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频谱心电图临床应用研究的进展

张琴;岑梅

关键词:频谱心电图, 临床, 信息变换, 生物控制论, 普通心电图, 频域心电图, 综合分析, 心电信号, 频域特征, 检测技术, 处理方法, 心脏病, 无创性, 冠心病, 多指标, 多参数, 诊断, 显示, 图形
摘要:频谱心电图(FCG),亦称频域心电图.它是利用生物控制论及信息处理方法,将普通心电图信号的时域信息变换为多域信息,进行多参数、多指标和相关动态综合分析,显示心电信号频域特征的图形,是一无创性检测技术,对心脏病(尤其冠心病)诊断可提供一个较好的方法.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形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ST段形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03例初发AMI患者按入院时心电图AMI相关导联ST段抬高的形态分为2组,凹面向上抬高组(A组=46)与凸面向上抬高组(B组=57),根据AMI发生前24h至少出现1次典型心绞痛的症状为标准,比较A组与B组各占的频率.结果A组梗死前24h内出现心绞痛34例,占73.91%;B组为14例,占24.56%.梗死前无心绞痛A组12例,占26.09%;B组43例,占75.4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是AMIST段凹面向上抬高的机制之一,根据心电图ST段凹面抬高的AMI推断其梗死前存在缺血预适应,以及由于缺血预适应产生的心肌保护作用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作者:尹士全;张娙;董静莲;徐学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室速伴文氏型传出阻滞1例

    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有些在安静状态下心电图正常,时感胸闷甚至胸痛者,仅凭心电图检查正常就草率排除冠心病是不科学的.需借助运动平板做进一步检查.即给予受检者一定量的心脏负荷,使心脏大耗氧量(mvo2)增加.如超过冠状动脉供氧能力时便能出现心肌缺血现象.引起心绞痛及相应ST-T的改变.借此来估计受检者有无冠心病.

    作者:贠慧;刘国英;高琛;黄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大剂量双嘧达莫诱发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性,54岁.因胸闷、气促5d就诊.心电图检查(见图1A)TV3,V4倒置,深度3~4mm,双支对称,TV5双向,STV3~V5呈水平型压低1~1.5mm,即行双嘧达莫试验,静脉注射双嘧达莫54mg(0.75mg/kg),注射后即刻TV4、V5由倒置、双向变为低平;(图1B)TV4、V5注射后6min由低平变直立,TV6较试验前略增高,STV4、V5仍呈水平型压低.

    作者:彭晓榕;苏桂珠;丁希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冠心病、心绞痛和高血压病甲襞微循环观察

    甲襞微循环(NFM)是临床常用的外周微循环检查,它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全身微循环状态.通过NFM可以直接观察到机体微血管循环状态,在病理状态下可见到红细胞聚集、白色微血栓、出血、渗出等.对某些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许银萍;李志平;王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动态心电图诊断变异型心绞痛1例

    患者女性,64岁.因反复胸部灼烧感3~4d入院.常规心电图示T波改变.入院时体检:BP 140/78mmHg,心率90次/min,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无殊.

    作者:莫丹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不典型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42岁.阵发性心慌6个月.查体:体温36.8℃,脉搏20次/min,血压120/8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无扩大,心率80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心脏超声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王艳萍;牛景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收缩中期房早伴房室意外传导3例

    意外传导是指某一激动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传导,但却出乎意外地下传了,以前称之为超常传导现象.Moe等研究证明许多超常传导现象用其它电生理机制,如空隙(裂隙)现象,房室结双径路等解释更为合适.

    作者:张辉;潘登;王向涛;卢永超;潘二明;宋菊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心电向量图对起搏心电图的诊断价值

    起搏心电图是自主心律与起搏节律的混合体.近十年来随着起搏器功能的日趋完善,起搏心电图表现得越来越复杂多变,成了目前心电领域的一个难点.

    作者:陈德芳;曹明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室性早搏揭示3相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患者男性,61岁.因畏寒、发热、咳嗽、头晕2d就诊检查,既往有冠心病史.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P-R间期0.16s,QRS时间0.12s,电轴+63°,V1呈rsR'型,SI、V2~V6宽钝,各导联均见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T波,联律间期相等,代偿完全.早搏长间歇后第1个窦性下传心搏QRS波形态时限恢复正常.

    作者:刘桂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二度Ⅰ型及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并存的心电图诊断

    患者女性,7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上行为aVR导联、下行为aVF导联记录.上行见P波倒置,P-R间期固定0.20s,QRS时限及形态正常,P波规律出现,p-p间距相差0.10s,第1个P-p间距1.42s.下行aVF导联见P波直立,P-R间期固定0.20s,P-P间距逐渐缩短,然后出现1个长的P-p间距;长的p-p间距之前的P-P间距短;长P-p之后的第1个P-p间距是所有短P-p间距中长者;长p-p间距短于任何2个短p-p间距之和.

