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T段抬高的鉴别诊断

周红

关键词:段抬高,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 导联, 特征性表现, 早期复极, 心肌损伤, 电位变化, 心室肌, 心电图, 肢体, 线段, 曲线, 高程
摘要:ST段是QRS波终点至T波起点的线段,反映心室肌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在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曲线上为2相,相当于缓慢复极期,其形成主要是Ca2+缓慢内流的结果.正常情况下,ST段亦可抬高,肢体导联和V4~V6导联不应超过0.1mV,V1~V3导联不应超过0.3mV.ST段抬高程度超过正常范围是心肌损伤的心电图特征性表现,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100例慢性肺心病心功能及心电图分析

    慢性肺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尤以老年人多见.急性呼吸道感染常为急性发作的诱因,常导致肺、心功能衰竭.并且可合并高血压病和(或)冠心病,可出现多种心律失常,病情多急重.现对我院呼吸科病房100例慢性肺心病进行心功能及心电图分析.

    作者:成忠红;王海燕;张剑;王一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外伤致加速的交接性逸搏心律1例

    患者男性,69岁.因右手砍伤疼痛流血0.5h后,于2003年7月28日急诊入院,查体T:36.7℃,BP:165/120mmHg,R:20次/min,以往血压158/113mmHg,未服药治疗.查心电图示:心律72次/min,Ⅱ、Ⅲ、aVF导联P波倒置,aVR导联P波直立,P-R间期0.11s,V4、V5、V6ST段下移0.05mV,诊断为:①加速的交接性逸搏心律;②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清创缝合后,7月29日再查心电图示:心律64次/min,Ⅱ、Ⅲ、aVF导联P波直立,aVR导联P波倒置,P-R间期0.13s,V4、V5、V6ST段下移0.1mV,诊断为:①窦性心律;②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作者:王海燕;邢花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无人区心电轴对房颤伴宽QRS心动过速的诊断价值

    心房颤动(Af)伴宽QRS心动过速,即QRS≥0.12s.心室率>100次/min.常见于:Af伴室性心动过速、Af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Af伴预激综合征、Af伴束支传导阻滞.由于其心室率快速且心室除极顺序的异常,持续时间较长,可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故其鉴别对诊断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临床对室性及室上性的治疗原则不同,故要提高对Af伴室性心动过速诊断的敏感性.现结合我院应用无人区心电轴对100例Af伴宽QRS心动过速的诊断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李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低血钾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

    Q-T离散度(QTd)及其心率校正值(QTcd)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自1990年Day等[1]首先证实Q-T离散度的临床实用价值后,近年来,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病例QTd及QTcd明显延长[2、3].但关于低血钾引起QTd及QTcd的改变与心律失常关系少有报道.本文旨在对低血钾患者补钾前后QTd及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作一探讨.

    作者:李迪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90例老年糖尿病的心电图分析

    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见病之一,为探讨老年糖尿病心脏病而致心电图改变的规律,作者对2000年~2002年90例老年糖尿病者心电图资料回顾总结如下.

    作者:朱红宇;梁德才;周晶;万颖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风湿热治疗及监护体会

    风湿热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心脏炎、舞蹈病、环形红斑及皮下结节等.近几年来不典型及轻症病例增多,而心脏受累率有所下降,受累的严重程度也明显减轻.

    作者:温成泉;张梦希;刘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妊娠的监护与治疗

    风湿性心脏病是妊娠合并心脏病中常见的一种心脏病,尽管近几年来其发生率逐渐下降,但妊娠合并心脏病是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而且常危及胎儿.

    作者:袁琳卉;刘敏;温成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前向性房室结3径路形成不典型文氏现象

    患者男性,83岁.毛发脱落13年,经常感心悸、胸闷而入院.临床诊断:脂溢性皮炎,冠心病.体检:BP 110/70mmHg,心率62次/min,律不齐.24h动态心电图(DCG)(图1)示:基本心律为窦性,P-P间期0.80~0.84s,P-R间期分别由0.16、0.20、0.22s下传心室,继之出现P-R间期跳跃性延长,并以P-R间期0.48s和0.56s下传心室后,结束1次房室文氏周期.该长P-R间期为短P-R间期的2倍.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前向性房室结3径路形成不典型文氏现象.

    作者:袁华萍;李志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扩张型心肌病误诊为冠心病1例

    患者男性,60岁.慢性病容,无力貌,略有气促,体瘦,颈静脉充盈,唇周无青紫,两肺呼吸音减弱,无罗音,心尖搏动在锁骨中线6~7肋外2~3cm,呈弥漫性搏动,无杂音及心律失常.心脏心影向两侧扩大,心尖圆隆,心胸比值约0.62.

    作者:毛培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老年患者就医误区及监护

    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疾病,且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同老年患者的自我监护意识及治疗不彻底有关.自2002年11月~2003年6月对来我院的376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兰天;石伟萍;田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早搏后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

    心电图早搏后第1个窦性搏动的T波发生改变现象已经有报道,但对其临床意义的探讨却不多.现将我们收集的临床资料及分析结果报道如下,以期判断其临床意义.

