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频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盛海民;付敏;李维德

关键词:高频心电图, 心肌电活动, 高频切迹, 常规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心电变化, 显示, 无创伤性, 检测技术, 心脏, 基础, 传导
摘要:高频心电图(HFECG)是在常规心电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无创伤性心电检测技术,是整个心脏所有心肌电活动的综合反映,显示的是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未能显示的更加细小的心电变化,即高频切迹(HFN).因此,凡是能使心肌电活动兴奋或传导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QRS波上的高频切迹数目增加;反之,高频切迹数目的增加则提示了心肌电活动的异常.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306例围术期老年病人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

    动态心电图(DCG)不仅可以用来监测心脏节律活动,也可以用来监测短暂的ST改变,弥补了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平静短时的心电波形变化而不能发现突发、短暂的心律失常,心肌供血的不足,特别是无症状心肌缺血.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如合并外科疾病需手术治疗时危险性增大.现对306例60岁以上老年病人术前DCG监测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欧阳银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W-P-W综合征与心律失常

    W-P-W综合征(W-P-W)不但与某些心律失常的形成关系密切,而且在伴发心律失常时,其心电图(ECG)表现常较无W-P-W者更为复杂而难以分析和正确诊断.现综合文献分别介绍如下.

    作者:轩春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过缓的交接性逸搏心律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双支阻滞

    患者男性,78岁.患高血压、冠心病、陈旧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8年.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尖部巨大室壁瘤形成.突发晕厥1d入院.图1A QRS时间0.16s,QRS电轴-90°,V1、V2呈QR型,V3、V4呈Qrs型,V5、V6呈QS型.符合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右束支及左前分支阻滞.V3、V6轻度ST抬高与巨大室壁瘤形成有关.图1B:窦性P波顺序发生,心房率85次/min,R-R周期规则,心室率27次/min.P-R间期不等,为三度房室阻滞伴过缓的交接性逸搏心律.

    作者:白国喜;彭俐;卢喜烈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风湿热治疗及监护体会

    风湿热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心脏炎、舞蹈病、环形红斑及皮下结节等.近几年来不典型及轻症病例增多,而心脏受累率有所下降,受累的严重程度也明显减轻.

    作者:温成泉;张梦希;刘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24例肺栓塞临床心电图分析

    肺栓塞(PE)或称肺动脉栓塞,系指静脉系统的血栓性或其它性质的栓塞(如气体、羊水、脂肪)顺血流堵塞肺动脉而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PE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流行病学的特点是漏诊率、误诊率和死亡率高.本文对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24例PE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熙刚;张念英;陈美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的关系分析

    体表心电图测量到的Q-T间期反映了心室肌跨膜动作电位的时间,代表心肌的复极过程.各导联的QT差值被称为Q-T离散度(QTd),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1].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疾病和慢性心衰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或猝死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动态心电图(DCG)检出的46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35例正常人的QTd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探讨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作者:黄玉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以V2、V3、V4导联出现缺血型ST段压低的右后侧壁心梗1例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渐增多,而老年AMI的临床表现常常不典型,易误诊漏诊,且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尤其是心电图中不常见的非典型MI诊断水平十分重要,兹报告1例V2~V4导联出现缺血型ST段压低的右后侧壁MI如下.

    作者:杨妙珍;李楠;史可伟;金秋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上呼吸道感染致低钾血症28例

    钾的紊乱与心脏的应激功能和肌麻痹密切相关.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笔者于1998~2002年急诊科工作过程中,遇到上呼吸道感染致低钾血症2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丽琴;陈晓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前向性房室结3径路形成不典型文氏现象

    患者男性,83岁.毛发脱落13年,经常感心悸、胸闷而入院.临床诊断:脂溢性皮炎,冠心病.体检:BP 110/70mmHg,心率62次/min,律不齐.24h动态心电图(DCG)(图1)示:基本心律为窦性,P-P间期0.80~0.84s,P-R间期分别由0.16、0.20、0.22s下传心室,继之出现P-R间期跳跃性延长,并以P-R间期0.48s和0.56s下传心室后,结束1次房室文氏周期.该长P-R间期为短P-R间期的2倍.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前向性房室结3径路形成不典型文氏现象.

    作者:袁华萍;李志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肺心病酷似下壁心肌梗死图形21例

    1资料与方法从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肺心病者中筛选出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56~78岁,其心电图表现酷似下壁心肌梗死(MI).其中Ⅱ、Ⅲ导联呈Qr型,Q波深达0.4~0.5mV,时间为0.03~0.04s(11例);Ⅱ导联呈QrS型,Ⅲ导联呈W型QS型,aVF导联呈rSR′S′型(7例);Ⅱ、aVF导联呈QrS型,Ⅲ导联呈rS型(3例).这些患者血清酶学检查均无异常,心电图无ST-T动态改变,经过给予吸氧、祛痰平喘、抗感染、抗凝、扩血管等治疗后,心电图中异常Q波均变小或消失且恢复为典型肺心病的心电图表现.

    作者:钟雪香;袁晓红;王健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震荡的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60例多发、频发室性早搏(PVS)患者进行PVS后窦性心律震荡分析以揭示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PVS后窦性心律加速即震荡(TO)=(RR1+RR2)-(RR-1+RR-2)/(RR-1+RR-2),TO中性值为0,TO>0为无加速,TO<0为加速.测定PVS后窦性心律减速即震荡斜率(TS),首先测定PVS后的前20个R-R窦性间期值,并以R-R间期值为纵座标,R-R间期序号为横座标,绘制R-R间期值分布图,再用任意连续5个序号的窦性心律的R-R间期值计算并做出回归线,其中正向的大斜率为TS结果,TS中性值为2.5ms/R-R间期,TS<2.5ms R-R间期为无减速,TS>2.5 R-R间期为减速.结果60例中,TO异常18例,其中冠心病占13例,高血压4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TS异常2例均为冠心病.TO、TS均异常5例,冠心病4例,高血压1例,TO、TS均正常35例,其中无器质性心脏病20例,冠心病6例,高血压8例,心肌炎1例.结论PVS后窦性心律震荡异常者均为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特别以冠心病多见,提示PVS后窦性心律震荡的测定对PVS危险性有一定预测价值.

