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前QRS波电压改变对预后的评价

陈敏;邓志好

关键词:QRS波电压减低, 心肌梗死, 冠心病
摘要:目的应用心电图这一简便而直接的检查方法及时发现或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以及对病情预后的评价.方法将本院41例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前1W所记录的心电图(ECG)与以往不定期检查的ECG对比.结果有31例(约占75%)患者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QRS波电压可见明显减低.其降幅于肢导联为33%~60%,平均49.5%;胸导联为40%~90%,平均65%.并发现QRS波电压降幅在50%以上且合并肢、胸导联QRS波电压减低(尤其是R波)的患者,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占19%.结论心电图QRS波电压减低或QRS波低电压在病因上并无特异性,但对某些类型的冠心病如AMI、变异型心绞痛等,却能起着辅助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作用.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患者饮酒前后的动态心电图及心功能监测

    饮酒诱发变异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国外有不少报道[1.2],国内报道较少[3].饮酒对冠心病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我们采取连续监测的方法,观察了50例冠心病患者饮用即墨老酒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10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戚平平;王桂玲;徐建华;张贵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扩张型心肌病误诊为冠心病1例

    患者男性,60岁.慢性病容,无力貌,略有气促,体瘦,颈静脉充盈,唇周无青紫,两肺呼吸音减弱,无罗音,心尖搏动在锁骨中线6~7肋外2~3cm,呈弥漫性搏动,无杂音及心律失常.心脏心影向两侧扩大,心尖圆隆,心胸比值约0.62.

    作者:毛培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16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及心电图分析

    为分析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点,通过16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二维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性改变、心电图的特点来讨论心电图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谢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动态心电图监测变异型心绞痛发作的临床价值

    变异型心绞痛比稳定型心绞痛少见,容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引起猝死.但心电图表现多为正常.我们回顾本院2000年3月~2002年12月门诊及住院100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在心电图检查正常的情况下,经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发现100例患者均发生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损伤等.

    作者:刘喜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的关系分析

    体表心电图测量到的Q-T间期反映了心室肌跨膜动作电位的时间,代表心肌的复极过程.各导联的QT差值被称为Q-T离散度(QTd),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1].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疾病和慢性心衰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或猝死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动态心电图(DCG)检出的46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35例正常人的QTd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探讨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作者:黄玉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束支阻滞的信号时均心电图时域分析和频时标测比较

    心室晚电位(VLP)表现心肌内传导延缓的电生理特征.有束支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时,VLP通常被掩蔽而不能在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上辨认[1、2],有的学者认为时域分析(TDA)不适用于有束支阻滞者,但有的试图改变异常标准来识别VLP,而频时标测(STM)可适用于有束支阻滞者[1~3].本文对束支阻滞者同时以TDA和STM检测SAECG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闫长忠;逄淑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近几年来,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已经逐渐引起临床的重视.多数研究认为,根据心电图病理性Q波改变所确定的MI范围与尸体解剖所示的确切范围之间的相关性并不高,故有必要探讨反映梗死面积的其他心电图指标.国外研究认为,下壁AMI伴发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梗死面积较大,而并不存在前壁MI.本文旨在通过对38例AMI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程度及其动态变化与胸前导联ST段压低之间的关系,分析下壁A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磊;张鑫;徐丽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高频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高频心电图(HFECG)是在常规心电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无创伤性心电检测技术,是整个心脏所有心肌电活动的综合反映,显示的是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未能显示的更加细小的心电变化,即高频切迹(HFN).因此,凡是能使心肌电活动兴奋或传导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QRS波上的高频切迹数目增加;反之,高频切迹数目的增加则提示了心肌电活动的异常.

    作者:盛海民;付敏;李维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乌头碱中毒引起严重心律失常10例

    乌头,全株有毒,其毒性依次为根、种子、叶,有毒成份为乌头碱,民间常采集乌头碱泡酒饮用治疗腰腿痛,时有发生中毒引起心律失常、抽搐、心源性休克及昏迷而死亡.现将2001年5月至2003年4月遇到乌头碱中毒引起严重心律失常10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佩武;郭盛锦;周道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前向性房室结3径路形成不典型文氏现象

    患者男性,83岁.毛发脱落13年,经常感心悸、胸闷而入院.临床诊断:脂溢性皮炎,冠心病.体检:BP 110/70mmHg,心率62次/min,律不齐.24h动态心电图(DCG)(图1)示:基本心律为窦性,P-P间期0.80~0.84s,P-R间期分别由0.16、0.20、0.22s下传心室,继之出现P-R间期跳跃性延长,并以P-R间期0.48s和0.56s下传心室后,结束1次房室文氏周期.该长P-R间期为短P-R间期的2倍.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前向性房室结3径路形成不典型文氏现象.