    作者:王玉霞;马晓晖;李玉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探讨DCG检测阵发性心慌、心悸的结果分析

    DCG在心律失常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3年来104例阵发性心慌、心悸病人的DCG检测结果,与常规ECG做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陈素霞;李爱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间位性室早引发逆行性房室结隐匿传导

    患者男性,37岁.因间歇性心前区疼痛伴胸闷、心悸查心电图发现心律失常.因加重于2003年8月2日就诊.患者无咽痛、发热史.查体及有关实验室、X线检查未发现任何异常.

    作者:李乐燕;时莉;张兆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心律失常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诱发心律失常.方法对TET者455例根据试验结果分为阳性组(A组),阴性组(B组).分析2组诱发心律失常发生率、类型.发生时间及年龄关系.结果出现心律失常106例(23.30%),其中A组74例(74/175),占42.28%;B组32例(32/180),占11.43%.A组严重心律失常显著高于B组.A组运动过程出现11例(14.86%),运动后28例(37.84%),运动过程及运动后35例(47.30%).结论随着年龄增加,A组心律失常亦随着增加,而B组则无此规律.阳性组较易诱发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建议把严重心律失常作为TET阳性诊断标准;TET存在一定危险性,需引起高度注意.

    作者:梁海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人工起搏器感知功能不良2例

    例1,患者女,48岁.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人工起搏器.心电图(图1)除Ⅰ导联外,各导联见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约65次/min,P波后继以QRS波.除aVR见窦性P-QRS-T波顺序出现,P-QRS-T正常,频率65次/min外,余导联QRS波或前或中或后见脉冲信号,频率约68次/min,QRS波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型,Ⅰ导联无P-QRS波,见双腔起搏器脉冲信号后继以T波,频率67次/min,Ⅱ导联见部分QRS前有脉冲信号,频率60~68次/min,随着心房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图1).

    作者:陈凤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心房扑动酷似房性心动过速1例

    患儿男性,6岁.因心律失常人院.体检:BP 100/70mmHg,心率140次/min,律不齐,未闻及杂音.心电图(图1)示:异位心律,律不齐.Ⅱ、V1可见锯齿状F波,等电位线消失,F-F间期为0.28s,频率214次/min,每出现1次或2次F波即有1次QRS波,室率为120次/min.心电图诊断:异位心律,心房扑动(房室传导比例为1~2:1).

    作者:洪梅;刘劲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交替性完全性与不完全性预激综合征1例

    患者女性,32岁.展起时双睑浮肿1年,有时下肢浮肿.既往体健,血压120/80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108次/min,P-R间期长短交替,P-R间期0.06s,QRS时间0.12s,预激波幅大.P-R间期0.08s,QRS时间0.10s,预激波小,V1、V2无P-R段,预激波与QRS主波向下,旁道途径于右前.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②交替性完全性与不完全性预激综合征.

    作者:宋灼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吞咽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性,26岁,因车祸致右上肢及左下肢骨折,于2003年7月在本院外科住院治疗,入院后第3d早上进食馒头时吞咽过快,突然出现胸闷、心悸,心脏听诊:心率明显增快,>160次/min,立即给予床边心电图检查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180次/min,见图1);开始给予刺激迷走神经等对症治疗效果不佳,约2h心内科医生会诊后,给予5%葡萄糖20ml+异搏定5mg静脉注射,静注结束时心律转为窦性心律;患者自觉心率变慢.

    作者:笪星星;钟美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起搏刺激引起的魏登斯基易化作用1例

    患者男性,77岁.2年前因心电图示:室内3分支阻滞,安装了按需型心室起搏器(VVI).本次来门诊作定期检查,体检示:患者生命体征正常,常规心电图(图1)示:窦性P波按规律出现,频率为79次/min,P-R在0.14~0.28s范围内,P-R无关.

    作者:傅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高大U波诱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患者男性,60岁.间断胸闷气短伴尿少10年,既往临床诊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近日症状加重,出现烦躁、气短呈端坐呼吸.血压70/20mmHg,双肺底部闻及湿罗音,心律120次/min,心音遥远,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双下肢浮肿.临床以冠心病、心衰三度急诊人院.

    作者:刘尚武;杨成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跟踪窦性P波心室起搏心律伴干扰性室内脱节

    患者男性,76岁.永久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窦性P波顺序发生,心房率76次/min.起搏器感知P波后,起搏心室,A-V间期0.16s.QRS时间0.12s,Ⅱ、Ⅲ、aVF、V1~V6均呈QS型,起搏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

    作者:罗少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