    作者:刘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高频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高频心电图(HFECG)是在常规心电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无创伤性心电检测技术,是整个心脏所有心肌电活动的综合反映,显示的是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未能显示的更加细小的心电变化,即高频切迹(HFN).因此,凡是能使心肌电活动兴奋或传导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QRS波上的高频切迹数目增加;反之,高频切迹数目的增加则提示了心肌电活动的异常.

    作者:盛海民;付敏;李维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R波在P波上诱发室性心律失常2例

    例1患者男性,72岁.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衰二度.心慌、气短3年余,加重1W入院.查体:血压128/80mmHg,右肺呼吸音减低,无干湿性罗音,心界向左扩大,心律不齐,闻及早搏,无病理性杂音.血清钾4.9mmol/L,钠149mmol/L,钙2.23mmol/L,血糖7.6mmol/L.胸部后前位X线片可见心影增大,以左心缘为著,心胸比率>5.0,提示左心增大.心脏彩超多普勒:左房、右房正常,左室内径增大,节段室壁运动减弱,心功能指标降低.动态心电图显示频发室性早搏呈2种形式出现:一种为发生在P波之前的早搏,联律问期380ms且单个出现;另一种早搏发生较晚其R波在P波之上,联律间期680ms,而这种早搏多引发成对早搏并形成室性心动过速(VT),频率约125次/min(图1A).

    作者:陈梅林;刘尚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无人区心电轴对房颤伴宽QRS心动过速的诊断价值

    心房颤动(Af)伴宽QRS心动过速,即QRS≥0.12s.心室率>100次/min.常见于:Af伴室性心动过速、Af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Af伴预激综合征、Af伴束支传导阻滞.由于其心室率快速且心室除极顺序的异常,持续时间较长,可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故其鉴别对诊断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临床对室性及室上性的治疗原则不同,故要提高对Af伴室性心动过速诊断的敏感性.现结合我院应用无人区心电轴对100例Af伴宽QRS心动过速的诊断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李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40例房颤的临床分析及监护

    心房颤动(房颤)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病之一,就我们收治的病例统计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其中年龄小者32岁且伴有差传.

    作者:薛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1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心绞痛综合征心电图与临床分析

    研究表明,自主神经功能的活动在调节冠状动脉血流中起重要作用,而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将导致冠脉血流减少和冠脉血流储备功能下降.早在1910年,就曾有报道患者反复发作心绞痛,死后尸检冠状动脉完全正常.近年来人们发现该类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病例中占10%~30%,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临床首先表现为心前区疼痛,且疼痛性质与冠心病心绞痛相似,如果不加以识别,易造成误诊.本文15例首诊均误为冠心病心绞痛,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劲松;郑瑞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心脏移植术后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

    患者女,12岁.胸闷、活动后气喘、腹胀、不能平卧反复发作3年余,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Ⅳ级,住院行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体检:BP 100/70mmHg,R 19次/min,P 105次/min,颈静脉怒张,心前区饱满,心尖搏动弥散,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前区舒张期奔马律,双下肢凹性水肿.手术采用不保留自体窦房结和心房组织的方法,术中顺利,术后采用环孢素、硫唑嘌呤、强的松三联抗排异治疗,当日心电图(图1)示同一导联中现2种形态、频率相异的P波,一种P波较大正向,且P-P间期规整,频率81次/min,P波后继以QRS-T波,P-R间期0.16s,为植入心脏的窦性心律,是主导节律.另一种P波频率38次/min,均不能下传心室,有时与主导心律的P波形成不同程度的重合,使主导心律的P波形态发生改变,但未见融合波.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完全性心房内阻滞.连续3d复查心电图无变化,第4d第2种P波消失,多数导联T波倒置(图2).

    作者:于黎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室性心动过速监测的分析

    室性心动过速(VT)是常见而严重的心律失常,利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VT诊断以及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均有较大的帮助.目前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院DCG所监测的56例VT患者报告如下,目的是加深对VT的理解以及提高VT诊断的正确性.

    作者:纳志英;李波;吴文莉;韩雪;张麟;尹琳;光雪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美托洛尔对慢性心衰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慢性心衰伴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常规低盐、强心、利尿、抗感染等治疗;治疗组以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美托洛尔12.5mg 2次/d或1次/d,记录ECG,治疗前后均以DCG检查,疗程为4W.结果治疗组显效5例(26.3%),总有效15例(78.9%);对照组分别为2例(10.5%)、10例(52.6%),x2=4.66,P<0.05.结论认为慢性心衰伴心律失常患者联合应用美托洛尔是一种有利的方法.

    作者:陈云;任亚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酗酒后检出心电图J波1例

    患者男性,42岁.饮白酒1斤余后不省人事,伴尿失禁,无发热,呕吐及抽筋,急诊入院.既往有酗酒史20年,每日饮酒量80~600g,平均每日250g.近2年四肢颤抖,记忆力减退.查:BP30/0mmHg,脉搏未扪及,呼吸14次/min,周身发凉,体温不升,心音极弱,心率不清,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罗音.

    作者:赵彤;戈然;阮虹;刘美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