    作者:袁华萍;李志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过缓的交接性逸搏心律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双支阻滞

    患者男性,78岁.患高血压、冠心病、陈旧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8年.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尖部巨大室壁瘤形成.突发晕厥1d入院.图1A QRS时间0.16s,QRS电轴-90°,V1、V2呈QR型,V3、V4呈Qrs型,V5、V6呈QS型.符合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右束支及左前分支阻滞.V3、V6轻度ST抬高与巨大室壁瘤形成有关.图1B:窦性P波顺序发生,心房率85次/min,R-R周期规则,心室率27次/min.P-R间期不等,为三度房室阻滞伴过缓的交接性逸搏心律.

    作者:白国喜;彭俐;卢喜烈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以V2、V3、V4导联出现缺血型ST段压低的右后侧壁心梗1例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渐增多,而老年AMI的临床表现常常不典型,易误诊漏诊,且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尤其是心电图中不常见的非典型MI诊断水平十分重要,兹报告1例V2~V4导联出现缺血型ST段压低的右后侧壁MI如下.

    作者:杨妙珍;李楠;史可伟;金秋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Brugada综合征1例

    患者男性,39岁.因反复发作头晕胸闷、心悸、全身乏力1个月,突发晕厥1次,心悸加重1d于2001年12月18日入院.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及其它器质性心脏病史、无家族性晕厥史.体格检查:体温37℃、呼吸20次/min,心率72次/min,心律齐.血压110/80mmHg,两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各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血常规、血电解质、血脂、血糖、肝功能、心肌酶谱、心脏X片、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64次/min,P-R间期0.20s,QRS 0.10s,呈右束支阻滞型,心电轴不偏,Q-T间期0.36s,V1~V3的ST段呈鞍形及尖峰形抬高,连续观察2W,V1~Va中ST段无演变.动态心电图检查未见严重心律失常,踏车运动试验未诱发室早,心室晚电位检查阳性.

    作者:凌佩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ST段抬高的鉴别诊断

    ST段是QRS波终点至T波起点的线段,反映心室肌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在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曲线上为2相,相当于缓慢复极期,其形成主要是Ca2+缓慢内流的结果.正常情况下,ST段亦可抬高,肢体导联和V4~V6导联不应超过0.1mV,V1~V3导联不应超过0.3mV.ST段抬高程度超过正常范围是心肌损伤的心电图特征性表现,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作者:周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二尖瓣狭窄术中麻醉用药及监护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外科疾病,手术选择的麻醉方式同样是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对颅脑肿瘤、血肿、胸科和心血管疾病一般采用全身麻醉,诱导麻醉应避免用对心脏有明显抑制作用的麻醉剂,加强心电监护.

    作者:于继鸣;王志强;袁琳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动态心电图在高血压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很多高血压患者常规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而实际很多高血压患者同时合并有心肌缺血及各种心律失常[1].因此,我们对83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DCG)监测,了解DCG在高血压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段红;康菊红;颜登幼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冠脉内麦角新碱激发试验的体表心电图改变

    静脉注射麦角新碱冠状动脉痉挛激发试验容易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并且临床及时处理困难,已不主张采用.冠脉内麦角新碱激发试验可在冠脉内用药,痉挛征象处理及时,疗效迅速,但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院近年来所作的6例冠脉内麦角新碱激发试验持续监护的体表心电图异常改变报道如下,就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作者:张秀婷;于小林;孙海燕;吕芳华;李玉莲;张翠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33例LGL综合征伴房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分析

    LGL综合征心电图在临床上较常见,但伴房性心律失常并不多见,是由房室结加速传导,导致P-R间期缩短,可诱发阵发性房早、房速或房颤等.本文通过33例LGL综合征伴房性心律失常心电图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凤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24例肺栓塞临床心电图分析

    肺栓塞(PE)或称肺动脉栓塞,系指静脉系统的血栓性或其它性质的栓塞(如气体、羊水、脂肪)顺血流堵塞肺动脉而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PE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流行病学的特点是漏诊率、误诊率和死亡率高.本文对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24例PE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熙刚;张念英;陈美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利用双极胸导联诊断右室心肌梗死心电图的探讨

    目的探索右室心肌梗死(RVMI)的心电图(ECG)改变和诊断标准.方法对5例患者采用CR3R、CR5R、CR7R、V7R和V3R导联描记心电图.结果ST段抬高出现于发病后5~8h,抬高幅度为0.15~0.30mm持续8~15d,较V3R~V6R显著,还出现具有诊断的意义的坏死性Q波,而20例对照者无一出现Q或QS波并就沿用的RVMI诊断标准作评价.结论讨论双极、单级右胸导联的区别,提出左室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RVMI的可能性.

    作者:潘荣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