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张鑫;徐丽萍
患者男性,83岁.毛发脱落13年,经常感心悸、胸闷而入院.临床诊断:脂溢性皮炎,冠心病.体检:BP 110/70mmHg,心率62次/min,律不齐.24h动态心电图(DCG)(图1)示:基本心律为窦性,P-P间期0.80~0.84s,P-R间期分别由0.16、0.20、0.22s下传心室,继之出现P-R间期跳跃性延长,并以P-R间期0.48s和0.56s下传心室后,结束1次房室文氏周期.该长P-R间期为短P-R间期的2倍.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前向性房室结3径路形成不典型文氏现象.
作者:袁华萍;李志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体表心电图测量到的Q-T间期反映了心室肌跨膜动作电位的时间,代表心肌的复极过程.各导联的QT差值被称为Q-T离散度(QTd),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1].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疾病和慢性心衰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或猝死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动态心电图(DCG)检出的46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35例正常人的QTd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探讨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作者:黄玉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资料与方法我院自2002年10月~2003年4月手术患者2 180例.发生心律失常5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3岁.经过积极抢救,采取合适的抗心律失常方法,患者病情均稳定,疗效显著.本组5例患者中较为严重的1例为男性,61岁.在手术过程中突然出现心悸、头晕、胸闷、心前区疼痛,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电图表现为QRS波宽大畸形,时限为0.16s,其前无相关P波,频率为80次/min,T波方向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
作者:李雯;张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应用心电图这一简便而直接的检查方法及时发现或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以及对病情预后的评价.方法将本院41例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前1W所记录的心电图(ECG)与以往不定期检查的ECG对比.结果有31例(约占75%)患者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QRS波电压可见明显减低.其降幅于肢导联为33%~60%,平均49.5%;胸导联为40%~90%,平均65%.并发现QRS波电压降幅在50%以上且合并肢、胸导联QRS波电压减低(尤其是R波)的患者,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占19%.结论心电图QRS波电压减低或QRS波低电压在病因上并无特异性,但对某些类型的冠心病如AMI、变异型心绞痛等,却能起着辅助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作用.
作者:陈敏;邓志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近几年来,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已经逐渐引起临床的重视.多数研究认为,根据心电图病理性Q波改变所确定的MI范围与尸体解剖所示的确切范围之间的相关性并不高,故有必要探讨反映梗死面积的其他心电图指标.国外研究认为,下壁AMI伴发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梗死面积较大,而并不存在前壁MI.本文旨在通过对38例AMI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程度及其动态变化与胸前导联ST段压低之间的关系,分析下壁A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磊;张鑫;徐丽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饮酒诱发变异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国外有不少报道[1.2],国内报道较少[3].饮酒对冠心病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我们采取连续监测的方法,观察了50例冠心病患者饮用即墨老酒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10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戚平平;王桂玲;徐建华;张贵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男性,69岁.因右手砍伤疼痛流血0.5h后,于2003年7月28日急诊入院,查体T:36.7℃,BP:165/120mmHg,R:20次/min,以往血压158/113mmHg,未服药治疗.查心电图示:心律72次/min,Ⅱ、Ⅲ、aVF导联P波倒置,aVR导联P波直立,P-R间期0.11s,V4、V5、V6ST段下移0.05mV,诊断为:①加速的交接性逸搏心律;②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清创缝合后,7月29日再查心电图示:心律64次/min,Ⅱ、Ⅲ、aVF导联P波直立,aVR导联P波倒置,P-R间期0.13s,V4、V5、V6ST段下移0.1mV,诊断为:①窦性心律;②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作者:王海燕;邢花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外科疾病,手术选择的麻醉方式同样是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对颅脑肿瘤、血肿、胸科和心血管疾病一般采用全身麻醉,诱导麻醉应避免用对心脏有明显抑制作用的麻醉剂,加强心电监护.
作者:于继鸣;王志强;袁琳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病之一,就我们收治的病例统计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其中年龄小者32岁且伴有差传.
作者:薛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男性,39岁.因反复发作头晕胸闷、心悸、全身乏力1个月,突发晕厥1次,心悸加重1d于2001年12月18日入院.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及其它器质性心脏病史、无家族性晕厥史.体格检查:体温37℃、呼吸20次/min,心率72次/min,心律齐.血压110/80mmHg,两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各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血常规、血电解质、血脂、血糖、肝功能、心肌酶谱、心脏X片、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64次/min,P-R间期0.20s,QRS 0.10s,呈右束支阻滞型,心电轴不偏,Q-T间期0.36s,V1~V3的ST段呈鞍形及尖峰形抬高,连续观察2W,V1~Va中ST段无演变.动态心电图检查未见严重心律失常,踏车运动试验未诱发室早,心室晚电位检查阳性.
作者:凌佩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典型者诊断不难,而无痛性AMI往往因症状不典型而易误诊或漏诊,延误治疗及影响愈后.我院1982~2002年收治AMI 386例,其中无痛性AMI 8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英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男性,60岁.慢性病容,无力貌,略有气促,体瘦,颈静脉充盈,唇周无青紫,两肺呼吸音减弱,无罗音,心尖搏动在锁骨中线6~7肋外2~3cm,呈弥漫性搏动,无杂音及心律失常.心脏心影向两侧扩大,心尖圆隆,心胸比值约0.62.
作者:毛培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变异型心绞痛比稳定型心绞痛少见,容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引起猝死.但心电图表现多为正常.我们回顾本院2000年3月~2002年12月门诊及住院100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在心电图检查正常的情况下,经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发现100例患者均发生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损伤等.
作者:刘喜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肺栓塞(PE)或称肺动脉栓塞,系指静脉系统的血栓性或其它性质的栓塞(如气体、羊水、脂肪)顺血流堵塞肺动脉而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PE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流行病学的特点是漏诊率、误诊率和死亡率高.本文对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24例PE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熙刚;张念英;陈美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室性心动过速(VT)是常见而严重的心律失常,利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VT诊断以及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均有较大的帮助.目前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院DCG所监测的56例VT患者报告如下,目的是加深对VT的理解以及提高VT诊断的正确性.
作者:纳志英;李波;吴文莉;韩雪;张麟;尹琳;光雪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慢性肺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尤以老年人多见.急性呼吸道感染常为急性发作的诱因,常导致肺、心功能衰竭.并且可合并高血压病和(或)冠心病,可出现多种心律失常,病情多急重.现对我院呼吸科病房100例慢性肺心病进行心功能及心电图分析.
作者:成忠红;王海燕;张剑;王一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本文对1996年以来我院44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改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全组男31例、女13例;年龄7~14岁6例,20~45岁36例,58岁以上2例;先驱疾病上感24例、扁桃体炎1例、流行性腮腺炎1例、乙型肝炎1例.
作者:轩春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本文对3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用胺碘酮150mg静注,并用食道调搏术(TEAP)测定用药前后的电生理参数.结果胺碘酮静注转复PSVT的显效率为71.9%,平均起效时间为(90.8±81.3)min,电生理测定提示其主要作用机理在于阻滞了房室结的前向传导和/或旁道的逆向传导.
作者:王敬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风湿性心脏病是妊娠合并心脏病中常见的一种心脏病,尽管近几年来其发生率逐渐下降,但妊娠合并心脏病是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而且常危及胎儿.
作者:袁琳卉;刘敏;温成泉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