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书兰;牛景美
目的探讨正常人慢心率与快心率对QT离散度(QTd)正常值界定的影响.方法分析5 863例正常人中的391例窦缓与192例窦速的QTd,并与正常心率组对照.结果窦性心动过速的男性组与男女混合组的QTd减少,与正常心率组对照P<0.01,差异显著,窦缓中各组的QTd有所减少,但与正常心率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正常人慢心率及快心率都不同程度影响QTd正常值,故在界定QTd正常值时,应将其剔除.
作者:伍国发;刘桂成;张晏光;董学新;耿应梅;杨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频谱心电图(FCG),亦称频域心电图.它是利用生物控制论及信息处理方法,将普通心电图信号的时域信息变换为多域信息,进行多参数、多指标和相关动态综合分析,显示心电信号频域特征的图形,是一无创性检测技术,对心脏病(尤其冠心病)诊断可提供一个较好的方法.
作者:张琴;岑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73岁,股骨骨折.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体检:T36.5℃,BP 135/90 mmHg,两肺呼吸音正常.图为常规12导联V1~4同步心电图记录.窦性心律,心率58次/rmin,P-R间期140ms;R1、3、5、7、9在V1呈rsR',V5、V6S波增宽,QRS波宽度130ms,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2、4为不同程度的室性融合波,室早各联律间期不等分别为860、840、760、460ms,且R2~R4、R4~R6、R6~R8周期分别为1 720、1 640、1 440ms依次缩短.
作者:胡伟国;唐瑞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性,76岁.永久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窦性P波顺序发生,心房率76次/min.起搏器感知P波后,起搏心室,A-V间期0.16s.QRS时间0.12s,Ⅱ、Ⅲ、aVF、V1~V6均呈QS型,起搏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
作者:罗少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近年来,随着急性心肌梗死(AMI)介人性治疗的广泛开展,心电图诊断也有了较大的改观,尤其是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更加显露了AMI的改变与冠状动脉解剖、心脏功能及再灌注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对AMI心电图改变的认识.
作者:杨荣平;严历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绞痛及心肌梗死(MI)者的自主神经活动特点.方法对50例健康者(A组),30例心绞痛(B组),40例陈旧性MI(OMI)(C组),35例急性MI(AMI)(D组)的心率变异性(HRV)进行了对比.结果心绞痛以及MI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明显低于正常人,AMI者更加明显,是迷走神经张力降低,而交感神经紧张性相对增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
作者:杜建英;邵爱菊;张秀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窦房传导反向文氏现象伴P-R间期逐渐延长(假性房室传导二度Ⅰ型文氏现象)极为罕见.临床尚未见报告,我们从12 000例24h DCG中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法亮;吴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儿男性,6岁.因心律失常人院.体检:BP 100/70mmHg,心率140次/min,律不齐,未闻及杂音.心电图(图1)示:异位心律,律不齐.Ⅱ、V1可见锯齿状F波,等电位线消失,F-F间期为0.28s,频率214次/min,每出现1次或2次F波即有1次QRS波,室率为120次/min.心电图诊断:异位心律,心房扑动(房室传导比例为1~2:1).
作者:洪梅;刘劲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性,76岁.心悸半年,超声心动图未发现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1~P5形态为窦性,下传的P-R间期在0.22~0.24s之间.P-p间距0.64~0.66s,心率91~94次/min.第5个QRS后的ST段上见提早出现的P'波,后无QRS波跟随.长间期后出现1个振幅较低的P'波,P'-R间期0.18s.P8~P13恢复为窦性P波形态.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房早未下传,房性逸搏伴窦房交接区绝对干扰;③房室传导延缓.
作者:袁华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电流流经体内的途径与心脏损伤程度及心电图改变关系.方法对50例电击伤患者,21例(A组)心脏在电流入口(即触电部位)、出口间,29例(B组)心脏不在电流出入口间,均作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检测及入院24h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出院前心电图检查.结果A组的CK-MB为(31.9±3.2)u/L,其中17例CK-MB异常,心电图异常4例.B组CK-MB为(12.5±2.5)u/L,其中4例心肌酶异常,心电图全部正常.结论在电击伤患者中,心脏在电流流经途径之间,其所受损伤程度远大于其它途径.
