mmol/L,钙2.23mmol/L,血糖7.6mmol/L.胸部后前位X线片可见心影增大,以左心缘为著,心胸比率>5.0,提示左心增大.心脏彩超多普勒:左房、右房正常,左室内径增大,节段室壁运动减弱,心功能指标降低.动态心电图显示频发室性早搏呈2种形式出现:一种为发生在P波之前的早搏,联律问期380ms且单个出现;另一种早搏发生较晚其R波在P波之上,联律间期680ms,而这种早搏多引发成对早搏并形成室性心动过速(VT),频率约125次/min(图1A).
作者:陈梅林;刘尚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LGL综合征心电图在临床上较常见,但伴房性心律失常并不多见,是由房室结加速传导,导致P-R间期缩短,可诱发阵发性房早、房速或房颤等.本文通过33例LGL综合征伴房性心律失常心电图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凤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室性心动过速(VT)是常见而严重的心律失常,利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VT诊断以及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均有较大的帮助.目前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院DCG所监测的56例VT患者报告如下,目的是加深对VT的理解以及提高VT诊断的正确性.
作者:纳志英;李波;吴文莉;韩雪;张麟;尹琳;光雪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高频心电图(HFECG)是在常规心电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无创伤性心电检测技术,是整个心脏所有心肌电活动的综合反映,显示的是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未能显示的更加细小的心电变化,即高频切迹(HFN).因此,凡是能使心肌电活动兴奋或传导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QRS波上的高频切迹数目增加;反之,高频切迹数目的增加则提示了心肌电活动的异常.
作者:盛海民;付敏;李维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心包疾病约占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的1.5%~6%,它常是某种疾病的部分表现或并发症,可被原发疾病的临床症状所掩盖.病因很多,既往常见的如风湿热、细菌感染和结核已明显减少,而病毒感染、肿瘤有所增多.各种心包病变的诊断,在临床上一般并不困难.但是,缩窄性心包炎的患者、肿瘤晚期转移引起的心包炎,尤其近十几年来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增加,因心电图诊断思维偏差所致误诊,而导致临床延误治疗.为提高本病的心电图诊断率,本文总结、分析误诊病历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误诊的常见原因.
作者:袁美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资料与方法1.1对象A组:选择我院门诊健康体检人员37例,平均年龄(54.16±10.95)岁,其中男18例、女19例.随访1年,未发生房颤.B组:诊断为特发性房颤的患者28例,平均年龄(59.07士15.58)岁,其中男19例、女9例.A、B 2组对象均经胸片、动态心电图(DCG)、超声心动图等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变.C组:合并有阵发性房颤、并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有左心房扩大的患者45例,平均年龄(62.09士12.48)岁,其中男28例,女17例.所有对象均经实验室检查排除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所有对象均未服用过抗心律失常药物.3组间性别(x2=2.742,P=0.254)及年龄(t=1.597,P=0.108)均无显著差异.
作者:楚天舒;李焕新;张戈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体表心电图测量到的Q-T间期反映了心室肌跨膜动作电位的时间,代表心肌的复极过程.各导联的QT差值被称为Q-T离散度(QTd),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1].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疾病和慢性心衰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或猝死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动态心电图(DCG)检出的46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35例正常人的QTd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探讨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作者:黄玉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动态心电图(DCG)不仅可以用来监测心脏节律活动,也可以用来监测短暂的ST改变,弥补了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平静短时的心电波形变化而不能发现突发、短暂的心律失常,心肌供血的不足,特别是无症状心肌缺血.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如合并外科疾病需手术治疗时危险性增大.现对306例60岁以上老年病人术前DCG监测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欧阳银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男,36岁,无器质性心脏病.5年内反复发作阵发性室上速(PSVT),2003年3月11日上午又因心悸,眼前发黑突然发作就诊.伴有恶心、胸闷.体检:一般情况好,心率188次/min,律匀齐.肺无罗音,肝脾未扪及.
作者:时莉;李乐燕;马景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成对室早(PVS)与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析近2年问记录的85例成对PVS的联律(R-R1)间距,易激指数[(R-R)·(Q-T)/(R-R1)],成对PVS之间的间距(R1-R2)以及易激指数(R1-R2)/(Q-T1)参数与室性心动过速(VT)发生的关系,并就其病因和伴随的其它心电图异常及预后等作为探讨.结果85例成对PVS中的50例(54%)出现VT;其中8例呈尖端扭转型,R-R1间距自0.35~0.73s不等;出现VT者的R-R1平均0.65s,不伴VT者为0.43s.易激指数自0.35~1.38s(平均0.55s);伴VT者为0.56s,不伴VT者为0.52s.第2个VT的早搏指数自0.87~2.01s(平均1.35s);出现VT者为1.42s,不伴VT者为1.18s.8例同时存在高度到完全性房室阻滞,均并发VT;心房颤动(Af)、心房扑动(AF)5例,其中2例出现VT;6例出现VT的急性心梗患者死亡.结论除R落T上和R落P上可作为VT的危险指标外,联律间距长,其后又紧接另一个PVS者,在心肌严重损害时,易出现短阵VT.联律间距与2个早搏间间距相接近者,可能出现早搏型或室性自主心律型VT,后者频率慢、预后较好.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出现VT的预后差.
作者:陈海霞;胡伟国;顾水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观察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发作的昼夜规律和发作时行为状态的关系,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正确指导生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对改善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2000~2002年门诊及住院268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62例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与行为状态的关系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爱君;解京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研究表明,自主神经功能的活动在调节冠状动脉血流中起重要作用,而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将导致冠脉血流减少和冠脉血流储备功能下降.早在1910年,就曾有报道患者反复发作心绞痛,死后尸检冠状动脉完全正常.近年来人们发现该类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病例中占10%~30%,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临床首先表现为心前区疼痛,且疼痛性质与冠心病心绞痛相似,如果不加以识别,易造成误诊.本文15例首诊均误为冠心病心绞痛,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劲松;郑瑞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为分析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点,通过16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二维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性改变、心电图的特点来讨论心电图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谢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很多高血压患者常规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而实际很多高血压患者同时合并有心肌缺血及各种心律失常[1].因此,我们对83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DCG)监测,了解DCG在高血压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段红;康菊红;颜登幼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风湿性心脏病是妊娠合并心脏病中常见的一种心脏病,尽管近几年来其发生率逐渐下降,但妊娠合并心脏病是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而且常危及胎儿.
作者:袁琳卉;刘敏;温成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风湿性心脏病因合并瓣膜损害,心房颤动或心内膜炎等,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均发生改变,导致心腔、血管内血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可进入并嵌顿于外周动脉或肺动脉,造成血流中断,组织缺血、坏死或器官功能障碍.
作者:姜红滨;刘敏;袁琳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外科疾病,手术选择的麻醉方式同样是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对颅脑肿瘤、血肿、胸科和心血管疾病一般采用全身麻醉,诱导麻醉应避免用对心脏有明显抑制作用的麻醉剂,加强心电监护.
作者:于继鸣;王志强;袁琳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钾的紊乱与心脏的应激功能和肌麻痹密切相关.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笔者于1998~2002年急诊科工作过程中,遇到上呼吸道感染致低钾血症2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丽琴;陈晓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饮酒诱发变异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国外有不少报道[1.2],国内报道较少[3].饮酒对冠心病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我们采取连续监测的方法,观察了50例冠心病患者饮用即墨老酒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10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戚平平;王桂玲;徐建华;张贵君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