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DDD起搏器不同起搏方式心电图改变1例

党群

关键词:型双腔起搏器, 起搏方式, 双束支传导阻滞, 频发性室性早搏, 心电图, 室性融合波, 心室起搏, 起搏心律, 脉冲频率, 传导间期, 全自动, 间歇性, 冠心病, 高血压, 形态, 信号, 心率, 患者, 复诊, 房室
摘要:患者男,69岁.患高血压、冠心病十余年,因双束支传导阻滞(一度AVB伴间歇性LBBB)安置全自动DDD型双腔起搏器5年,近日前来复诊.心电图(图1上行)示:整帧心电图时而为自身心律,心率68次/min,一度AVB,P-R间期0.24s~0.26s,频发性室性早搏;时而为双腔起搏心律,起搏脉冲频率70次/min,起搏器房室传导间期(A-V)为240ms-280ms.心室起搏信号V之后的QRS形态各异,为室性融合波.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连发的房性和室性早搏2例

    例1男,71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右半结肠癌.图1为术后当天突发心悸、胸闷时急诊描记.Ⅱ导联示窦性心律,125次/min,P-R间期0.14s,有宽大畸形的QRS波.其前有窦性P波,因P-R间期明显短于窦性P-R间期,可判为室性起源.

    作者:刘云;阳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的进展

    近年来,随着急性心肌梗死(AMI)介人性治疗的广泛开展,心电图诊断也有了较大的改观,尤其是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更加显露了AMI的改变与冠状动脉解剖、心脏功能及再灌注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对AMI心电图改变的认识.

    作者:杨荣平;严历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左心房大小与房颤关系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RHD)二尖瓣狭窄者左心房大小与房颤的关系.方法对RHD二尖瓣狭窄的301例分为A组(房颤组)和B组(非房颤组),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检测两组左房大小,统计左心房大小均数标准差.结果左房前后径A组(54.2±7.32)m,B组(45.5士6.00)m(P<0.01).A组中合并有中度或重度二关瓣狭窄、关闭不全者,其左房前后径为(58.59士10.61)mm,其余为(51.58士8.07)mm(P<0.01).结论RHD二尖瓣狭窄病者伴房颤的左心房内径较无房颤组大,提示左房增大与房颤发生关系密切.

    作者:陈海庆;周琳妮;谢伟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毒菌(白毒伞)中毒10例心电图表现

    毒菌又称白毒伞、毒蘑菇等.各种毒菌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中毒的临床表现也各异.毒蘑茹中含有多种毒素,目前很多还不清楚,而且毒素往往交叉存在,一种毒蘑菇可以含有几种毒素,一种毒素又可能存在于多种毒蘑菇中.

    作者:李晓录;沈静玲;谢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吞咽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性,26岁,因车祸致右上肢及左下肢骨折,于2003年7月在本院外科住院治疗,入院后第3d早上进食馒头时吞咽过快,突然出现胸闷、心悸,心脏听诊:心率明显增快,>160次/min,立即给予床边心电图检查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180次/min,见图1);开始给予刺激迷走神经等对症治疗效果不佳,约2h心内科医生会诊后,给予5%葡萄糖20ml+异搏定5mg静脉注射,静注结束时心律转为窦性心律;患者自觉心率变慢.

    作者:笪星星;钟美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脑梗死致3分支阻滞伴右束支阻滞平面下方起源的室性并行心律

    患者男性,60岁.因脑梗死于2002年10月18日入院,临床为了解心律失常申请作心电描记.

    作者:杨妙珍;李楠;许士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起搏刺激引起的魏登斯基易化作用1例

    患者男性,77岁.2年前因心电图示:室内3分支阻滞,安装了按需型心室起搏器(VVI).本次来门诊作定期检查,体检示:患者生命体征正常,常规心电图(图1)示:窦性P波按规律出现,频率为79次/min,P-R在0.14~0.28s范围内,P-R无关.

    作者:傅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96例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律失常分析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原因.方法分析96例DCM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类型以及心功能、房室大小的关系.结果心律失常发生率92.7%,传导阻滞占心律失常的68.5%,其次为室性心律失常(VAR),占心律失常65.1%,VAR的发生与左室扩大有关(P<0.05).房颤的发生与左房扩大有关(P<0.01).结论DCM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多样易变.其发生与广泛心肌纤维化致心电生理异常、影响心肌细胞的电传导和自律性有关.

    作者:郑三晖;王美如;张文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动态心电图诊断变异型心绞痛的价值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诊断变异型心绞痛(VAP)的价值.方法对40例VAP者比较其常规心电图及DCG的差别.结果损伤型ST段抬高(0.2~1.2mV)伴对应导联ST段下移,T波高耸对应导联T波倒置或低平,室性心律失常,U波倒置检出率DCG为37.5%,50%,100%,45%,ECG检出率为2.5%,7.5%,7.5%,2.5%.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DCG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检出率高于ECG,各为15%、2.5%,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DCG诊断VAP,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玲;刘尚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人工起搏器感知功能不良2例

    例1,患者女,48岁.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人工起搏器.心电图(图1)除Ⅰ导联外,各导联见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约65次/min,P波后继以QRS波.除aVR见窦性P-QRS-T波顺序出现,P-QRS-T正常,频率65次/min外,余导联QRS波或前或中或后见脉冲信号,频率约68次/min,QRS波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型,Ⅰ导联无P-QRS波,见双腔起搏器脉冲信号后继以T波,频率67次/min,Ⅱ导联见部分QRS前有脉冲信号,频率60~68次/min,随着心房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图1).

