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兰
患者男性,54岁.因胸闷、气促5d就诊.心电图检查(见图1A)TV3,V4倒置,深度3~4mm,双支对称,TV5双向,STV3~V5呈水平型压低1~1.5mm,即行双嘧达莫试验,静脉注射双嘧达莫54mg(0.75mg/kg),注射后即刻TV4、V5由倒置、双向变为低平;(图1B)TV4、V5注射后6min由低平变直立,TV6较试验前略增高,STV4、V5仍呈水平型压低.
作者:彭晓榕;苏桂珠;丁希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窦室传导较为少见,现将所见1例报告于后.患者男性,48岁.患慢性肾小球炎半年,近来出现心慌气短,神志模糊,呼吸快而深症状,给予血液透析,透析前实验室查血钾、钠、氯化物分别为8.2mmol/L、137mmol/L、103mmol/L,CO2结合力为16mmol/L.
作者:张伊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69岁.患高血压、冠心病十余年,因双束支传导阻滞(一度AVB伴间歇性LBBB)安置全自动DDD型双腔起搏器5年,近日前来复诊.心电图(图1上行)示:整帧心电图时而为自身心律,心率68次/min,一度AVB,P-R间期0.24s~0.26s,频发性室性早搏;时而为双腔起搏心律,起搏脉冲频率70次/min,起搏器房室传导间期(A-V)为240ms-280ms.心室起搏信号V之后的QRS形态各异,为室性融合波.
作者:党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例1,患者女,48岁.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人工起搏器.心电图(图1)除Ⅰ导联外,各导联见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约65次/min,P波后继以QRS波.除aVR见窦性P-QRS-T波顺序出现,P-QRS-T正常,频率65次/min外,余导联QRS波或前或中或后见脉冲信号,频率约68次/min,QRS波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型,Ⅰ导联无P-QRS波,见双腔起搏器脉冲信号后继以T波,频率67次/min,Ⅱ导联见部分QRS前有脉冲信号,频率60~68次/min,随着心房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图1).
作者:陈凤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近年来,随着急性心肌梗死(AMI)介人性治疗的广泛开展,心电图诊断也有了较大的改观,尤其是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更加显露了AMI的改变与冠状动脉解剖、心脏功能及再灌注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对AMI心电图改变的认识.
作者:杨荣平;严历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性,64岁.因反复胸部灼烧感3~4d入院.常规心电图示T波改变.入院时体检:BP 140/78mmHg,心率90次/min,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无殊.
作者:莫丹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有些在安静状态下心电图正常,时感胸闷甚至胸痛者,仅凭心电图检查正常就草率排除冠心病是不科学的.需借助运动平板做进一步检查.即给予受检者一定量的心脏负荷,使心脏大耗氧量(mvo2)增加.如超过冠状动脉供氧能力时便能出现心肌缺血现象.引起心绞痛及相应ST-T的改变.借此来估计受检者有无冠心病.
作者:贠慧;刘国英;高琛;黄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病毒性心肌炎,系一种心肌疾病,以炎症细胞浸润和心肌细胞受损为特征,可呈弥漫性、局灶性,其临床表现不一,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可有特征性改变.现将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4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两者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王维娟;邵长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例1男,71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右半结肠癌.图1为术后当天突发心悸、胸闷时急诊描记.Ⅱ导联示窦性心律,125次/min,P-R间期0.14s,有宽大畸形的QRS波.其前有窦性P波,因P-R间期明显短于窦性P-R间期,可判为室性起源.
作者:刘云;阳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儿男性,6岁.因心律失常人院.体检:BP 100/70mmHg,心率140次/min,律不齐,未闻及杂音.心电图(图1)示:异位心律,律不齐.Ⅱ、V1可见锯齿状F波,等电位线消失,F-F间期为0.28s,频率214次/min,每出现1次或2次F波即有1次QRS波,室率为120次/min.心电图诊断:异位心律,心房扑动(房室传导比例为1~2:1).