作者:刘鸿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蜂类螫伤致低血钾未见报导,笔者遇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51岁.2003年9月31日9时左右被人头蜂蜂群(黄峰类)袭击,头面部及身体多处被螫伤,随即局部剧烈疼痛,头痛、恶心、肌肉痉挛和昏迷,9:30左右送人我院急诊科就诊.体检:呼吸、脉搏正常,血压80/50mmHg,心电图检查,P波形态、时间正常,顺序出现,P-p间期0.74s,P-R间期0.16s,QRS0.10s,Q-T间期0.38s,V1、V2导联T波后可见明显隆起的u波,u波>T波,其余导联T波与u波融合(图略).血钾测定为3.09mmol/L.心电图诊断:
作者:李安培;方飞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有些在安静状态下心电图正常,时感胸闷甚至胸痛者,仅凭心电图检查正常就草率排除冠心病是不科学的.需借助运动平板做进一步检查.即给予受检者一定量的心脏负荷,使心脏大耗氧量(mvo2)增加.如超过冠状动脉供氧能力时便能出现心肌缺血现象.引起心绞痛及相应ST-T的改变.借此来估计受检者有无冠心病.
作者:贠慧;刘国英;高琛;黄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性,26岁,因车祸致右上肢及左下肢骨折,于2003年7月在本院外科住院治疗,入院后第3d早上进食馒头时吞咽过快,突然出现胸闷、心悸,心脏听诊:心率明显增快,>160次/min,立即给予床边心电图检查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180次/min,见图1);开始给予刺激迷走神经等对症治疗效果不佳,约2h心内科医生会诊后,给予5%葡萄糖20ml+异搏定5mg静脉注射,静注结束时心律转为窦性心律;患者自觉心率变慢.
作者:笪星星;钟美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性,53岁.车祸1小时人院.急查颅脑CT示:广泛性脑挫裂伤,生化全套均正常(钾、钠、钙、氯、乳酸脱氢酶、肌酶激酶、羟丁酸脱氢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94次/min,QRS波时限为0.08s,Q-T间期0.42s,STⅡ、Ⅲ、aVF、V2~V6压低0.05~0.3mV,TⅠ、Ⅱ、Ⅲ、aVF、V2~V6直立(图略).3h后再次复查心电图(见图1):窦性频率减慢,心率59次/min,QRS波时限为0.08s,Ⅰ、Ⅱ、Ⅲ、aVF、V2~V6导联见巨大J波,J波时间达0.09s,振幅高达0.50mV,Q-T间期延长达0.64s,个别导联见室性早搏,患者入院第2d病情恶化,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作者:马筱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右心室梗死(RMI)的临床诊断愈来愈受到人们重视.因常规12导联心电图往往很难反应右室的病变情况,故临床上常常漏诊.
作者:曹丽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毒菌又称白毒伞、毒蘑菇等.各种毒菌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中毒的临床表现也各异.毒蘑茹中含有多种毒素,目前很多还不清楚,而且毒素往往交叉存在,一种毒蘑菇可以含有几种毒素,一种毒素又可能存在于多种毒蘑菇中.
作者:李晓录;沈静玲;谢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原因.方法分析96例DCM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类型以及心功能、房室大小的关系.结果心律失常发生率92.7%,传导阻滞占心律失常的68.5%,其次为室性心律失常(VAR),占心律失常65.1%,VAR的发生与左室扩大有关(P<0.05).房颤的发生与左房扩大有关(P<0.01).结论DCM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多样易变.其发生与广泛心肌纤维化致心电生理异常、影响心肌细胞的电传导和自律性有关.
作者:郑三晖;王美如;张文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对138名心电向量图(VCG)符合心肌缺血者同时做心电图(ECG)检查,经分析各项测值发现,VCG诊断心肌缺血优于ECG.主要表现为R/T比值增大,ST向量右偏,其次为T环L/W比值减小,T环向量右偏.
作者:张卫东;黄桂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DCG在心律失常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3年来104例阵发性心慌、心悸病人的DCG检测结果,与常规ECG做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陈素霞;李爱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通常情况下,V1、V2导联R/S<1,V1V2导联R/S>1,可见于正常变异、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右心室肥厚(RVH)、心肌梗死(MI)、间隔支传导阻滞、室间隔肥厚、A型预激综合征(WPW)、右位心、气胸、急性肺栓塞、Brugada综合征.综合分析方可做出准确诊断,现对R/S>1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乔燕燕;汪吉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