    作者:杨震民;杨晓冉;李秀芹;李天振;宋士柏;夏振健;杨燕雯;杨震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慢性心包炎首次心电图误判因素分析

    心包疾病约占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的1.5%~6%,它常是某种疾病的部分表现或并发症,可被原发疾病的临床症状所掩盖.病因很多,既往常见的如风湿热、细菌感染和结核已明显减少,而病毒感染、肿瘤有所增多.各种心包病变的诊断,在临床上一般并不困难.但是,缩窄性心包炎的患者、肿瘤晚期转移引起的心包炎,尤其近十几年来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增加,因心电图诊断思维偏差所致误诊,而导致临床延误治疗.为提高本病的心电图诊断率,本文总结、分析误诊病历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误诊的常见原因.

    作者:袁美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P波离散度与特发性房颤及心房扩大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

    1资料与方法1.1对象A组:选择我院门诊健康体检人员37例,平均年龄(54.16±10.95)岁,其中男18例、女19例.随访1年,未发生房颤.B组:诊断为特发性房颤的患者28例,平均年龄(59.07士15.58)岁,其中男19例、女9例.A、B 2组对象均经胸片、动态心电图(DCG)、超声心动图等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变.C组:合并有阵发性房颤、并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有左心房扩大的患者45例,平均年龄(62.09士12.48)岁,其中男28例,女17例.所有对象均经实验室检查排除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所有对象均未服用过抗心律失常药物.3组间性别(x2=2.742,P=0.254)及年龄(t=1.597,P=0.108)均无显著差异.

    作者:楚天舒;李焕新;张戈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40例房颤的临床分析及监护

    心房颤动(房颤)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病之一,就我们收治的病例统计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其中年龄小者32岁且伴有差传.

    作者:薛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围术期心律失常的防治

    1资料与方法我院自2002年10月~2003年4月手术患者2 180例.发生心律失常5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3岁.经过积极抢救,采取合适的抗心律失常方法,患者病情均稳定,疗效显著.本组5例患者中较为严重的1例为男性,61岁.在手术过程中突然出现心悸、头晕、胸闷、心前区疼痛,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电图表现为QRS波宽大畸形,时限为0.16s,其前无相关P波,频率为80次/min,T波方向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

    作者:李雯;张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W-P-W综合征与心律失常

    W-P-W综合征(W-P-W)不但与某些心律失常的形成关系密切,而且在伴发心律失常时,其心电图(ECG)表现常较无W-P-W者更为复杂而难以分析和正确诊断.现综合文献分别介绍如下.

    作者:轩春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近几年来,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已经逐渐引起临床的重视.多数研究认为,根据心电图病理性Q波改变所确定的MI范围与尸体解剖所示的确切范围之间的相关性并不高,故有必要探讨反映梗死面积的其他心电图指标.国外研究认为,下壁AMI伴发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梗死面积较大,而并不存在前壁MI.本文旨在通过对38例AMI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程度及其动态变化与胸前导联ST段压低之间的关系,分析下壁A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磊;张鑫;徐丽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室性心动过速监测的分析

    室性心动过速(VT)是常见而严重的心律失常,利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VT诊断以及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均有较大的帮助.目前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院DCG所监测的56例VT患者报告如下,目的是加深对VT的理解以及提高VT诊断的正确性.

    作者:纳志英;李波;吴文莉;韩雪;张麟;尹琳;光雪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酗酒后检出心电图J波1例

    患者男性,42岁.饮白酒1斤余后不省人事,伴尿失禁,无发热,呕吐及抽筋,急诊入院.既往有酗酒史20年,每日饮酒量80~600g,平均每日250g.近2年四肢颤抖,记忆力减退.查:BP30/0mmHg,脉搏未扪及,呼吸14次/min,周身发凉,体温不升,心音极弱,心率不清,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罗音.

    作者:赵彤;戈然;阮虹;刘美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震荡的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60例多发、频发室性早搏(PVS)患者进行PVS后窦性心律震荡分析以揭示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PVS后窦性心律加速即震荡(TO)=(RR1+RR2)-(RR-1+RR-2)/(RR-1+RR-2),TO中性值为0,TO>0为无加速,TO<0为加速.测定PVS后窦性心律减速即震荡斜率(TS),首先测定PVS后的前20个R-R窦性间期值,并以R-R间期值为纵座标,R-R间期序号为横座标,绘制R-R间期值分布图,再用任意连续5个序号的窦性心律的R-R间期值计算并做出回归线,其中正向的大斜率为TS结果,TS中性值为2.5ms/R-R间期,TS<2.5ms R-R间期为无减速,TS>2.5 R-R间期为减速.结果60例中,TO异常18例,其中冠心病占13例,高血压4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TS异常2例均为冠心病.TO、TS均异常5例,冠心病4例,高血压1例,TO、TS均正常35例,其中无器质性心脏病20例,冠心病6例,高血压8例,心肌炎1例.结论PVS后窦性心律震荡异常者均为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特别以冠心病多见,提示PVS后窦性心律震荡的测定对PVS危险性有一定预测价值.

    作者:刘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