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荣华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慢性心衰伴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常规低盐、强心、利尿、抗感染等治疗;治疗组以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美托洛尔12.5mg 2次/d或1次/d,记录ECG,治疗前后均以DCG检查,疗程为4W.结果治疗组显效5例(26.3%),总有效15例(78.9%);对照组分别为2例(10.5%)、10例(52.6%),x2=4.66,P<0.05.结论认为慢性心衰伴心律失常患者联合应用美托洛尔是一种有利的方法.
作者:陈云;任亚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右室心肌梗死(RVMI)的心电图(ECG)改变和诊断标准.方法对5例患者采用CR3R、CR5R、CR7R、V7R和V3R导联描记心电图.结果ST段抬高出现于发病后5~8h,抬高幅度为0.15~0.30mm持续8~15d,较V3R~V6R显著,还出现具有诊断的意义的坏死性Q波,而20例对照者无一出现Q或QS波并就沿用的RVMI诊断标准作评价.结论讨论双极、单级右胸导联的区别,提出左室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RVMI的可能性.
作者:潘荣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资料与方法我院自2002年10月~2003年4月手术患者2 180例.发生心律失常5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3岁.经过积极抢救,采取合适的抗心律失常方法,患者病情均稳定,疗效显著.本组5例患者中较为严重的1例为男性,61岁.在手术过程中突然出现心悸、头晕、胸闷、心前区疼痛,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电图表现为QRS波宽大畸形,时限为0.16s,其前无相关P波,频率为80次/min,T波方向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
作者:李雯;张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为分析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点,通过16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二维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性改变、心电图的特点来讨论心电图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谢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外科疾病,手术选择的麻醉方式同样是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对颅脑肿瘤、血肿、胸科和心血管疾病一般采用全身麻醉,诱导麻醉应避免用对心脏有明显抑制作用的麻醉剂,加强心电监护.
作者:于继鸣;王志强;袁琳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男性,78岁.患高血压、冠心病、陈旧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8年.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尖部巨大室壁瘤形成.突发晕厥1d入院.图1A QRS时间0.16s,QRS电轴-90°,V1、V2呈QR型,V3、V4呈Qrs型,V5、V6呈QS型.符合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右束支及左前分支阻滞.V3、V6轻度ST抬高与巨大室壁瘤形成有关.图1B:窦性P波顺序发生,心房率85次/min,R-R周期规则,心室率27次/min.P-R间期不等,为三度房室阻滞伴过缓的交接性逸搏心律.
作者:白国喜;彭俐;卢喜烈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动态心电图(DCG)监护是评价窦房结功能(SAF)的检测方法之一,因其方便、无痛苦,易于被患者接受,近年来普遍应用.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安装起搏器适应症,目前多依靠经食管心房调搏或心内电生理检测法测定其窦房结恢复时间(SANRT)、窦房传导时间(SACT)和固有心率(IHR)等了解和评估窦房结功能的好坏以及体内起搏器植入术的行使与否,尚无DCG监护的相关指标.为此,我们对37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的SSS患者在行起搏器安装之前,进行24h DCG检查,并与心内导管法窦房结功能测定的结果作对照,旨在探讨DCG监护可否单独作为SSS患者起搏器安装适应症的1项独立指标.
作者:张翠香;于小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LGL综合征心电图在临床上较常见,但伴房性心律失常并不多见,是由房室结加速传导,导致P-R间期缩短,可诱发阵发性房早、房速或房颤等.本文通过33例LGL综合征伴房性心律失常心电图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凤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女性,35岁.因自幼劳累后心悸、逐年加重而就诊.查体:心率98次/min,BP 110/70mmHg,一般情况差.听诊三尖瓣听诊区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腹软,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率,P波高达0.3~0.5mV,心电轴右偏+164°,V1呈QR型,V1~V6导联QRS主波向上.诸导联可见间歇性P-R间期缩短<0.12s,有δ波.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心电轴重度右偏;③右房、右室大;④间歇性A型预激综合征;⑤心肌劳累.心脏Doppler检查示:三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三尖瓣大量返流,符合Ebstein畸形.
作者:王佳英;牟延光;仲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随着嗜酒人群的增长及酒精性饮料消耗量的急剧上升,酒精对人体的危害亦日见加剧,而酒精所造成的脏器损害在戒酒后可望逆转.因此戒酒便成为防治酒精性脏器损害的主要措施.本文收集了精神病院1994年~2000年163例酗酒者住院戒酒前后心电图资料,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厉秀玲;李维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渐增多,而老年AMI的临床表现常常不典型,易误诊漏诊,且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尤其是心电图中不常见的非典型MI诊断水平十分重要,兹报告1例V2~V4导联出现缺血型ST段压低的右后侧壁MI如下.