    作者:陈凤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结双径路及隐匿传导致不典型文氏现象

    患儿女,11岁.风湿性心肌炎2年,阵发性心慌伴头晕6h就诊.查体:BP 80/50mmHg,心率140次/min,律不齐,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描记术示:左房略大,二尖瓣少量返流.图1(Ⅱ导联连续记录)示:P波规律出现,P波时间0.08s,振幅0.3mV.P-p间期0.26s,频率230次/min,P-R间期不固定,R-R间期不等,室率130~140次/min,房率>室率.QRS多呈正常传导,在较长的R-R间期后有1~2次的QRS波终末宽钝.

    作者:程书兰;牛景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298例颈椎病24h动态心电图分析

    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广泛用于临床,能在24h中记录到患者在各种活动状态下心电图的变化.现对298例颈椎病者DCG结果报告于后.

    作者:王春丽;赵相叶;张建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335例胸部肿瘤病人QT离散度浅析

    本文对335例胸部肿瘤病人QT离散度(QTd)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335例胸部肿瘤中249例肺癌、74例食道癌、7例纵隔肿瘤、5例胸壁肿瘤.335例中125例作了手术,210例为同期化疗者.所有病例均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史及血电解质紊乱史.男212例、女123例;年龄15~84(平均42.8)岁.

    作者:王蓉;李京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尿毒症高血钾窦室传导1例

    窦室传导较为少见,现将所见1例报告于后.患者男性,48岁.患慢性肾小球炎半年,近来出现心慌气短,神志模糊,呼吸快而深症状,给予血液透析,透析前实验室查血钾、钠、氯化物分别为8.2mmol/L、137mmol/L、103mmol/L,CO2结合力为16mmol/L.

    作者:张伊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ST段抬高Ⅲ>Ⅱ导联对下壁并右室梗死的意义

    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右心室梗死(RMI)的临床诊断愈来愈受到人们重视.因常规12导联心电图往往很难反应右室的病变情况,故临床上常常漏诊.

    作者:曹丽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颈髓损伤致明显J波1例

    1资料与方法患者男性,39岁.因颈部外伤后1h急诊入院.体查:T36.8℃,BP 90/68mmHg,P 48次/min,神志不清,两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应消失,呼吸浅表,两侧呼吸音对称,心率48次/min,心音低,未闻及心脏杂音.双侧第2肋以下浅感觉消失,四肢肌力0级,病理征阳性.

    作者:蒋勇;王福军;向芝青;瞿锡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阵发性尖端扭转型房扑1例

    患者女性,60岁.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因胸闷、心悸就诊.图中起始部P波消失,代之以F波.而R1~R10间F波为正向,形态锯齿状,其间无等电位线,为Ⅱ型房扑,随后R10~R13间F波由正向逐渐变浅并由正向变为负向,即由Ⅱ型房扑转变为Ⅰ型.

    作者:魏留臣;王春兰;徐韬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交接性早搏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患者男性,6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变异性心绞痛.心电图基本心律为窦性心律,P-P间期均齐,频率60次/min,P-R间期0.18s.V5导联ST段水平下移0.1mV,Q-T间期0.40s.动态心电图(图1为不同时段的V5导联片段),每条中的R4均提前出现,其前无P'波,考虑为交接性早搏,其后分别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分别为室性早搏、成对室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交接性早搏诱发室性早搏、成对室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哈迪拉;王健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形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ST段形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03例初发AMI患者按入院时心电图AMI相关导联ST段抬高的形态分为2组,凹面向上抬高组(A组=46)与凸面向上抬高组(B组=57),根据AMI发生前24h至少出现1次典型心绞痛的症状为标准,比较A组与B组各占的频率.结果A组梗死前24h内出现心绞痛34例,占73.91%;B组为14例,占24.56%.梗死前无心绞痛A组12例,占26.09%;B组43例,占75.4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是AMIST段凹面向上抬高的机制之一,根据心电图ST段凹面抬高的AMI推断其梗死前存在缺血预适应,以及由于缺血预适应产生的心肌保护作用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作者:尹士全;张娙;董静莲;徐学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室性并行心律文氏型传出与交替性左束支手风琴样改变

    患者男,73岁,股骨骨折.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体检:T36.5℃,BP 135/90 mmHg,两肺呼吸音正常.图为常规12导联V1~4同步心电图记录.窦性心律,心率58次/rmin,P-R间期140ms;R1、3、5、7、9在V1呈rsR',V5、V6S波增宽,QRS波宽度130ms,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2、4为不同程度的室性融合波,室早各联律间期不等分别为860、840、760、460ms,且R2~R4、R4~R6、R6~R8周期分别为1 720、1 640、1 440ms依次缩短.

    作者:胡伟国;唐瑞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