作者:洪梅;刘劲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性,55岁.主因胸骨后压榨样疼痛3h于2003年6月24日入院.患高血压病10年.查体:BP 150/8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74次/min,律齐,心音低顿,无杂音.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心肌酶:肌酸激酶(CK)728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70 u/L,谷草转氨酶(AST)87u/L,乳酸脱氢酶(LDH)221 u/L.肝功能、肾功能均在正常.心电图(本文展示V1~3导联记录):窦性心律;P-p间期0.68s,频率88次/min,P-R间期由0.28s逐渐延长,直至QRS波脱漏(3:2、4:3),其后继以宽大畸形的QRS波;STⅡ、Ⅲ、aVF弓背向上抬高0.3mV;QRS波Ⅱ、Ⅲ、aVF呈QR型.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③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并4相阻滞.给予扩冠、溶栓、抗凝等处理.次日心电图:窦性心律,下壁AMI,一度房室阻滞.
作者:郭丽娟;张颖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毒菌又称白毒伞、毒蘑菇等.各种毒菌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中毒的临床表现也各异.毒蘑茹中含有多种毒素,目前很多还不清楚,而且毒素往往交叉存在,一种毒蘑菇可以含有几种毒素,一种毒素又可能存在于多种毒蘑菇中.
作者:李晓录;沈静玲;谢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DCG在心律失常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3年来104例阵发性心慌、心悸病人的DCG检测结果,与常规ECG做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陈素霞;李爱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RHD)二尖瓣狭窄者左心房大小与房颤的关系.方法对RHD二尖瓣狭窄的301例分为A组(房颤组)和B组(非房颤组),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检测两组左房大小,统计左心房大小均数标准差.结果左房前后径A组(54.2±7.32)m,B组(45.5士6.00)m(P<0.01).A组中合并有中度或重度二关瓣狭窄、关闭不全者,其左房前后径为(58.59士10.61)mm,其余为(51.58士8.07)mm(P<0.01).结论RHD二尖瓣狭窄病者伴房颤的左心房内径较无房颤组大,提示左房增大与房颤发生关系密切.
作者:陈海庆;周琳妮;谢伟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电流流经体内的途径与心脏损伤程度及心电图改变关系.方法对50例电击伤患者,21例(A组)心脏在电流入口(即触电部位)、出口间,29例(B组)心脏不在电流出入口间,均作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检测及入院24h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出院前心电图检查.结果A组的CK-MB为(31.9±3.2)u/L,其中17例CK-MB异常,心电图异常4例.B组CK-MB为(12.5±2.5)u/L,其中4例心肌酶异常,心电图全部正常.结论在电击伤患者中,心脏在电流流经途径之间,其所受损伤程度远大于其它途径.
作者:刘鸿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性,76岁.心悸半年,超声心动图未发现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1~P5形态为窦性,下传的P-R间期在0.22~0.24s之间.P-p间距0.64~0.66s,心率91~94次/min.第5个QRS后的ST段上见提早出现的P'波,后无QRS波跟随.长间期后出现1个振幅较低的P'波,P'-R间期0.18s.P8~P13恢复为窦性P波形态.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房早未下传,房性逸搏伴窦房交接区绝对干扰;③房室传导延缓.
作者:袁华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通常情况下,V1、V2导联R/S<1,V1V2导联R/S>1,可见于正常变异、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右心室肥厚(RVH)、心肌梗死(MI)、间隔支传导阻滞、室间隔肥厚、A型预激综合征(WPW)、右位心、气胸、急性肺栓塞、Brugada综合征.综合分析方可做出准确诊断,现对R/S>1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乔燕燕;汪吉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性,78岁.临床诊断:慢支,肺心病.图示同步描记的12导联心电图(部分导联本刊略).P波矮小,辨识不清.Ⅰ导P1为直立型,P-R 0.12s.QRS波分2类:①奇数及第12心搏QRS波电压较低,各肢导均<0.5mV.Ⅰ、Ⅱ、Ⅲ导呈rs型,SⅢ<SⅡ,电轴-120°.
作者:李纯芝;陈妹红;张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原因.方法分析96例DCM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类型以及心功能、房室大小的关系.结果心律失常发生率92.7%,传导阻滞占心律失常的68.5%,其次为室性心律失常(VAR),占心律失常65.1%,VAR的发生与左室扩大有关(P<0.05).房颤的发生与左房扩大有关(P<0.01).结论DCM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多样易变.其发生与广泛心肌纤维化致心电生理异常、影响心肌细胞的电传导和自律性有关.
作者:郑三晖;王美如;张文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尖端逆转型房扑已不断见诸于文献,但未见同步记录中显示者,对于深入认识此种类型房扑受到一定限制,现报告1例.
作者:梁智春;刘黎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