作者:杨妙珍;李楠;史可伟;金秋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见病之一,为探讨老年糖尿病心脏病而致心电图改变的规律,作者对2000年~2002年90例老年糖尿病者心电图资料回顾总结如下.
作者:朱红宇;梁德才;周晶;万颖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对应性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3例首发AMI患者行常规心电图(ECG)检查,伴有对应性ST段压低>0.1mV为压低组(12例),不伴有对应性ST段压低为正常组(n例),比较两组间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之间关系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压低组ECG并发症多,冠状动脉造影多支(2支以上)血管病变及血清心肌酶CK-MB峰值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AMI伴对应性ST段压低可能具有较大的梗死面积,而且并发症多,预后差,属高危人群.
作者:张利娟;臧玉珍;何新华;臧涯虹;姚琼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房性心动过速(AT)的定位价值.方法随机选择12导联同步DCG明确诊断为AT者46例,男32例、女14例,年龄50~86(68.74士7.56)岁;根据AT发生时P′波的形态特点判断AT的起源.结果AT发生多起源于右心房界嵴部(32.16%)和右上肺静脉(45.65%),P<0.05、P<0.005;其次为右心房下部间隔侧(13.04%).结论根据DCG AT发生时的P′波表现初步判断AT的起源部位,能为临床和射频消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波;纳志英;吴文莉;张红珊;张麟;光雪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心电图早搏后第1个窦性搏动的T波发生改变现象已经有报道,但对其临床意义的探讨却不多.现将我们收集的临床资料及分析结果报道如下,以期判断其临床意义.
作者:杨震民;杨晓冉;李秀芹;李天振;宋士柏;夏振健;杨燕雯;杨震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静脉注射麦角新碱冠状动脉痉挛激发试验容易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并且临床及时处理困难,已不主张采用.冠脉内麦角新碱激发试验可在冠脉内用药,痉挛征象处理及时,疗效迅速,但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院近年来所作的6例冠脉内麦角新碱激发试验持续监护的体表心电图异常改变报道如下,就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作者:张秀婷;于小林;孙海燕;吕芳华;李玉莲;张翠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男性,42岁.饮白酒1斤余后不省人事,伴尿失禁,无发热,呕吐及抽筋,急诊入院.既往有酗酒史20年,每日饮酒量80~600g,平均每日250g.近2年四肢颤抖,记忆力减退.查:BP30/0mmHg,脉搏未扪及,呼吸14次/min,周身发凉,体温不升,心音极弱,心率不清,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罗音.
作者:赵彤;戈然;阮虹;刘美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男性,50岁.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中段狭窄95%.心电图A: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P-R间期0.20s,Q-T间期0.40s,Ⅲ呈Qr型,STⅡ、Ⅲ、aVF抬高0.1~0.15mV伴T波直立,STⅠ、aVL下降0.05~0.10mV伴T波低平或倒置.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③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作者:张兆辉;李乐燕;卢喜烈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房室旁道(AP)对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影响.方法对76例AP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射频消融(RFCA)治疗后其特发性PAf临床特征的改变进行研究.结果①左侧AP合并特发性PAf的比例显著低于右侧AP;②RFCA术后特发性PAf发作显著减少;③RFCA术后特发性PAf发作的频率、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以及发作时的快心室率均显著<RFCA术前.④结论RFCA阻断AP后对其合并的特发性PAf的有积极的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作用.
作者:张戈;阮志敏;杨瑞丰;光雪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女,12岁.胸闷、活动后气喘、腹胀、不能平卧反复发作3年余,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Ⅳ级,住院行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体检:BP 100/70mmHg,R 19次/min,P 105次/min,颈静脉怒张,心前区饱满,心尖搏动弥散,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前区舒张期奔马律,双下肢凹性水肿.手术采用不保留自体窦房结和心房组织的方法,术中顺利,术后采用环孢素、硫唑嘌呤、强的松三联抗排异治疗,当日心电图(图1)示同一导联中现2种形态、频率相异的P波,一种P波较大正向,且P-P间期规整,频率81次/min,P波后继以QRS-T波,P-R间期0.16s,为植入心脏的窦性心律,是主导节律.另一种P波频率38次/min,均不能下传心室,有时与主导心律的P波形成不同程度的重合,使主导心律的P波形态发生改变,但未见融合波.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完全性心房内阻滞.连续3d复查心电图无变化,第4d第2种P波消失,多数导联T波倒置(图2).
作者:于黎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